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了,实验室成员,尤其是研一萌新,开始融入一个新的集体,首先要学习的就是课题组的规定。不幸的是,迎面遇到了一些很奇葩的课题组规定。

课题组奇葩规定

组规是究竟是何时现世的,目前已无从考证,但如今其内容之奇葩,却不断刷新下限,足以令人咋舌。

把奇葩的组规分类,工作时长的要求首当其冲,这是因为,一切奇葩规定都离不开超长的工作时长。当打工人说自己是牛马时,实验科学的研究生都笑了,996 并不是终极福报。

相比之下,某 985 学校导师要求实验室打卡时间为早 8 晚 10,简直就不是个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诸君还别有意见,20 年前导师就给你发警告信了。

早在 1996 年,当时还在加州理工的 Erick Carreira 就给博士后 Guido Koch 写警告信,要求在晚上和周末工作。对于不这么做的学生,教授希望学生立即改正自己的职业道德。

毕竟,他每天都能收到来自美国和世界各地的博士后申请,换人是分分钟的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forbetterscience

国内导师最起码不会这么赤裸地用文本威胁,但不排除有人会用钉钉打卡来记录学生每周的工作量 —— 到底今日不同往昔,高科技必须安排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万一学生不打卡怎么办?好办,扣钱!

缺卡一次罚 100,迟到一次罚 50,PPT 不交一次罚 200,有人平均每月会被扣掉四五百,每月补贴也才 600 块,直接付费读研。

不怕学生不心疼,家里真有矿的,谁还来受读研这份罪呢?

还别不乐意,罚钱是给你面子了,请假上如果违反了课题组考勤规定,没准还会给予延毕或退学的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生物学霸读者分享

于是问题来了,难道搞科研的人,就不配拥有假期,不拥有休息的权利了吗?

有人肯定要说,科研本身就是一种 24 小时全身心投入的工作,既然选择了,跪着也要走完。

严格要求能理解,可下面的做法怕是有点「苛政猛如虎」内味儿了。

广东工业大学两名研一学生,午休时间玩游戏被人举报。最后导师被罚款 2000 元,两名学生被严重警告且通报批评。麻烦的是,这两位学生还被提升了毕业要求,这将导致他们最好的情况是延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鲁中晨报

其他比较奇葩的课题组规定,还包括规定午饭时间,规定假期如何放等不一而足。

紧跟工作时长,排在第二位的是组会频次。

组会,本来是用作硕博们每周交流科研进展、向导师汇报学术成果用的。但若确实没什么进展和成果可说,就只能流于形式。

开组会,甚至成为不少研究生的梦魇,准备、汇报、挨批,然后魔咒循环,至少三年。每次都亚历山大,再加上一周 2 次的频率,真的很容易崩溃。

焦虑是必然的,想想看做 PPT 得 2 天,练习下怎么讲又是 1 天,组会一开就是半天,算下来一周时间都要牵挂这次组会。

万一有点实质结果还好,不然,还不如把时间耗在实验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知乎

就这,有些打了鸡血的导师,恨不得有了 idea 之后一两天就看到成果,这样着急,课题组能不卷吗?

比组会更让人抓狂的是,既失去了个人时间,也可能会失去自己应得的学术成果。

某课题组在《实验室守则》中明确打卡制度,并宣称「研究生期间没有周六周末」,还把组会时间安排到周日下午两点到六点。

其他诸如毕业条件、论文修改机会、研究生开题条件、放假的条件等,也都一一规定。

比如,里面就提到,每篇文章只给 3 次导师修改就会,一旦超过 3 次,便会失去一作,令人叹为观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

唉,到底是聪明人想出来的,不服不行。

还有更可怕是普通的你,无论多努力都达不到课题组的毕业要求。

前有顶尖 985 高校传出,「导师要求博士生 5 年发表 8 篇一作 SCI 论文才能毕业」,后有非顶尖院校的博士学位申请条件文件上规定,发 CNS 都不能直接毕业,因为积分还不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网友表示:生化材料方向,一直都是论文届的卷王之王。甚至已经卷到了圈外。期刊动不动影响因子就是 10+,一区的期刊比传统学科多很多,一年发上千篇文章的 TOP 刊物比比皆是,这么看并不离谱

人性化规定

好在,世界如此之大,还是有很多人性化的课题组。时代在变化,有些导师就能把组规这事儿想透了。

学霸君就刷到过,研究生分享自己的国外读研经历,导师询问他要不要暑假来实验室加班,暑期加班月薪 4 万块,还给论文署名,一大批硕博生听闻估计要酸死了。

国内也有很多神仙课题组,在小组新成员的欢迎词中,某导师表达了对新研究生们的理解。导师知道,有的同学是为了顺利毕业好找工作,对于他们,只要别太说不过去,大家开心毕业最重要。

而对于真心想做学术科研,尤其是想在读博阶段多出成果的学生,导师希望学生能严格要求自己,有任何问题及时沟通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小红书

这就不只是把话说在明处,更是把人性看透了。

把人性看透的,还有号称「诺奖工厂」的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Cambridges Laboratory of Molecular Biology,LMB)。

这个 1947 年才成立的实验室,在 66 年时间里共诞生出 16 位诺奖得主,DNA 双螺旋结构的解析即完成于此。

获得如此多的成就,不得不说,该实验室的文化建设足够好,足够人性化。Science 曾专门以「A Nobel Prize–Winning Culture」为题报道这座实验室,Nature 最近也刊发一篇报道,根据对实验室成员的采访和实验室成立以来的档案文件,探究这座实验室背后的成功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片来源:Nature 官网

实验室不搞评优评先,不搞绩效考核,只要研究院有一项长期深远或重大意义的研究目标和计划,实验室就全力支持其认真干下去。比如弗朗西斯 · 克里克(Francis Crick)和吉姆 · 沃森(Jim Watson)在发现 DNA 双螺旋结构之前,从未被要求填写绩效图表或责任表。

与其他知名学术平台不同,LMB 更注重培养年轻人,而不是引入已经功成名就的团队。这里的传统是:竭力雇来聪明人,随后基本放手让他们自己做。

在鼓舞和引导年轻研究者做出杰出成果方面,LMB 靠的是协作和随意(informal)文化,茶歇就是一个好例子。

在位于顶层的开阔的餐厅里,资深研究者与一年级研究生能同桌而坐,管理者营造一种任何人可以向任何人寻求帮助的氛围。

对学生而言,向一个并非自己导师的资深研究员提问也是完全可以接受,并且被鼓励的。

茶歇时间之外,年轻研究者也很容易接近所有 LMB 内课题组的领导者,尤其是本组的领导者。这些领导者没有私人助理筛选来访者,学生可以很自在地拜访自己的 boss,打个招呼或问个简短的问题。

LMB 不以发多少篇、什么级别的论文来评价旗下课题组的成果,而是真正在研究方向上使出最大的努力,以求研究者能获得最重要的发现或突破。

LMB 内部彼此合作的科学家们之间,也完全不在乎各自的性格和研究风格,即便风格迥异也能互补,敬重对方科学内涵多于在乎外在性格。

管理的基础,不是强制更不是霸权,而是尊重人,至少把人当人看。

课题组需要管理,但如果提出奇葩组规的人能真正从人性本质去思考组规,没准能找出更容易让大家接受,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模式,从而让人不再吐槽奇葩的组规。

一个课题组的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显而易见,以之为纲的,便是组规。

真心希望国内的课题组拆掉死板和强硬,增加些合乎人性化的柔软与接纳,让组规不再奇葩,让学生少些抱怨。你听说过哪些奇葩的组规?欢迎跟大家分享~

题图来源:图虫创意

参考资料:

1. 知乎、小红书、微博等网站信息汇总。

2.https://wenhui.whb.cn/third/baidu/201904/10/255005.html

3.https://forbetterscience.com/2020/09/06/new-jacs-eic-erick-carreira-correct-your-work-ethic-immediately/

4.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 = 1806830799797566563&wfr = spider&for = pc

5.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dtlandingsuper?nid = dt_4771689304945167658

6.https://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2407/315a15b026ae4d1bbed7ff4c488d4c03.shtml

7.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nobel-prize-winning-culture

8.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2085-2

我们长期为科研用户提供前沿资讯、实验方法、选品推荐等服务,并且组建了 70 多个不同领域的专业交流群,覆盖神经科学、肿瘤免疫、基因编辑、外泌体、类器官等领域,定期分享实验干货、文献解读等活动。

添加实验菌企微,回复【】中的序号,即可领取对应的资料包哦~
【2401】论文写作干货资料(100 页)
【2402】国内重点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方法汇总(60 页)
【2403】2024 最新最全影响因子(20000+ 期刊目录)

【2404】免疫学信号通路手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