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堆破石头,竟然从银行抵押贷款500亿。又一个传奇人物骗了巨款跑路了,“江南第一私家园林”沦为了法拍资产。

最近静思园拍卖的消息引来了数万人围观,有人唏嘘不已,也有人急得团团转,因为这背后隐藏着一个惊天的金融诈骗案。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7年,有个叫做赵宗辉的人来到锦州银行办理贷款业务,开口就要贷8个亿。银行董事长一听,立马安排专员给他办理。紧接着,有趣的一幕就发生了。众所周知,贷款是需要抵押物的,但这个赵老板却自信满满的拿出了四块石头,结果还真的被他贷走了8个亿。

到底是什么石头这么神奇?这和静思园又有什么关系?静思园背后有家公司名叫中青旅实业,而这家公司的老板正是赵宗辉。不过,赵老板并不是静思园的第一任主人。

修建这个园子的人名叫陈金根,因为热爱传统文化,喜欢园林的风雅,所以投入巨资、耗时10年,在苏州修建了梦中园林“静思园”。但可惜的是,后来由于经营不善,陈老板欠下了巨款,无奈之下只能把静思园转卖,于是这个占地7000多平的私家园林就落到了赵宗辉的手中。

不过,赵老板买这个园子并不是因为自己对传统文化有多么热爱,而是想利用它四处敛财,所以他精心设计了一场金融骗局,锦州银行的8亿贷款只是其中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么,赵宗辉到底是如何瞒天过海的呢?首先,赵老板对金融圈里的游戏规则可谓是了如指掌,他深知要想从中捞到钱,就一定要学会包装。

就比如他手中的中青旅实业,如果不仔细去查的话,很容易就会把它当成国企中青旅。当时赵宗辉就是这么跟锦州银行说的,没想到对方还真的信了这个冒牌国企。

不过,他拿出的那四块石头的确是收藏在静思园的灵璧石。但问题是这些石头实际价值也就一千万左右,怎么可能抵押8亿的贷款呢?

赵老板的神奇操作来了,他对银行说,这几块石头以前可是皇上的供品。但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不是傻子,怎么可能因为这几句话就相信这些石头值8个亿?

所以赵老板联系了辽宁一家评估公司,评估专家说了,这四块石头值11个亿,专业人士给出的报告银行也没法反驳。为了让银行放心,赵宗辉又追加了一套房产,结果还没做抵押登记,钱就已经到账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后银行一查傻眼了,评估报告是假的,房产证也是假的。赵宗辉还完第一个月的利息之后,就再也没消息了。这下可把锦州银行给急坏了,这么大一笔坏账谁来负责呢?

银行的操作也令人震惊,他们居然花了七百多万让宁夏一家不良资产处理公司接盘,紧接着,宁夏的公司又把这个烂摊子转给了辽宁的一家公司。这不得不令人好奇,辽宁这家公司为啥会心甘情愿接下这么大一个烂摊子呢?

这其实是因为辽宁这家公司和锦州银行有一个共同的大股东,此人正是忠旺集团的创始人刘忠田。不过,辽宁这家公司的态度也很明确,帮忙可以,要钱没有,如果非得拿出8亿的话,那只能继续从锦州银行贷款了。就这样,银行又花了8亿为自己的烂帐买单。

结果后来忠旺集团经营状况不佳,利息也还不上了,锦州银行的这些烂账全都爆了出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离谱的是,骗贷8亿的赵宗辉并没有就此收手,而是选择了故技重施,继续捞钱。他特意请了中瑞国际给静思园上上下下都做一个评估,最终报告显示,园子里4002块石头价值379.7亿,太湖石价值3亿,再加上古建筑、字画、家具、土地等等,总价值为388亿

拿着这份评估报告和背后的冒牌国企,赵宗辉先后从63家金融机构成功拿到了贷款,主要抵押物就是园子里那4000多块石头,总贷款金额高达500多亿

骗了这么多钱,也该收手了。于是赵宗辉趁大家还没反应过来,就把钱全部转移到了海外,自己也拖家带口连夜跑路了。

而此时被骗的63家金融机构还对那份评估报告深信不疑,直到赵宗辉的北京黄金违约,大家才后知后觉的意识到出事了。

这时候,几十家金融机构一个比一个着急,其中有一家银行的董事长直接跑到香港找到赵老板本人问他要钱,但赵宗辉怎么可能轻易把钱拿出来,他非常无赖的说“实在不行,拿静思园两个仓库的石头抵押吧。”银行也没办法,毕竟不答应的话,最后可能连石头都没有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苏州一家基金运气就没那么好了,因为去的比较晚,到静思园查封的时候,连块石头都没拿到。现如今,静思园被挂上拍卖网也是为了解决这个烂摊子,但是这个漏洞到底能不能补上,那就不一定了。

石头变金子,这出大戏看起来太疯狂了。但看完热闹之后,我们更应该思考如何加强金融体系的监督和管理。

就拿赵宗辉的贷款案来说,查一个冒牌国企是很容易的事情,为什么会被有心之人钻了空子?一份不合常理的评估报告,工作人员难道看不出丝毫破绽吗?就算看不出来,作为金融机构,难道连这点风险意识都没有吗?

还有锦州银行在房屋抵押上犯的低级错误,为什么连流程都没有走完,就敢把钱放出去?贷款金额如此巨大,过程为什么如此随便?

对这六十多家机构来说,赵宗辉事件就是花钱买教训,对整个行业来说,这个案子就是警钟。如果不加强监管力度、不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谁能保证不会有第二个赵宗辉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