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子不高,一身使不完的劲儿,平时对学生很严厉,但学生私下里都叫她“小美”,这称呼里一半是敬意,一半是温情。她就是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牙克石第二中学教师——张富美。2024年,她获得“全国优秀教师”荣誉。

提灯引路 35年薪火不尽

三尺讲台,一站就是35年。

1989年,怀揣着对教育事业的满腔热情,师范毕业的张富美毅然回到家乡,扎根基层。“成为一名老师,其实是把小时候的理想变成了现实。”张富美说。

“别人总觉得教育是三言两语,其实这个过程十分漫长。”张富美说。她曾经想过放弃所谓“屡教不改”的学生,但转念一想,也许自己的坚持,会帮助学生走上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每到这时候,就告诉自己必须要有耐心。”

带着这份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的心,张富美慢慢知道了怎么和学生、家长相处。

毕业多年的学生赵中楷回忆起张富美,会用“理性、严格、但是有亲和力”这样看似矛盾的形容。他说,张富美总是能精准捕捉学生的心理,平时对他们要求非常严格,可一旦情绪有波动,她总能第一个察觉,适时给予鼓励。“我考高分的时候,张老师对我很严厉的,成绩退步了,她又给我很多肯定,果然下次考试我又拿回了第一。她总能在适当的时机给学生提供帮助,这就是张老师的个人魅力,明明很严格,却不让人觉得疏远。”

张富美说,其实和学生相处没有那么复杂,你对他好他就对你好,秘诀就是以真心换真心。在她心中,每个孩子都是鲜活的、不同质化的个体,未来的路不尽相同,也不必相同,重要的是努力做到自己的上限。

这和她教的数学学科“不谋而合”,如果每个学生都是一道数学题,她希望帮助找到那个最优解。

锤炼技能 授业解惑的明灯

对个体差异的尊重,贯彻到了张富美的教学工作上。她认为教授知识既不能千篇一律,也不能顽固守旧,要时常研究,常讲常新。

“传帮带”是张富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她积极承担为年轻教师进行教学指导的青蓝工程工作,帮助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在她悉心指导下,一批又一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育教学骨干,为学校教育事业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青年教师张亚男对张富美的第一节课印象深刻,她记得那是一节习题课,张富美并没有按照顺序讲题,而是根据相关联的知识点跳跃性讲解。张亚男说:“专业性强,不照本宣科,工作几年后,我还在借鉴张老师的一些讲课方式,教学上碰到需要权威解答的时候,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去问张老师。”

“对老师来讲,光教学不研究势必很肤浅,光研究不走向讲台肯定是空话。”张富美说。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她探索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参与课题研究,撰写多篇论文,其成果得到普遍推广。她多次在全市继续教育和骨干教师培训会上讲座,为广大教师传经送宝。她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次参加“国培送课下乡”活动,为更偏远地区的教师送教上门。

个人微光 点亮希望之光

张富美是个“姐味儿”很重的人,身边的同事见了她都喊“姐”“大姐”。和她共事多年的李伟说,同事之间有需要她帮忙的事,她永远都不求回报,倾囊相授。有一次她去比赛,张富美抽出自己的时间帮她练习,给她建议,把她的事当成自己的事。

“从来不藏着掖着,也不怕你抢了她的,就是那种尽力把她会的全都教给你的人。”李伟说。

每届新入学的学生都盼着能进她带的班,在孩子们心中,她是良师,更是益友。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她坚持家访,与家长们像朋友般相处,及时沟通学生情况,调整教育方法。

有学生因为家庭残缺导致性格孤僻易怒,张富美知道她只是在发泄无处安放的情绪,于是一点点引导,帮助她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张富美说:“我最担心的事,就是学生以为所有人都放弃了她。后来这个孩子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我替她感到开心!”

每次说起这样的事例,张富美发自内心的高兴。她用爱和责任,点亮了一个个孩子的希望之光。

点滴付出的背后,是张富美对教育事业的无限热爱和高度责任感。多年前,张富美的学生写过一篇关于她的文章,题目叫《严师慈颜》,那是一张来自2004年的旧报纸,距今已经有20个年头,被张富美好好珍藏到了现在。

“这就是我的人生意义吧,做一名好老师,仅此而已。”张富美说。(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 特约通讯员 苏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富美帮助学生答疑解惑 内蒙古教育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富美为年轻教师进行教学指导 内蒙古教育厅供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富美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时和学生的合影 内蒙古教育厅供图

作者:苏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