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行为学》:道理都懂,可是我们为什么还会犯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次解读的书是《怪诞行为学》。这是一本最前沿的讲关于行为经济学的书。咱先抛出一个问题: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为什么还会犯错呢?答案就在我们解读的这本书中。

在传统的经济学当中,认为人人都是理性的。我们就像是精明的商人一样,处处权衡利弊,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即使是做了非理性的事情,也能马上从错误中吸取教训并加以改正。

可是在行为经济学当中,却有着完全相反的观点。行为经济学认为人人都是非理性的,尤其是在做决策下判断的时候。你可能没听说过行为经济学这个概念,这是一个从心理学和经济学中演化而来的全新研究领域。

我们本次解读的这本《怪诞行为学》,就是以行为经济学为基础,揭示了生活中人们非理性行为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作者丹·艾瑞里有着很特殊的成长背景:18岁那年,他不幸遭遇了一场爆炸意外,全身70%的皮肤被灼伤。在治疗的过程中,艾瑞里与外界隔绝,这样他脱离了世俗,并且开始以局外人的眼光重新审视身边的世界。从此有了探索人类行为与经济学的兴趣。最终,艾瑞里战胜了病魔,并成为了著名的行为经济学专家。

在《怪诞行为学》中,艾瑞里主要讲了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非理性行为,比如:为什么我们对于免费品情有独钟?为什么如果朋友付给我们报酬,我们会不好意思收?为什么你办公桌上的零食总是被同事偷吃?为什么你会嫉妒比你漂亮或者比你有钱的好朋友?以及为什么当面临的选择变多时,我们会感觉痛苦等等。

艾瑞里认为,这些非理性行为并不是无规律、无意识的,而是成系统可预测的。他们很常见,难以避免,但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可怕。当我们深入了解这些非理性行为之后,就能在日后的生活当中更好地规避这些行为的发生。这对我们日常的生活和决策非常重要。

现在我们就来一起阅读这本《怪诞行为学》。相信我,这里将会有很多有趣的知识等着你来收获。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比较无处不在。无论干什么,我们都喜欢进行比较。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同类产品的价格;找男朋友的时候,我们会比较她有没有闺蜜的男朋友帅;工作之后,我们会比较自己的工资,看看有没有曾经的大学同学高。

艾瑞里认为,世间的所有事情都是相对的。人们很少不经比较就做出选择。比较是人类的天性之一,它能够帮助我们权衡利弊,做出最优秀的选择。人人都有比较心理,精明的商人摸透了这一点,他们会悄悄利用人们的比较心理来达成自己的销售目的。

其中最常见的手段就是使用价格诱饵。书中有这样一个例子:许多餐厅常常会把菜单上的主菜标出很高的价格,以此来增加盈利。即使根本就没人来点这道高价菜,那这是为什么呢?其实是因为商家知道,人们一般不会点价位最高的那道菜,而倾向于去点价格排在第二位的菜。出于这一特点,餐馆会先推出一道高价菜作为价格诱饵,引诱顾客点次贵的菜,于是就顺理成章地加大了次贵菜的利润率。

还有的商家发现,单单推出一款面包机,销量很难有保证。但是如果推出一款比它价格更贵、容量更大的面包机,那这款更便宜、较小型的面包机就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价格比较当中的规律就是:人们不会买最贵的东西,而愿意买较为便宜或者说中等价格的产品。所以说,如果你是商家,想要卖出一种商品,不要单单推出一种商品,应该同时推出一种价格更高的诱饵商品。顾客会自行对比,从而购买你想卖出的那件东西。

生活当中比较心理不仅出现在商家的销售当中,很多其他地方也会出现。比如说在相亲场合或者未婚男女的联谊会上,作者就建议大家,如果你是单身,想在相亲场合显得更有魅力,以吸引到你的相亲对象,你可以带上一个外观点和你基本相似,但又稍微比你差那么一点的朋友作为陪衬。因为你的相亲对象很难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之下对你做出评估。

如果你和一个形象比你差的朋友同时出现在他面前,就会形成鲜明的对比。你的朋友会把你显得更加有魅力。同样的,如果你希望给对方留下能言善辩、聪明大方的印象,那你就带一个不善言谈的朋友出场。相比之下,你就会显得更加出类拔萃。

在这里我得说一下,虽然说作者的这个建议可能很有用,但是我个人认为这样做实在是有点居心叵测。拉来朋友做你的陪衬,这真的好吗?这给人感觉很不够朋友,你这样可能时间长了就真没朋友了。相信没有人愿意做他人的陪衬,对不对?所以说这里给大家提个醒:如果一个和你差不多,但外貌比你稍强的同性朋友要求你陪他去相亲,那你就需要当心他是不是在利用你给他当做陪衬呢。

除了上面的这两种比较心理之外,其实在生活当中最常见的比较心理就是拿自己和别人比。这种比较是最痛苦的一种比较。网上有一句流行语叫做“嫉妒使我面目全非”,这是网友们看见他人优越生活之后发出的一种感叹。虽然说这句话带有玩笑性质,但是它的确反映出了一点:当别人各个方面的条件都比我们优秀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难过、自卑、嫉妒,并且难以接受这种情绪。想必大家应该都经历过。

罗素在《幸福之路》这本书里面曾经说过,人们进行人生斗争的时候,所害怕的并不是第二天没有早饭吃,而是不能胜过他人。经济学家樊伯伦也说过,我们拼命消费买名牌包和奢侈品,其实是为了让周围人羡慕。从上面的两句话当中,我们就能够发现,人们选择的比较对象往往不是陌生人,或者说远在天边的人,而是离我们最近,甚至关系最亲密的人。

就像我们不会嫉妒范冰冰为什么长得那么美,但会嫉妒闺蜜为什么长得比自己漂亮。我们也不会嫉妒马云为什么那么有钱,只会记住曾经的大学同窗为什么比我们挣得多。在电影《三傻大闹宝莱坞》中,有句台词就说:“朋友考得没你好,你会很难过;朋友考得比你好,你会更难过。”其实好朋友之间的嫉妒是最常见的,很多故事影视作品当中都反映过这一点。

《芈月传》里面的芈姝和芈月明明是好姐妹,可是后来就因为芈月一再得宠,敏叔备受冷落,这样一来敏叔心里就不平衡了,就和芈月反目成仇。尼罗的小说《紫金堂》当中,金家和桂家的两位公子哥争同一个漂亮的女戏子,互相比排场、比财力,一次次加价。这局面发展到最后已经不是在争女戏子了,而是明摆着斗气,反正我就是要比你显得更阔气。

所以有人说,生活的烦恼一半源于生存,一半源于攀比。攀比会让我们感觉到心理不平衡,甚至变得嫉妒仇恨。而且在这个过程当中,受伤害最深的其实就是嫉妒者本身。我们真的不应该盲目攀比,生活是自己的。如果说只是一味地绞尽脑汁想着比别人过得好,那么终其一生也不过是活在他人的阴影之下。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减少和别人进行比较呢?作者就认为,虽然我们克制不住和他人进行比较,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比较的范围。当我们可以转向能够提高我们相对幸福度的圈子时,简单来说,就是圈子不同,不必强融。如果说很不幸,你的高中同学都成了富翁,而你只是一个普通的上班族,那么你就没有必要再硬着头皮融入到他们的圈子之中了。你可以和你的同事们成为朋友,这样你的身心就不会感觉到那么多的压力了。

还有些时候,我们还需要知足,并且量力而行。如果买不起路易威登、阿玛尼,那就买一些普通的吧。如果说买不起雷克萨斯、保时捷,那就买一辆在我们经济能力许可范围之内的车。比较是个无底洞,只有把眼界放宽,才能从容生活。希望我们都能够心胸豁达,目光长远,都能悠悠自在地做自己,不被比较所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宋小宝演的小品《吃面》?里面有一个情节,小宝在面馆要了一碗面,听服务员说这个辣根就是咱们说的这个芥末酱,是免费的,立马就说:“免费啊,那先给我来两管!”虽然说这只是一个小品当中的搞笑的包袱,但是倒是能够反映出一个现象:对于免费的东西,人们总是希望越多越好,因为反正不花钱嘛。

生活当中,你有没有拿过肯德基的打折优惠券呢?即使后来根本就没有用过。那你有没有排过很长的队伍,为了另一瓶免费饮料呢?你有没有在自助餐厅里面一个劲儿地往盘子里面夹食物,生怕自己吃不回来?你家里有没有毫无价值的免费物品,比如说超市买巧克力附赠的毛绒小熊、保险代理每年送的小日历?免费的东西常常能够唤起人们强烈的非理性情绪。即使我们完全不需要的东西,即使为了得到它需要付出很多额外的成本,但只要挂着免费的标签,人们就会一拥而上。

那为什么免费的物品会如此的诱人呢?作者认为,多数交易都有有利的一面和不利的一面,但是免费使我们忘记了不利的一面。免费给我们造成了一种情绪冲动,让我们误认为免费物品大大高于它的真正价值。而且人类本性当中分外惧怕损失。如果说我们不拿免费的东西,就会有一种吃亏的感觉。

但是你仔细想想,免费的东西真的像我们想象的那样不需要任何代价就能获得吗?其实并不是。这本《怪诞行为学》为我们揭开了免费的真面目,它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轻而易举就能获得。

首先,免费会让我们买更多的东西,哪怕你不需要。很多商家正是利用了人们的免费心理进行营销,比如说常见的“第二杯半价”。其实在卖第一杯饮料的时候,商家就已经将第二杯的成本给挣回来了,推出第二杯半价只是为了卖出更多饮料而已,商家并不会因为第二杯半价而产生利润的损失。

免费会让你放弃更好的选择。作者认为免费最大的问题就在于它引诱你在它和另一件商品之间挣扎,然后做出不明智的决定。比如你想去运动用品店买一副羽毛球拍,你想要那种结实而耐用的外形,又很拉风的类型。可是等你从店里出来的时候,却买了一副质量一般、外形又普通并且不符合你心意的球拍。你之所以会买它,只是因为它免费附赠两个羽毛球。在这个例子里面,你就是受到了免费的误导,放弃了更好的选择,买了你原先并不想要的东西。

此外,免费的东西还会让你付出更多其他方面的成本。比如说海洋馆今天免费开放,你兴致勃勃地去了,结果发现很多人和你一样,因为免费也来参观了,于是就导致海洋馆的客流量是平时的好几倍,入口的队伍排得老长老长。你等了将近有一个小时才进去,进去之后也是人满为患,根本就看不到什么海洋动物,全是人。所以这就是免费的代价。虽然你获得的东西的确是免费的,但是你却要在时间和精力上付出更多的成本。

还有,免费可能是商家欺诈的诱饵。有些商场内的玉石店经常会推出免费抽奖活动,只要在商场内购物就可以免费参与。顾客常常是踊跃参加,并且会很幸运地抽中一个大奖。大奖是可以用一折的价格购买翡翠玉石。如果顾客很高兴,并且开始在柜台前挑选玉石的话,那就已经进入到了商家的圈套了。其实商家早就将玉石标出比实际价值高很多的价格,比如说一块玉石的市值大概是500块钱,商家可能会标成1万。这样即便你中了奖,那也要用1000块钱的价格购买它。所以说商家还是挣钱的,免费抽奖只是他们促销的把戏而已。

还有一些私立医院经常会推出很多的广告,比如说传单、宣传册、塑料卡片等等,上面就写着可以去医院免费体检。很多项目价格都有优惠,但是事实上背后真正目的是先让你免费体检。如果你哪有小毛病的话,他们就会故意夸张病情,让你在治疗上面花更多的费用。哎呀,不知道看上去这两个例子,大家有没有一种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觉。

我们没有办法用一己之力来避免这种免费乱象的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在免费陷阱前及时止步。以后再面对免费的时候,大家真的需要再多考虑考虑,免费的东西可能反而是最贵的。老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别贪便宜。希望大家都能在读完这一章之后对免费的东西有所警惕。

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认为我们生活在两个平行的世界当中。这两个世界有着各自的运行法则:一个由社会规范主导,另一个由市场规范主导。社会规范主导的世界是一个充满人情的社会,它是友好的,界限不明的,不要求得到及时回报。比如说我们和周围的朋友、邻居、亲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社会规范。当你帮朋友搬家,给朋友买生日礼物,然后为妈妈买过冬的棉衣的时候,所行使的就是社会规范行为。你心甘情愿做这些事情,并不要求任何的回报。

在市场规范主导的世界里面,一切都恰恰相反。那里不存在友情,一切界限十分清晰,所有的交换都是以利益为基础,金钱是那里唯一的准则。比如说员工为老板工作,行使的就是市场规范,双方之间一个付出劳动,一个付出酬劳,还有关系界限明晰,不带有任何的私人情感。

我们每个人都有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两套形式的法则,而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的区别就在于:社会规范讲情面,市场规范讲金钱。这两套规范之间的界限很容易被打破。当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入侵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很多的麻烦。比如说中秋节,你去岳母家做客,岳母为你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饭菜,你吃了之后非常满意,很想向岳母表示感谢。但是你表示感谢的方式却让人很难以接受。

你说:“岳母,这顿饭你做得非常好,太好吃了,我要为你付钱。”即使这是你发自内心的想法,但也只会让你的岳母感觉到愤怒。因为给亲人付钱,无疑是从社会规范过渡到了市场规范。只要和金钱搭上边了,人们的思维就会自动进入到市场规范的领域。岳母为你准备饭菜,是因为你们是亲人,你们之间是有感情存在,而这是社会规范的范畴。如果你知道你准备用付钱来表示感谢的话,岳母可能压根就不会做饭,因为她不需要为了这一点钱为你提供做饭的服务。你付钱的行为只会让岳母感到尴尬,并且生气。

同样的,当你和你追求的女生在餐馆吃饭的时候,千万不要一个劲地说:“今天所点的菜品是多么的贵,多么的多。”哪怕你只是为了炫耀一下自己的大方。如果你反复地讲价格的时候,就会把你和女孩的关系从社会规范转到市场规范上来。女孩会觉得你这个人很肤浅,并且要提出给你AA,这样你们的关系就只能维持在市场规范之内,无法朝着社会规范更进一步。

我之所以举这两个例子,就是想告诉大家,不要在需要用社会规范的场合使用市场规范。如果你这样做了,不但会使对方感到尴尬,还会伤害到你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谈钱真的很伤感情,一旦这样的错误发生了,你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就很难得以修复了。

讲完了当社会规范被市场规范入侵时所产生的影响,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当市场规范被社会规范侵入时又会产生哪些影响呢?实际上,如果说能够在市场规范当中融入一些社会规范的话,反而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促进双方的感情。

我们前面讲过,员工和老板之间只是市场规范的关系,但这只是在初始阶段的关系。人都是感情动物嘛,相处的时间久了,即便是工作关系也会产生感情。这个时候市场规范当中就融入到了社会规范,双方的关系也会因此变得更加紧密。

除了让关系变得亲密之外,社会规范还可以建立忠诚。像是警察、消防员、战士这些人,他们不惜生命走向战场,并不是为了每个月的工资,而是因为社会规范,是对于职业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激励着他们做出无谓的牺牲。

同样道理,如果老板想让员工变得更加忠诚、更努力地工作的话,可以尝试着和他们建立社会规范。不要让公司和员工之间的关系只存在于提供工作和付出薪水这种简单的关系上,可以多一些人文关怀,比如说增加点福利、赠送礼物等等。

可能有人会提出一个疑问,为什么要赠送礼物而不是直接给钱呢?的确从经济学角度来说,给钱比送礼更加有效。但是我们上面曾经说过,只要和金钱搭上了边,人们的思维就会自动进入到市场规范的领域。所以,送钱是一种非常昂贵,但又不够有效的激励方式。

一旦以市场规范作为主导关系,人们就会变得精打细算,干什么都贪钱,钱不到位,什么都干不成。作者就认为,金钱会消除人类关系当中最美好的部分。如果说你想要表达友爱之情,加强彼此的关系,那千万不要送钱,送礼才是最佳的选择。

即使受赠人不能完全理解你送的这个礼品的价值和深意,但这礼物的确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社会润滑剂。它可以帮助我们加深感情,建立长远的关系,甚至能够带来不可估量的实际价值。

中国有一个成语叫做“敝帚自珍”,他的意思是把自己家里的这个破扫帚当成宝贝,借以比喻东西虽然不好,但是因为是自己的,所以就格外珍爱。敝帚自珍这种心理又被称为禀赋效应,我们一旦拥有某物,它在我们心中就会变得更有价值。俗语中的“情人眼里出西施”就是这个道理。

实际上,禀赋效应是人类大脑当中的一种思维错误,它能够诱导人们做出很多非理性行为。在《怪诞行为学》这本书当中,作者就给我们介绍了因为禀赋效应而产生的第三种非理性怪癖。

第一种怪癖就是我们对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迷恋到不能自拔。假如你想卖掉你住了很久的房子,在你还没有把出售的广告放到房产中介的时候,你就已经开始舍不得了。你会不断地回忆你在这栋房子里面生活的时光。当怀旧的热流涌遍全身之后,这栋房子对你来说会变得十分难以割舍。

这种情绪不仅仅会出现在卖房上面,在很多其他的事情上面也是一样的。人类的天性就是对于自己所拥有的一切充满执着的依恋,这也是很多人对于过去的感情难以放手的原因。比如说生活当中,很多人对自己的前任情侣念念不忘。当你听说自己的前任准备结婚的时候,他们常常会感觉到痛苦不堪。其实本质上,他们只是无法接受曾经属于自己的人,现在属于另外一个人而已。

人性当中的第二非理性怪癖就是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而不是会得到什么。这种心理又称作是损失厌恶心理。你知道你为什么总是舍不得丢掉衣柜里面那些根本都不会再穿的旧衣服吗?其实就是因为厌恶损失。研究表明,人类对于损失有一种强烈的恐惧,我们丢掉100块钱的伤心程度要远远超过减到100块钱的快乐程度。

最后一种怪癖就是我们经常假定别人看待交易的角度和我们一样。我们会期望买我们老房子的人能和我们有同样的情绪和回忆,他们也能像我们一样喜欢透过卧室的窗子看黄昏。然而事实上的对于买房子的人来说,他们只关心房子的格局是否宽敞、地板是否结实、煤气管道是否安全、墙面是否有脏污等等。

如果你希望你的买房能够不那么眼光挑剔,用像你一样充满爱的方式来看待你的房子的话,基本上这是不可能的。其实这三种非理性怪癖都和所有权有关。一旦我们对于某种事物获得所有权之后,就会对它难以割舍。作者把这种情绪称为所有权依恋症。

所有权依恋症有三个特点:一是当我们对某种事物上投入的劳动越多,对它的感情也就越深。法国童话故事《小王子》中,小王子迷恋着美丽的玫瑰花,每天给它浇水捉虫,还为她罩上玻璃罩遮风挡雨。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玫瑰花。可当小王子把这个故事讲给飞行员听的时候,飞行员就指出了:玫瑰花之所以对你如此重要,那是因为你为她花费了时间和心思。

所有权依恋症的第二个特点就是,我们可能在实际拥有所有权之前,就对某物产生了拥有的感觉。也就是说,如果说一件东西你计划购买,那在获得它之前,你就会有一种它已经属于你的感觉。有时候商家会利用这一点来进行营销,比如说巴黎欧莱雅的广告语就是“你值得拥有”,这个广告词就是营造了一种氛围,让你产生了应该获得这种商品所有权的冲动。

所有权依恋症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它不仅仅存在于物质事物之上,还存在于人们的观点和看法之中。研究发现,人们一旦拥有了某种观点,就会对它产生过度的执着迷恋的情绪。比如说粉丝们坚信自己的偶像是完美无缺的,基督教的信徒坚信有上帝的存在,3K党坚信除了白人以外。当人们对于自己的观点过分迷恋的时候,就会产生极端的情绪,他们不仅固执己见,还接受不了任何不同的意见。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种僵化而顽固的意识形态。

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所有权依恋症呢?虽然无论是在心理学领域还是在行为学领域,都还没有发现所有权依恋症的相关治疗方法,但是作者建议大家,如果想要减轻所有权依恋症,可以用一种非拥有心态来看待每一桩交易。这样就便于我们把自己和感兴趣的物件拉开适当的距离。

有了这样的努力,不敢说大家能像印度托钵僧人那样奉行对物质世界无欲无求的信条,但至少我们可以尝试像禅宗弟子那样,对世间万物尽量待之以平常心。

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和几十年前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形是完全不同的。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选择可谓是琳琅满目,眼花缭乱,这个是物质繁荣所带来的好处。可是这种物质繁荣同样也带来了很多副作用。当选择变得越来越多时,无形当中就加剧了选择困难性,而我们常常是为了一些不一定重要的事情疲于奔命,却忘记了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面下功夫。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年轻人急于求成,而常常会给自己制定N个目标:又要读书,又要减肥,还要学习外语,精炼厨艺。但是结果往往就是想法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什么都想做,最后什么都做不成。大家可能还没有意识到,人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对于普通的上班族来说,没有良好的计划和充裕的时间,想同时做好这么多的事情是十分困难的。

当然了,如果说每件事只是小打小闹,这样做的话的确是可以做到。但是小打小闹带来的成果毕竟是非常有限的呀。所以如果你想要做成某件事,就必须专注于这件事上面。想要减肥就要全力去减肥,不要想着在减肥的同时还要苦练英语,因为光是减肥就会消耗你大部分的意志力。

密读曾经解读过一本叫做《意志力》的书,其中就提到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就像利器一样,每天供应就那么一点儿,用光了就没了。所以你没办法用有限的意志力去完成N件事,你只能把它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面。

但是专注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贪婪的性情让我们希望自己面临的选择是越多越好。可实际上,选择越多,我们反而可能会越迷茫。在培养个人技能、规划未来职业上也是如此,千万不要以为选择越多就越好。

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会给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奥数、小提琴、跆拳道、绘画,只求多多益善。但其实这样做不但会增加孩子的课业压力,还会造成孩子什么都会一点,但是什么都不精通的局面。事实上,任何领域的专家都是在某一方面的成就卓著。

就像孙杨是游泳冠军,马龙是乒乓球冠军,郎朗是钢琴王子。如果当初郎朗的家长让郎朗在练习钢琴的同时还得去学游泳,还得弹吉他,学会画,那今天就没有钢琴王子郎朗了。

中国有句俗语是“样样会活受罪,一招鲜吃遍天”。在经济学当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观点,那就是只有努力让自己变得专业化,才能比其他人更具有比较优势,从而脱颖而出。

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怎样才能摆脱那些毫无价值的多余选择呢?心理学家弗洛姆在《逃避自由》当中曾经说过,困扰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令人眼花缭乱。人们不断地在提醒自己,想要实现梦想,就必须尽一切可能全面提高自己,必须对生活中的一切加以尝试。只有把所有可能都试遍了,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选择。

但是如果真的是这样做的话,不但什么都做不成,还会把自己搞得劳累不堪、心力交瘁。因此面对眼花缭乱的选择,我们必须要学会取舍。在感情和人际关系方面也是这样的,很多人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八面玲珑的社交达人,他们四处结交朋友,来者不拒,但最终只收获了一些浮于表面的塑料花,真正的友情寥寥无几。

作者就认为,盲目的追逐毫无价值的选择,不仅会消耗我们的热情,掏空我们的钱包,而且还会霸占我们的时间,使我们跟真正有价值的选择失之交臂。如果不想被这些多余的选择弄得乱花渐欲迷人眼,就必须得自动忽略那些不重要的选择,尝试着做一个精要主义者。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我们的生活与发展。

诚实是人类的道德标准,从小老师和家长就对我们谆谆教导,督促我们要做一个诚实的人。这一章我们就来讲一讲诚实。在《怪诞行为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关于诚实的新颖观点,那就是人们更容易在非金钱的事物上面作弊,面对金钱时则趋于保守而诚实。

就像网上有一个段子是这样说的:你放在办公桌上的零食,很有可能被你的同事偷吃,但是你放在桌子上的零钱绝对不会有人敢偷拿的。作者曾经在一所大学做过一个实验,他在宿舍走廊的公共冰箱当中分别放了可乐和零钱,结果可乐很快就被洗劫一空了,而零钱却没有人拿。

这是因为在面对非现金的情形之下,人们的心理诚实的机制更容易松动。多数作弊或者不诚实的行为都是在非现金的情形下发生的。比如说,你很可能从办公室拿一些办公用品回家自己用,但绝对不会去拿办公室储钱罐当中的零钱。

那么到底是什么因素又使我们在非金钱事物上作弊,又是什么让我们在金钱面前有所忌惮、不敢随意动手脚呢?其实是因为我们擅长把自己微小的不诚实行为合理化,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当你在办公室拿了一支铅笔的时候,你可能会想:“反正办公用品是对员工的一部分补助,拿一两支铅笔没什么,而且其他人也会这么干。”在做这件事的时候,你会不断地在脑海当中把自己的行为合理化。

但是在和现金打交道时,人们则会变得更加谨慎自觉,并且约束自己贪婪的欲望。因为我们知道金钱交易不容小觑,它涉及法律和道德层面。而且作者认为,钱作为一种锱铢分明的交易单位,有着一种奇妙的神圣感。和现金打交道,就像刚签过一项荣辱契约一样,它能够把我们一步步地带上一座无形的金字塔,并在金字塔顶端时刻注视着我们的言行。这就是为什么总有同事偷吃你的零食,却没有人偷拿你的零钱的原因。

如果你正在为零食总是被人偷吃而感到苦恼的话,作者为大家提供了一个妙招:你可以在你的零食上面贴上相应的价钱,这样别人看了之后就会敬而远之了。此外,公司也可以把办公用品柜里面的每件东西都贴上价钱,这样就能够避免员工把公司用品拿回家作为己用。

但是在另一些严重的情形当中,我们必须要提醒自己,即便不是现金,我们也不应该随便动。此外,我们不能太高估人性,因为人性远没有道德准则里面要求的那样公正伟大。只要有机会,只要觉得自己足够安全能够不被别人发现,我们就会作弊。而且我们作弊之后往往不会感到自责,就算是被人发现了,我们也不会承认错误,反而会千方百计地给自己找理由开脱。

尽管我们希望周围都是心地善良、遵守道德的人,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好人,也难免会被自己的思维所蒙蔽。从根本上来说,是动机带来的刺激让我们失去了理智。如果想要在利益面前不做错事,就需要我们时时刻刻地警醒自己。

你好,我是鲁阳,接下来我们来讲最后一章。这一章的主题是人人都是非理性的。传统经济学常常假设人们都是理性的,人们了解与决定有关的一切信息,能够快速计算出所面临的各种选择的价值,并且能够正确地权衡出每一种选择中错综复杂的利弊因素,然后做出明智的合乎逻辑的决定。即使我们偶尔做出错误的决策,也能够马上从错误当中自动接受教训,并且加以改正。

然而这本《怪诞行为学》却认为,所有人类的决策过程远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所认为的那样理性。人们经常做出非理性的行为,经济学领域内的诸多实验就可以证明,人类的很多表现都和想象的相差甚远。我们常常会在个人生活、职业生涯、社会活动当中做出各种非理性的决定。

人们以为自己对决策和生活有着至高无上的操控能力,就像坐在汽车的驾驶室里牢牢地抓稳了方向盘一样,但事实上这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人们不过是命运棋盘上的一枚棋子,对棋局周围的力量局势根本就一无所知。

其实在传统经济学和行为经济学之间的观点博弈上,我认为这两个观点都没有错,他们各有各的道理,也都能找出很多论证来自圆其说。但是对于这两个观点,我们没有必要只坚信其中一个观点,可以尝试着有一定高度地看问题。其实行为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驳倒传统经济学的观点,而是为了拓宽人们的思路,希望人们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非理性行为,并且有所警觉,从而减少这些非理性行为的发生。

作者艾瑞里一再强调,尽管非理性行为司空见惯,但并不是说我们就无药可救了。实际上,人类的非理性行为并不是随意而为之、毫无目的就出现的,它们是有规律可循,并且可以被预测的。一旦我们明白了自己的错误,决定会发生在什么时间,起源自什么地方,就可以提高警惕,强制自己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方式重新考虑这些决定,或者说用科技的手段来克服与生俱来的缺点。

此外,非理性行为发生之后,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到这里,这本《怪诞行为学》就全部解读完毕了。我们留几道拓展思考题吧,你可以想想检查一下你的收获如何。

第一,常常拿自己和他人比较会让我们感到痛苦,那么怎么才能避免拿自己和他人比较呢?第二,免费的东西会给我们带来哪些负面的影响?第三,你和朋友之间的交情是一种社会规范行为,还是一种市场规范行为呢?第四,人类本性中有三种非理性怪癖,分别是哪三种呢?第五,为什么在非现金情形之下,人们更容易做出不诚实的事情来呢?

好了,今天的这本书就讲到这了,咱们下次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