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作品,希望同好交流。

四川人说得“骚鸡”不是拿来吃的,它甚至可以称为工艺品,智慧的结晶。

有一天,一个外地人问我,说你们四川人说话有时候让他浮想联翩,我说为啥呢?他说你们四川人说的“烧鸡”还是“骚鸡”,我都不清楚,以为不是吃的就是用的,吃的还好,如果是用的未免有些太不雅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回味了一下他的表情,恍然大悟你是不是说的是“筲箕”,这个既不是“烧鸡”也不是“骚鸡”,这是我们中国民间用来盛米,淘米的扁形竹筐。是厨房及餐饮的日用品,常用于隔除水分。北方人怎么叫不清楚,可能叫“簸箕”,反正我们四川大多数地方喊“筲箕”。

也不是四川独有,其他地方也有,只是在编织的方法和形态有些差异。

四川的“筲箕”通常是前平且窄口,后面有幅度厚实,呈现半空心隆起,有时候一些身体驼背的人,就被四川人调侃成“筲箕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筲箕”是谁发明的已经无法考证了,肯定是东方中国原创,我们的老祖宗勤劳又灵巧,这些东西总有人能创造出来,古代书籍也有记录。比如朱彧 《萍洲可谈》卷三:"尝观其( 紫姑神 )下神,用两手扶一筲箕,头插一箸,画灰盘作字。"我觉得可能更早就有了,没查证过。它肯定是农耕文化的产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筲箕的形状还跟我们部分人指纹类似,所以还有人说指纹是“筲箕纹”,四川还有说法“十螺九筲箕,不做都有吃(押韵这个吃要读‘七’)”。

这个东西现在使用频率也很高,有大有小,泸州一些乡镇都有卖,比如现在的蓝田街道有一段路就很多,还有不少竹木编织的家庭用具,比如甑子、扫帚等。“筲箕”则是比较常见的一种。编织的看功力,有的做的比较密集扎实,有的则很毛躁,都没有打磨好,但是价格有贵有便宜,这种手工艺的原生态产品,还是卖不出路易威登那种天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为普及率和使用率高,它就是走量,根本不应该是那些虚伪的奢侈品。但是真正工艺级别的,价钱贵一点其实也能接受,只要品质好。

现在的“筲箕”也受到工业化的冲击,人工肯定赶不上工厂加工快,各种淘洗的篮子,塑料和其他材质的出来,成本没有它们高,也能用,除了老一辈人习惯以外,实际上年轻人别说用了,甚至都没有见过。好像现代家庭里,放这种还感觉不匹配,有点土气,就是农村平房更合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个人倒是不这样认为,虽然传统的东西需要时间,而且有的做工确实马虎不行,但是那些坚持好品质的,还是可以选购,感觉还是这样有烟火气息一点。至于是不是更环保卫生耐用或者叫实用嘛,就看个人的感觉,大家可以请教一下家中有生活经验的长辈。

要是愿意自己经营家庭的朋友,完全可以耐心的学习一些老一辈人的生活习惯家居日常,这些东西能够传承那么久应该有它一定的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就觉得手工的东西,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和智慧,手艺人只要有敬业精神,不马虎对待,并且买来确实能很好的运营到生活中干嘛不支持自己的文化呢?

当然,家居用品的选择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家都可以自行选择,现在不管是哪个年代出生的人,总有一部分应该会喜欢传统愿意延续传统的吧,我就觉得如果是这一类朋友,完全可以多了解,不只是“筲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虽然我也知道家庭琐事有时候让人心不在焉,但是总比在外面空落落的。总觉得这些东西有一种潜在的魔力,能把人精气神和家庭和睦聚集起来,有个家的样子,真的可以抵抗很多东西,大概也是一种精神支柱。不知道各位是不是也有同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