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镇话渠州

刘 渠

渠江古镇的历史渊源

渠江流域的农耕文明,肇始于新石器时代,至战国时期已臻于发达,秦汉时期达到新的高度,以出产丰富、业态繁盛见著于世。一直延续到东汉中期,经历了七八百年的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渠县渠江镇鸟瞰

后汉时,边患频发,战事不息,人民负担沉重。朝廷政治腐败,豪强势力逐步崛起,地方官吏加剧了对民众的盘剥。各地民族矛盾深化,蛮夷不断反叛或聚众造反。州郡常率賨人以征伐,致其户口大减,经济凋敝,不堪徭役赋重,甚至揭竿而起。国家一片混乱,最终爆发了“黄巾之乱”,东汉王朝走向了灭亡。三国战乱,宕渠深受其苦。賨人上层分化瓦解,渠帅叛离益州,大量民户经汉中北投曹魏,賨人社会民族自治解体,賨人整体上彻底衰落了。

两晋之间,由于多年战乱,蜀中户口日趋空乏。成汉国李寿“引僚入蜀”以实巴蜀人口空虚。然而,牂牁僚人乃山中猎户,漫无君长,不事农耕,布满山谷,寇掠百姓,盆地周边郡县受害尤烈。《太平寰宇记》载:(宕渠县)“东晋末,地为蛮僚所侵而廨,遂以荒废。”形成士卒流亡,原住民四方奔逃的历史景观。

从东晋末年到刘宋、南齐,再到萧梁,渠江流域荒不成治长达百年。

萧衍以梁代齐,地盘捡了个现成。梁国初期有州23个,后来浮夸其“文治武功”,大量增置州郡,大同中增至107州。出现了一州一郡一县现象,甚至有州无郡,或者虚置侨郡荒郡的情况。南梁州郡芜滥,但创始亦多,增加了新的州郡名称。

公元522年,即梁普通三年建置北宕渠郡、流江县,治今渠江镇(2020年建制改为渠江街道),建置史已历1500年。1980年代,渠县政府机关办公楼改造,从地下挖出宋代流江县县大堂所立“瑞麦”“芝草”碑一方,石刻元祐四年(1089)三月立,及县尉姓名、来历等事由,以夸耀太平祥瑞。坐实此处即历代流江县衙之所在。

公元537年,即梁大同三年,又于北宕渠郡置渠州,今渠江镇时为州、郡、县治地。渠州、北宕渠郡、流江县,三级政区皆为实置。县治设州达839年(537—1375)。

渠州在南北朝和唐代两度成为地方一级政区。唐初曾改渠州为宕渠郡,后复为州,成为地方一级政区府署,名义上与国内大中城市等同,这对于渠城的开创与定型有重大影响。唐宋渠州经济发达,文化兴盛,州县佛家寺观密度很高,宗教异常活跃。城北二里为龙骧山,即汉志“符特山”,上有北宋敕修的祭祀汉代车骑将军“仁济王冯绲庙”,俗称土主庙。宋代四朝皇帝先后下诏封“仁济王”等尊号,把地方祭祀升格为皇家行为。

《蜀中名胜记》录北宋流江《天宁寺记》:“宕渠古郡,依山为城。自珠岭东下石门,伏而特起,隐隐隆隆;由郡北直南而下,为马鞍、为登高、为西岩,拥蔽坤维,升虚降原,始得郡治。岗分岭别,俯首东向为袁氏之岩,迤逦南转为瞿氏之山,下瞰巴江舒意展胫,直趋水滨而后已。”实为兵要之地。

今渠江镇的基本格局始于明代。明洪武四年,四川并入大明版图。省附郭流江县入渠州,九年(1376)降州为县,始称渠县。初无城垣。成化间,始筑土城。正德八年,县令甘泽规划建筑县城,周围广四里二分,城高一丈五尺,置5个城门,城守粗备云。明末战乱,渠城三毁。清初,南明永历政权盘踞大斌山,顺治六年(1649)“始归(大清)版图”,县衙署于县北周家寨凡十八年。康熙二年,知县雷鸣鲁“奉檄修治城垣”,历三年完成重建,县衙自周家寨还于县城。1939年,民国实施“新县制”,“本城”建制为“渠江镇”。1953年民主建政,改称城关镇;1983年,全县陆续撤销公社改建乡镇人民政府,定名渠江镇。

2019年12月乡镇改革中,全县原有15个镇、45个乡。经调整合并,共设28个镇、6个乡,同时为将来建市考虑,县城区析分设置“渠江街道”“渠南街道”“天星街道”,城市格局为之一变。2022年末,城区建成区面积达42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0万以上。

渠江与流江县治

流江县建置,始于南朝梁国。宕渠故城既废,郡县设治于此,既有环境条件的考量,又有村落邑聚的历史基础。

从文献记载看,三国时的居民点“瓦口”(地形特征明显,当指流江河口两岸村落),载于《三国志·蜀书》:“建安二十年,张郃屯汉中,数犯巴界。先主令张飞进兵宕渠,与郃等战于瓦口。”此年为公元215年,距今已1807年(215-2022)。若从民户聚落成邑的发展过程而言,渠江镇的兴起已近2000年。

嘉庆《渠县志》称:“由珠山侧王关山复起峰峦,是为少祖。自是节节生枝,有迎有送,势如渴龙饮江,自龙骧山下北关场,结成县治。潜水(即渠江)、流江襟带于左,西崖、玉蟾(即马鞍山)环绕于右;近之津梁接引,远之关山拱卫。盖名胜之区也。”

渠江的历史地位

渠州在川东北地区具有重要历史地位。

渠州城地势险要。渠城自开辟以来,近千年为州、郡、府(司)所理,正是在于江河溪沟环绕、有山可守的地形之胜。作为水路南来北往、陆路东去西来的要冲,倚重一时。

据记载,渠州在宋代已列为“军州”。南宋后期,蒙元挥军南下,蜀中争战最烈。1236年,渠州陷于蒙军。蒙古军队一度退出四川,仍在周围设了军事据点。继余玠之后,蒲择之任四川制置使,在军事要道构筑城寨防御,构成全蜀山城防御体系,坚持抗元斗争。1255年,渠州知州张资、抚军李会、团练使胡载荣率军民徙治礼义山,筑城坚守。至1275礼义城陷落敌手,州县支撑战争并固守达20年之久。是四川少有的几座坚城之一,有力地配合和支持了合州钓鱼城防御中心的守卫,使四川成为南宋王朝坚持抵抗最久和最后的基地。渠州礼义山城破之日,张资自杀,胡载荣战死,宣告南宋王朝在渠州统治的结束。元代渠州,先设军民总管府,后置渠州安抚司,军管性质明显。经济文化衰败,失国之民地位极低,数十年间仅考取进士一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礼义城水门至今犹存

在近现代,特别是日本侵华战争期间,渠县是抗战后方重要的兵粮基地之一。四川省粮食储运局在县设办事处(运输站),并组建木船运输大队运转军粮。据1940年调查,有大小船只660余艘,每月运转粮食1800余吨。县境河段三汇、县城、鲜渡等发运点11处,仅县城一处1941年就运出大米3.16万担(合8000吨)。渠城因此成为日军空袭目标,1940年8月和1941年7月,3次被日机89架次轰炸。县城在废墟上重建,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才陆续修复。渠城以其地理位置和地形环境的优越,确立了在近现代军事史上的历史地位,是四川东部的战略据点之一。

渠州经济发达。汉代瓦口村镇的形成,与这一带适宜捕鱼和农耕相关。流江故城历为州郡所理,表明南北朝后期经济有所复苏,城邑也有了相当基础。到了唐代,作为地方一级政区首府,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旧唐志》载,绵绸和药材“卖子木”籽是渠州的贡品。渠江流域是苎麻传统产区,绵绸是麻类纤维加工产品,可与川西的蜀锦媲美。生产的全面恢复和发展,促进了交通和商业的兴旺。除秦汉时米仓道外,成(都)万(州)大道在县城交叉通过,船舶运输繁忙。当时按经济与户口划列县的等级,流江县为“中上”,在四级县等级中居二等县。

代前后蜀之流江县,经济保持稳定。

北宋结束了国家的分裂局面,和平安定的政治环境使经济、人口都有大的发展。《宋史·地理志》称四川“无寸土之旷,岁三四收。”农业已达到新的高度。尤人口增长很快,到北宋后期,四川人口已过千万,比汉唐和元、明、清为多,密度为全国之冠。渠州所在的潼川府路,其密度也超过了当时江南富庶的两浙路。《元丰九域志》载流江为“紧县”,属全国二等、地方一等县。志载县域15乡、18镇(内分马头、东观、水门、永安、大竹、新兴、岳安、白土、龙台、鹅溪、莲荷、龙合、神市、烂滩、零巴、南阳、南溪、乐川)。即1085年前,流江县户口已在3000户以上。渠州(3个县)总户数为20900户。

渠州经济文化发达,名重一方。文人何熙志旅渠写道:

欲说賨城好,先夸万物妍。

金羹收稻后,红腊落梅前;

照座犁偏紫,堆盘荔更鲜;

雪藤犹异产,应不数花笺。

(作者注:此“賨城”指渠城,托古之义)

诗人选用了几种物产和典型具象,再以白描手法勾画出一幅田园风景画,赞美渠州的农耕景象和富足状态,堪称优美。流江县一再划小,主要在于经济与人口的大幅度增长,商业更为活跃,集镇形成较快。县城(州治)建设更显隆盛,祠庙堂榭林立,佛寺道观环列城周,晨钟暮鼓,一派繁荣祥和景象。

渠州人文兴盛,不乏名人流寓。自魏晋南北朝以降,佛寺道观应运而起,广布州县,其中较为知名的有治东梨树寺、汧江寺(后改祥符寺)、治西天宁寺、治南冲相寺、治北南阳寺以及后唐在西部通衢开辟的静边寺。在农耕文明时代,科学认知和生产力水平很低,宗教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因而异常发达,这是一个突出的文化现象。

州县人文蔚起,冠甲一方:经术黎錞进士受到欧阳修推崇,与苏洵文章齐名;袁氏九进士相继题名,为宋代蜀中罕见。北宋渠州修成《宕渠志》二卷(载《宋史·艺文志》,无存)。按《民国渠县志》记载,历代选举题名的进士共有97名,其中宋代有姓名可查的进士61名,占比很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两宋人文之发达。

唐宋时,州县多有当世名人学士旅渠,并留下不少诗赋题咏。先后有陈子昂、元稹、李淳风、何熙志、郑谷、崔涂、陈运、王鹗辞、徐仲章等辈来过(或路过)。

晚唐两位诗人入蜀,先后到达渠州,并留下有一定影响的诗作,至今有人不烦征引,甚至用作史料以证明学术问题。886年,郑谷第二次入蜀。他漫游至渠州,在对岸汧江寺写下《渠江旅思》诗:“流落复蹉跎,交亲半逝波。谋身非不切,言命欲如何。故楚春田废,穷巴瘴雨多。引人乡泪尽,夜夜竹枝歌。”诗中充满流落异乡的孤独落寞与乱世不得实现抱负的悲怆情绪。崔涂题名冲相寺云:“中原黄贼(指黄巢)煽乱,前进士崔涂避地于渠州。春日独游冲相寺,由此登眺,翌日乃归。”并题诗云:“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帷满镜生,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春夕》或《春夕旅怀》)《舆地纪胜》:(渠州)冲相寺距州城四十里,乃定光佛道场。此诗故老相传是唐崔涂僖宗时避乱至蜀所题。今墨迹无存。唯定光岩间有题云:“前进士崔涂由此闲眺,翌日北归。”可证题诗于渠州。

此诗反映了诗人羁旅生涯中浓烈的苦闷情绪。全诗意象朦胧,意境深婉,格调沉郁。在唐诗中描写羁旅生活类作品具有重要地位。诗作具体年代无考,大致背景可以知悉。崔涂,唐僖宗光启四年(888)进士,壮客巴蜀,老游龙山,写了不少旅愁之作。其《春夕旅怀》,颇为传诵。《全唐诗》存其诗1卷。

渠县文庙,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于城内石子岗营建。元明移建南城外,再毁。清康熙二年(1662)至道光元年(1821),历158年修葺完善。自清初迄于民国,每岁进行春秋二祭,为达州市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座祭孔庙宇。2005年,渠县文庙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渠县文庙演绎春祭活动

特别提示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刘 渠(四川渠县人,1958年生。渠县党史研究和地方志编纂中心原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