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shangwu@aksor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原创文章,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商务合作敬请联系:shangwu@aksor

哈喽大家好,这里是海芋。

前两天我刷知乎摸鱼的时候,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你最庆幸自己当初做了什么事?」

一个回答引起了海芋的注意

知乎用户@柱柱 回答简洁版 ▲图片来源:第十一诊室自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知乎用户@柱柱 回答简洁版 ▲图片来源:第十一诊室自制

看完真的快要笑死,一翻评论区更是硬控了我30分钟,有「嘲笑」这个答主的,有分享自己小时候想改的奇葩名字的,也有认真地表示自己名字难听,想改名字的……其实,名字取得好不好可能真的会影响你一辈子!

外貌

常看小说的朋友一定有种能力,那就是:根据一个角色的名字推测ta的长相。比如,叫「冷清秋」的女生大概率皮肤白皙、长相清冷,叫「郭襄」的女孩可能有个红扑扑的小圆脸?一听「令狐冲」这名字就好像感觉到了他的剑眉星目,要是他叫「欧皓辰」?啧啧,不用想,肯定是个韩系欧巴!

可能有朋友要说了,小说嘛,肯定是根据人物长相取名字。那咱现在就聊聊现实。

你身边有没有名字中带「婷」的女孩?她们是不是大都亭亭玉立,身材消瘦高挑?名字带有「宝」「福」的人是不是会有点圆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Giphy

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人如其名」也许是真的。名字可能会影响人的外貌,一个人的外貌可能会慢慢和ta的名字变得吻合。

这究竟是啥原理?

其实,每个名字都多少带有社会意义和期望的刻板印象。从有名字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在有意无意地做「符合我们名字的事」,这些事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我们的外貌。

好像有点绕哈,海芋给大家举个简单的例子。假如一个女孩叫「小美」,那她很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一直给自己类似「我是美丽的」的心理暗示,这就可能导致她化妆,或者时刻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让自己符合这种心理暗示和社会期望,慢慢地,就影响了她的外表。

▲图片来源:pixab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听上去还是有点难以置信。

别急,有实验证明!

科学家们随机挑选了大量的成年人和儿童,要求ta们查看照片(包括成人照片和儿童照片),并从四个名字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匹配的。

结果是,成人参与者匹配成人照片和他们真实名字的准确率为27.04 %,儿童参与者匹配成人照片和他们真实名字的准确率为27.38%,二者都高于随机概率25%。但参与者们对于儿童姓名与儿童照片匹配的准确率却与随机概率基本相同。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一个人的面部外观可以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展,会与其名字带有的「社会特征」越来越像,而儿童的长相还没受ta们名字相关特征的影响

不过,考虑到人类在做选择时存在的主观因素(比如社会经验、情感偏向和疲劳)可能会导致结果不准确,所以,科学家还使用了两种「高科技」的方法来进一步证明。

我来给大家依次介绍下。

第一种是直接让机器去分析名字相同的成年人/儿童是否长相相似。如果名字相同的成年人长得像,但儿童却不是,不就能证明我们先前得到的结论吗?

结果也确实和科学家想的一样。相同名字的成年人长相相似性达60.05%,高于随机概率50%;儿童的相似性(51.88%)并未显著高于随机水平。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第二种是先通过对抗网络(GANs)技术模拟出儿童成年后的外貌,再让成人参与者去匹配这些数字化成熟的面孔和真实的成人面孔与名字。

结果同样是:参与者更能匹配上真实的面孔和名字,而不是技术生成的。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5]

这三项实验下来,就基本证明了,名字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的外貌。

不说了,海芋这就改名成海漂亮了(bushi)。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能影响性格

上面提到,从有名字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在有意无意地做「符合我们名字的事」。那么,如果一个女孩叫「李静」,她会不会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更安静?性格是不是会偏文静呢?

有这种可能。

2021年,两名研究人员就调查了一个人姓名与个性的关系。

他们选择了24名叫「Ryan」的志愿者,并要求他们进行 HEXACO性格测试。

HEXACO人格测试模型是用来测量人格的六个主要维度,分别是:诚实-谦逊(Honesty-Humility)、情绪稳定性(Emotionality)、外向性(Extraversion)、宜人性(Agreeableness,与其他人格模型中的宜人性不完全相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和开放性/经验取向(Openness to Experience)。

HEXACO人格测试部分题目 ▲图片来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EXACO人格测试部分题目 ▲图片来源:网络

数据显示,叫「Ryan」的人性格类似,他们诚实、不容易情绪化、内向、好相处。

这样的结果让研究员推导出一个结论:名字很可能对人格特征有影响

不过,由于这项实验选择的样本数量只有24个,大部分都是白种人,而且只测试了「Ryan」这一个名字,所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待科学家们有进一步的研究。

大家觉得名字会影响性格吗?可以在评论区留言,咱一起探讨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名字的发音可能会让ta喜欢你

开始这一部分前,我们先做一个小调查:只看名字,你更喜欢「史密斯」还是「科尔库霍恩」呢?

数据表明,更多人喜欢「史密斯」。

这可能是因为:「名字发音效应」——容易发音的名字(以及拥有这些名字的人)比难以发音的名字更容易得到积极的评价。

比如,在职场中,名字「好读」的人收到offer的概率更大

一篇名为《The "Name Game":Affective and Hiring Reactions to First Names》的文章提到:面试官们经常会拒绝那些名字「难读」的应聘者(因为这样的名字会让ta们产生厌恶和不适),即使ta们具有扎实的资历和优秀的就业历史。

还有更让人震惊的——你的升职加薪也可能受到名字的影响

2012年,科学家在律师事务所网站上随机抽取了500个名字,并让一所大学的本科生群体为这些名字的流畅度打分(从1:非常容易发音到5:非常难发音)。

经过分析发现,名字容易发音的律师在律师事务所中的职位更高。

说到这里,海芋恍然大悟,原来我打工这么多年没有升职加薪的原因竟然是名字不好读(确信)!

言归正传,我们来解释下为什么会存在「名字发音效应」?

社会心理学上认为,我们倾向于喜欢那些我们熟悉和相似的事物。就比如说,我们更愿意和三观相同的人交朋友。

▲图片来源:pixab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pixabay

而一个普通的、容易发音的名字会被认为是熟悉的;而独特的、难发音的名字则会被认为是不熟悉的。

因此 ,我们更喜欢让人熟悉的「史密斯」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小时候,海芋也羡慕过那些拥有文雅、可爱名字的人,总觉得自己的名字「难听」,甚至有一段时间很讨厌别人喊我的全名。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朋友有过类似的烦恼,甚至因为名字而自卑。

海芋想在这里跟大家说,名字虽然对未来有一些影响,但我们自己在当下的选择和努力才是关键。祝我们都能做不被名字束缚和定义的人!

早安,我爱这个世界。

参考文献

[1]Wang M, Chiang S. Name and Personality: Is There a Similarity Between You and Others with The Same Name?[J]. Journal of Student Research, 2021, 10(4).

[2] https://psy.fenxapp.com/archives/12660什么是HEXACO性格测试?2023-10-08

[3]Laham S M, Koval P, Alter A L. The name-pronunciation effect: Why people like Mr. Smith more than Mr. Colquhoun[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2, 48(3): 752-756.

[4]Cotton J L, O'neill B S, Griffin A. The “name game”: Affective and hiring reactions to first names[J]. Journal of Managerial Psychology, 2008, 23(1): 18-39.

[5]Zwebner Y, Miller M, Grobgeld N, et al. Can names shape facial appearance?[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24, 121(30): e2405334121.

[6] 生物谷. 俗话讲“人如其名”,名字竟真能决定颜值?PNAS最新研究:名字作为一种长期社会标签,通过社会期望和自我认同,逐渐影响面部外貌[EB/OL]. (2024-08-03)[2024-08-07].

https://mp.weixin.qq.com/s/npTo5PlUhuh80ZQe3OtQew

[7]Lee Y S. The name-pronunciation effect: Further evidence from Chinese[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Psychology, 2015, 142(3): 18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