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天“早八”,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的“早八”我从西安路地铁站前往周水子国际机场,返回我生活的城市。而与以往相同的是,我在通勤路上昏昏欲睡——直到我看到了一篇“浙江宣传”发出的文章。
这篇文章中的五个“问题”都非常具有代表性,其中“国运”“举国体制”“打破纪录”等词语更是让我“坐立难安”,而“浙江宣传”也自问自答地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对于这五个问题,“浙江宣传”也体现出了对于中国足球自身的理解。不过,我仍然想借着这篇文章,谈谈我对中国足球的看法。
一问:明明国运昌盛,为何偏偏搞不定一个球?四问:明明其他项目都能屡屡打破纪录,为何足球却一直很弱?
其实,这两个问题指向了同一个方向。
在我们的印象中,“国运”“综合国力”“打破纪录”等等确实会给我们带来非常多的自豪感。但其实对于“足球”这个项目而言,“国运”并不能决定其成绩,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2007年,战火纷飞的伊拉克击败中东最强大的国家沙特阿拉伯获得冠军;2022年世界杯夺冠的阿根廷也并非所谓的“发达国家”。“国运”并不能衡量一切行业的水准,但这确实会影响我们对一些行业的期待。而在“国运”面前,一个小小的“球”似乎就确实微不足道了。我们的国家繁荣富强,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我们对于各方各面的要求自然也得跟上。
但很可惜,这样的“一个球”并不是简简单单就可以玩转的。这个“球”承载着世界几十亿人民的热爱与坚守,代表着体育商业化最先进的成果,意味着最为残酷且真实的竞争。毕竟,竞技体育在本质上比较的是“谁做得更好”,而职业足球确实意味着最激烈的竞争。在其他国家已经搭建完善体系并且正良好运转的时候,我们国家的足球却仍然在黑暗中不断地跌倒又艰难地站起身来。
想要做好足球,需要在很多方面做到超出其他国家的努力——这其中包括“浙江宣传”中提到的“青训”“技战术”“职业精神”,也应该包括“教育”“认知”“文化”等等更为深层、更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的维度。中国或许是世界上最强调教育的国家,但是,在近些年来,与“教育”最直接相关联的永远是学业成绩。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体教融合”,但是在我们的意识中、文化里,体育(或者说对抗性的活动)真的属于教育中的一部分吗?为什么被占课的永远是“体弱多病”的体育老师?为什么“足球操”诞生于中国?或许,在最底层的思维方式中,我们似乎就并不待见足球。
二问:明明举国体制成绩斐然,为何还坚持用联赛机制?
有句玩笑话至今仍在应验:“画质越差,国足越强。”诚然,在举国体制时期,我们的国家队确实取得过非目前难以到达的成就。但是,我们在短暂地回顾历史后,一拍大腿得出结论:还是举国体制好啊,就有些刻舟求剑的意味了。
其实,中国女足或许正在走中国男足走过的下坡路。男女足本是同根同源,同样有着举国体制带来的“阔过的祖上”。但是,举国体制的优势显然不及商业化与职业化带来的突飞猛进,进入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中国女足连续在奥运会与女足世界杯中溃败,这也在证明着“举国体制”的红利正在不断消退。想要夺回本来属于我们的位置,坚定地进行市场化与职业化改革是我们必须要走的路。而职业联赛体系的搭建,是市场化进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
三问:明明青少年挺优秀,为何成年人就踢不出一个样子?
在这个问题的回答中,“浙江宣传”的回答多少有些让人感到匪夷所思——“在网络短视频中,经常能看到在一些野球场和训练营里,不少青少年矫健又热血,让人看了直呼‘国足有希望了’。同时又心生疑惑,中国似乎并不缺天赋卓越的‘好苗子’,但为何长不成足球竞技场上的“参天大树”?”
野球场上身姿矫健的少年确实代表着青春与热血,但并不能代表他们真的可以胜任职业球员的角色。这样的表述与“努尔飞腿补强国足”之类的措辞有本质性的区别吗?
在媒体上,呼吁青训、重视青训永远不会犯错。但是,又有多少人真的会切实地关注U21联赛呢?我们对于U系列比赛的关注度真的配得上他们的进步吗?我们给予各级青年梯队的关注度真的足够吗?口号喊起来可太容易了。
五问:明明“恨铁不成钢”,为何我们还这么关注足球?
无论我怎样解构足球,描绘中国人民对于足球的热爱与期待,都改变不了足球是第一运动以及国足目前的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的事实。我们不妨回头来看看“恨铁不成钢”。
其实,大多数人是“恨铁不成钢”的。嘴上骂骂咧咧地喷着国足,但却总会按时收看比赛,赛后还会分析球队存在的问题。这是“恨铁不成钢”。
但还有些人,他们掌握着更多的信息渠道,有能力写出还算有深度的文章,却在评论区对着并不太了解这项运动的网友表示“不要妄自菲薄,你上你也能输0-7”“另一半可能临时需要换键盘……”时,他们真的还是在“恨铁不成钢”吗?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