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扬轻快的马头琴声,诉说着浓浓的思念。一张尘封近20年的信纸摆在案头,讲述着一个蒙古族少年和“北京阿姨”的温暖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布和在演奏《草原连着北京》

9月6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来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曾经的蒙古族少年布和,已经成为乌兰察布市艺术学院年轻的音乐教师,一位乌兰牧骑的队员。再次说起这个故事,讲者动情,听者动容。

小学四年级时,布和和小伙伴儿们搬进了北京一家企业援建的教学楼。这家企业还组织员工对全校40余名学生“一对一”资助,为每一位学生每年定制一套校服,免费提供小学期间的课本、书籍和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具。

老师让每位同学给资助自己的叔叔阿姨写一封信表示感谢。小布和拿着资助人名单去问老师,老师一番分析之后不确定地说:“估计这是个叔叔”。

北京的叔叔阿姨为孩子们定制的校服很快就到了,布和还多了一包裹和一封回信。包裹里面有铅笔盒、画笔、画板和书画纸,还有一大堆零食。从信中布和才得知资助他的是一位阿姨。

“得知你的学习很好,我非常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升上中学。”在唐阿姨的激励和资助下,布和顺利小学毕业,2008年考入了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毕业后留校担任马头琴专业教师。

唐阿姨的这封信成了布和的精神支柱,每当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他都要拿出来重新读一次,每一次都会给他莫大的力量。

工作后,布和多次寻找唐阿姨,但总是阴差阳错。越是找不到,心底积淀的情感也就越来强烈。布和想当面告诉唐阿姨,他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已经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布和坚持不懈的努力下,2015年春节后唐阿姨终于接到了他的电话。

“你是布和吗?”听筒里传来一个中年女性温婉的声音,布和当时一下愣住了,他试探地问道:“您是唐阿姨……”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布和积淀了十多年的思念汹涌而来,却一下子不知该说些什么,只是哽咽地说道:“唐阿姨,我总算找到您了!”

得偿所愿的快乐包围着布和,十多年的期待得到了释放,双方见面很快就提上了日程。

布和决定借最近去北京演出的机会见一见唐阿姨。在北京的首场演出结束后,布和邀请同行的安红梅老师和他一起前往与唐阿姨约定的地铁口。

布和在心中曾经无数次想象过他与唐阿姨见面的场景,但电视剧中相拥、泪奔的场面并没有上演。他静静地望着眼前的唐阿姨,“阿姨,您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布和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让安红梅老师和唐阿姨忍不住笑了起来。

在饭店小包间里,布和向唐阿姨敬献蓝色的哈达,表达着蒙古族传统的祝福。唐阿姨笑着接过含有布和真挚情感的各种奶食、牛肉干、蒙古族小饰品,并为布和的马头琴表演不停地鼓掌。

“布和,你不是还给你唐阿姨带来一件特殊的礼品吗?”在安老师的提醒下,布和从包里拿出了那张塑封的薄薄的信纸。

一瞬间,唐女士呆住了,她嘴唇颤抖着,小心翼翼地接过信来,突然泪水奔涌。布和看到唐阿姨情绪激动,也眼圈一红,泪流满面。

曾经想过多次的泪奔场面还是出现了,短暂的一瞬似乎过了好久,大家终于平静下来,但唐阿姨摸着布和的头,好久没有说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阿姨来观看布和的演出

从那天开始,凡是布和的大事总能看到唐阿姨的身影。2016年,布和在乌兰察布市举行个人马头琴专场音乐会,唐阿姨还和丈夫一起来观演。布和也时常惦念着唐阿姨,经常微信电话问候,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一定会去看望。

“她就是我的北京妈妈。”布和收拾起心情,拿过马头琴,《草原连着北京》的旋律响了起来。(记者 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