阳光讯(记者 刘金 通讯员 刘文静 文/图)近年来,渭城区渭阳街道以党建引领,不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渭阳新村社区依托“向群众汇报工作会”机制,将社区服务嵌入群众生活,创新衍生出“周五社区书记接待日”,拓宽群众反映渠道,捕捉并回应群众诉求“弱信号”,开启民意直通车。
情与理法相交相融,既有力度又有温度
秦王府小区4号楼13层业主任先生因楼上空调漏水,导致家具被淹,两者因赔付标准产生纠纷,一度到起诉地步,因自行调解无果,陷入僵局,遂在“社区书记接待日”中寻求帮助。
为避免矛盾激化,社区联合渭阳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的王少峰律师,增强群众司法获得感,以法为基,探求情、理、法的最佳契合点。调解过程中,街道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司法理念,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平衡双方利益,通过悉心倾听、释法说理、分别劝导、刚柔并济,为群众既解“法结”又化“心结”,依法引导当事人选择调解的方式化解纠纷,推动诉前调解。在社区的见证下,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这个结果,我们双方都很满意,社区门好进、脸好看、事更好办!”14层业主贺老先生笑逐颜开,激动地说道。
多网合一赋能治理,迈进门槛更进心坎
秦王府小区小两口刘先生和王女士,因经济问题引发矛盾,加之年龄尚轻,对待事物分析判断力不足,未能成熟看待问题,导致简单的口角争吵升级演变为肢体冲突,从而报警处理。
片警第一时间联系渭阳新村社区,社区立即启动“警格+网格”机制,联合辖区楼栋长、妇联干部、热心人士等力量,攥指成拳,在矛盾调解中,切换为“情感模式”。在家长里短中密切关系,在柴米油盐里拉近距离,不仅人到位,更是心到位,以“人在情境中”,由己及人,设身处地地进行劝导,经先后5次调解,夫妻二人冰释前嫌。“小刘啊,你们小两口最近怎么样?家和万事兴啊,有什么事情可以随时来社区找我!”渭阳新村党支部书记胡涛在回访电话中说道。“办结”不代表“完结”,为民办实事、解难题没有“休止符”,社区坚持每周回访,确保一办到底。
把群众事作为家事,以真情真意换真心
秦王府小区5号楼4层业主梁先生,因距离修车店和餐饮店较近,饱受噪音困扰,多次上门沟通但收效甚微,没有得到妥善解决,遂寻求社区帮助。
社区联合街道执法队,在不同时间段对房屋内外及周边环境进行实地勘验并现场检测噪音情况。最终找出问题源头并给予问题解决方案建议:修车店对设备进行更新加固;物业对风机、排气扇进行升级改造。在多方努力下,经过一周调解工作,长达两年多的“噪音”纠纷成功化解。“太感谢街道和社区了!困扰我两年之久的噪音问题,没想到这么快就得到解决,你们放弃休息时间四处奔波,真正把百姓的事当作自己的家事!”梁先生手捧锦旗说道。“思民生、解民忧、办实事、暖民心”生动诠释街道基层治理工作的为民情怀,以爱民之心在新时代写下生动注脚。
共商共治纾难解困,群策群力得最优解
秦王府小区南侧原流动摊贩较多,存在脏乱差、占道经营等问题,影响周边群众生活环境,产生的投诉问题较多,街道与社区实地调研后,收集民意、集聚民智,让“烟火气”添“文明味”。
街道与社区紧盯流动摊贩“老大难”问题,采取“即堵又疏”的方式,从摊贩的角度出发,摸清查明重点,形成调研报告,确保“民生”跟着“民声”走。同时邀请相关部门、摊贩及居民代表开展协商议事活动,在你一言我一语中聊透症结、突破难点,最终划定疏导区,引导商贩依法依规经营,既满足了摊贩的生存需求,又便利了百姓生活,更维护了城市运行的秩序。“一家老小可都指望这个小吃摊过活呢,我们再也不用躲躲藏藏,担惊受怕了,可以放心做生意了!”摊贩小王边做油饼边开心地说道,一声声吆喝声中升腾起了百姓的“和谐幸福味”。
渭阳街道坚持分类施策、专项整治,把“问题清单”变为“成果清单”。小到邻里矛盾,大到经济纠纷,件件琐事连民心,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感到满意,这是街道为民办实事的真实写照。
居民送上“思民生、解民忧、办实事、暖民心”锦旗
社区联合市场局和特种设备科检查电梯
查看居民家中漏水情况
调解邻里矛盾
社区实地勘测噪音情况
“周五社区书记接待日”现场
社区实地走访摊贩,倾听其意见及建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