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呀!冲呀!”
在一阵阵欢呼声中,踩着滑板的年轻人、穿着西装的年轻人,甚至穿着婚纱和学位服的年轻人,一路助跑,穿过湖畔的栈桥,一跃入水,跳上江城的新闻头条。
别惊讶,这是每年夏天属于武汉青年的节日:跳东湖。有人用这一跳告别自己的学生时代,有人用这一跳作为大学时光的起点——畅快肆意、热烈张扬,阳光下层层荡开的涟漪,起伏着年轻人的自由自在。
跳东湖。(图/城市摄影队 刘星灿 摄)
长江一眼望七桥。(图/城市摄影队 胡冬冬 摄)
有作家写:“全国各地都有爱游泳的,但把游泳称之为‘玩水’,好像只有武汉。”如果说,一年一度气势恢宏的渡江节,展现了武汉人的豪气,那么发明出跳东湖这样的玩水游戏,则透露出这座城市的青春气息。
东湖趣赏。(图/城市摄影队 姚品 摄)
武汉的夏天,总是属于年轻人的。
30多万名大学新生,用行李箱装满憧憬,来到这座大学之城,武汉也做好了迎接的准备。又到一年开学季,武汉的地铁、机场、高速路,甚至长江两岸,都换上了“新生皮肤”,每一条滚动祝福寄语的灯牌,都让人感到满满的热情。
美轮美奂的长江灯光秀。(图/视觉中国)
氛围感之下,机场、火车站外的免费接送车,饱含武汉的江湖气魄,专门为大学生打造的文旅礼包、游览专线、名菜佳肴,更将武汉的人间烟火,徐徐展现在年轻人面前。
这是一座属于年轻人的城市。
18岁,在武汉圆梦
8月,无数人隔着屏幕见证了郑钦文的励志故事,但许多人还不知道,这个22岁姑娘还有另一个身份——华中科技大学的一名大学生。
从8岁来到崇仁路网球培训基地学习开始,郑钦文的网球之路就与武汉联系在一起。江城不仅记录着网球少女的启蒙时光,还在随后的多年里,保持对她的培养资助。
巴黎奥运会网球女单半决赛,郑钦文2-0斯瓦泰克晋级决赛创历史。(图/视觉中国)
武汉人爱打网球,也善打网球,背后有着国内领先的网球氛围和网球条件。有统计数据显示,武汉的网球场数量仅次于北京,排在全国第二。华中科技大学、武汉体育学院等许多高校的网球场,还会定期向市民开放,价格实惠。有了这些软硬件基础,郑钦文出现在武汉,才不是个偶然。
这样的故事并不是孤例。武汉的大学生们,好像天然拥有一种挑战极限的闯劲。南北通衢,江湖开阔,那也是属于一座城市的闯劲。
2023年11月,武汉大学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的博士研究生耿通作为一名南极“新人”,坐上“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劈波斩浪,一路向南。心中深埋已久的南极梦终于要实现了,他既激动,又兴奋。
“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图/视觉中国)
抵达南极大陆后,耿通和队员们又换乘雪地车,向位于南极冰盖之巅的昆仑站进发。昆仑站的海拔高达4087米,作为海拔最高的南极科考站,耿通需要面对极寒和缺氧两重考验。回忆起那段扛着测绘仪器来往穿梭的日子,耿通记得,每100米的距离“就要喘一会儿”。
但科考结束回到学校的耿通,总是想起那段艰难而有意义的时光。他说自己还想去南极,想去南极越冬,“待久一点”。
实现南极梦的耿通。(图/武汉发布)
和耿通丈量了距离的极限相比,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下文简称地大)读书的周千龙,则挑战了高度的极限。今年5月,他和同伴从珠穆朗玛峰北坡启程,进行高海拔生物科研。
和常规的登山、科研不同,周千龙还带着一个特别的任务:拍照。因为要携带相机、无人机等各类摄影器材,他的负重比其他登山者还要重上10公斤。在高海拔的地区,每增加一份重量,前进就更艰难一分。但这份沉重的责任,也换来了宝贵的收获。
攀登者周千龙。(图/武汉发布)
周千龙用3000多张照片,记录下攀登珠峰的全过程。在珠峰东北山脊,他升起无人机,定格世界屋脊上的壮美日落——那一抹玫瑰色,是青春中最美的颜色。
“攀登珠峰是很多人的梦想,很幸运我不仅是一名国家登山一级运动员,还是一名户外极限摄影师。”周千龙说。
月光下的攀登者。(图/城市摄影队大学生小分队)
这份“幸运”之下,有周千龙自己的努力。为了准备登珠峰,他每周进行三次10公里的长跑,以及各类负重体能训练。
“幸运”之外,更有武汉城市的包容。高考结束后,周千龙的老师告诉他,地大在开设登山户外和攀岩相关的专业,可以报一下试试。怀着新奇和期待,周千龙在志愿表上填下了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名字。“是一开始的坚定造就了现在的我。”已经攀登过世界之巅的周千龙,这样回忆当时的选择。
武汉的江风,好像有着“圆梦”的能力。越来越多大学生,将这里作为梦想的起点,去拥抱更大的世界;而越来越年轻的武汉,也悄然把“青年力”融入城市底色,变得更富活力。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的“无尽荷塘”。(图/城市摄影队大学生小分队)
为什么武汉的青春,如此动人?
黄龄慧是武汉大学生物科学专业的本科生。刚刚大三的她,很喜欢泡在实验室里,“老师和学长学姐都对我很好,给我很多机会,特别是我很喜欢这样的科研精神和科研氛围”。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二时与同学一起去采访一位80多岁高龄的教授。教授回忆起年轻时,放弃留在国外的机会,义无反顾地回国,当时许多老师凑钱,买下了学院里的第一台电脑。面对面感受这样的家国情怀,给黄龄慧带来不小的震撼:原来属于武汉大学生的闯劲和韧性,是这样一脉相承。
黄龄慧来自广西百色,其实想起初到武汉的时光,她还诸多不适应。
“刚到武汉,就兴冲冲地去吃热干面,但好像有些吃不惯。武大校园很大,上山爬坡总是迷路。”就连食堂阿姨倒豆子一样的武汉话,也让黄龄慧感到陌生。
武汉热干面。(图/视觉中国)
有些属于城市的魅力,可以第一时间感受到,而有一些则需要慢慢体味。渐渐地,00后的黄龄慧,开始适应了武汉,也喜欢上了武汉。
那并非一个瞬间,而是一个过程。她发现操着一口武汉话的食堂阿姨和出租车司机,其实是在热情地进行自己的工作,热情背后是对生活的松弛和热爱;她喜欢上了这方又大又古朴的校园,找一个角落坐下,想象曾有多少代学长学姐在这里度过他们的青春,黄龄慧慢慢理解了武大浓厚的校友情结从何而来。
“在武汉,我见到特别多同龄人,他们各种各样的尝试,都能受到包容和鼓励。年轻人在这里特别有活力。”现在,黄龄慧已经对偌大的校园“了如指掌”,再也不会迷路了,而她也爱上了热干面的味道。
夕阳下的凌波门。(图/城市摄影队大学生小分队)
武汉似乎有一种青春引力,这当然来自深厚的学养和由此塑造的学术气质。百年教育,蔚然成林。根据教育部最新发布的高校名单,武汉拥有83所普通高校,位列全国第三;本科院校数量更是仅次于北京,排在全国第二。
这份长长的名单中,有许多响当当的名字: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其中,武汉大学和华中科技大学凭实力入选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其他几所则进入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年轻的“黄龄慧”们,就在一片片校园的感召下来到武汉,从陌生到熟悉,直到在青春中打上深深的武汉烙印。
武汉大学。(图/视觉中国)
海纳百川的武汉,容得下各式各样的青春,也让青春成为永久的城市亮色。坐落在月湖畔的古琴台,记录着伯牙子期的古老传说,也让知音文化成为武汉特有的精神传承——知音,是人与城市的相互欣赏,是城市与人的彼此吸引。
“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在越南弹奏一首《高山流水》,以千年之音奏世界大同之曲。”说这句话的,是喜欢弹古琴的越南姑娘阮氏福。在她心目中,典雅诚朴的古琴和博大精深的汉语,都是自己的知音。
古琴台。(图/人民日报光影中国采风行活动 苏唐诗 摄)
9年前,阮氏福从河内开放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参与了一项中国建设项目的落地,也萌生了来中国学习的想法。此后,她选择来武汉定居,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深造。
随后的几年里,阮氏福一边学习,一边默默地做了一件大事:她建立起一个在线公益社群,先后指导1500多位越南家长学习汉语拼音,帮助他们在家给孩子进行中文启蒙教育。通过这样的方式,阮氏福把自己领略的汉语之美传递给更多同胞。“高山流水觅知音”,琴声荡起交流之风,从江汉平原不断吹往更远的地方。
跳东湖的年轻人,不走了
武汉加速前行,在“每天不一样”的征程中,努力成为一座青年发展型城市,青年力转化为人才力、创造力、产业力,从而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动能。
据智联招聘发布的统计,在2024年中国最具人才吸引力城市中,武汉位列第9,并连续6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名次跃升背后,是一座城市的努力。
从2017年到2024年的7年间,留汉就业创业的大学生超过200万人。近三年来,武汉留汉高校毕业生近百万人。先落户后就业让年轻人少了后顾之忧,推出10万个“高薪优岗”让年轻人搭上产业快车。今年上半年,武汉实现新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15.8万人。
青春活力的大学生。(图/图虫创意)
来汉创业就业大学生7天免费住宿、5年计划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5万套(间),“青年人才之家”遍布江城,更让年轻人在武汉安居。
易中天说,武汉人最坦诚、最直爽、最不矫情、最讨厌“鬼做”。在“留住年轻人”的过程中,这种直爽和坦诚也彰显得淋漓尽致。
光谷空轨。(图/城市摄影队 陈烨 摄)
翻阅武汉7所“双一流”高校的就业报告,留在湖北省就业的毕业生人数是最多的,其次才是广东、上海、北京、浙江和江苏等经济发达的省市。招聘单位中,来自武汉的用人单位数量长期占据第一位。截至2023年末,武汉全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达到1.45万家,人才培养和产业崛起形成共振。
“武汉对青年更友好,青年在武汉更有为”,数据和政策之下,是一个真心为青年着想的武汉,是一群真心热爱武汉的年轻人。年轻人的奋斗,也让武汉的产业发展、城市活力迈上一个新台阶。
武汉绿地中心。(图/视觉中国)
12年前,专科生齐夏钊和一群留汉大学生,一同走上创业之路,租来的两居室里只摆放着几台电脑;12年后,当初的青年创业公司已具规模。这群青年创办的公司,已先后参与建设了世界首个零碳智慧能源中心、湖北省首个5G智慧城管“数字孪生”平台项目和城市产业一同成长。公司有不少同事是专科学历,为此,齐夏钊和管理层决定每周举办一次内部培训会,让大家在日新月异的行业变化中保持学习。
耀眼的人可以挥洒才华,平凡的个体可以找到不凡的生活方式。将青春融入城市的发展,这样的例子在武汉还有许多。
就像电竞这样的新锐产业。2003年,电子竞技列入正式体育项目;此后的20年间,武汉也紧紧跟上了电竞行业前行的步伐。作为主要聚集地,光谷容纳了上千家相关企业。随着WSVG(世界电竞大赛)、CYEC(中国青年电子竞技大赛)全国总决赛等知名赛事落户,屏幕前的亿万年轻观众,也记住了武汉“电竞之城”的新身份。
2024年4月14日,武汉,第九届王者荣耀全国大赛海选赛在光谷第二届电竞节站举办,coser合影留念。(图/视觉中国)
“到了武汉就像到了自己的家里一样。”来自开学季的种种关怀,终会在毕业季收获回响,这是属于一座青春之城的最美好循环:
高精尖人才留汉,在崛起的科创之城、设计之都,发挥自己的才能,武汉是一片成就事业的沃土。
普通青年留汉,一份踏实进取的工作,一群友好温暖的朋友,点滴的努力,让关于未来的憧憬逐渐清晰,烟火之城武汉有温度、有温情。
土生土长的“武汉伢”从其他城市归来,也能施展抱负、发展爱好,这里再也不是回不去的故土,武汉是一座不断带给人惊喜的城市。
黄鹤楼。(图/人民日报光影中国采风行活动 苏唐诗 摄)
武汉的青春,可以有无数种模样,但千江汇流,对一座城市的热爱总归相通;而青春的武汉,容得下千百种想象。
作者:吕一舟
校对:无姜鱼
排版:小野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