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开春,三大战役结束后,解放战争已进入到了最后的尾声。
蒋介石也在一片颓势之中宣布自己“下野”,桂系三巨头之一的李宗仁被推上前担任代总统一职。
日暮西山,李宗仁仍抱有幻想,要求“和谈”,企图“划江而治”。
然而老蒋贼心不死,谈判破裂。白崇禧作为李宗仁多年的老友及搭档,与其想法一样,谈不了就跟中共对着干。
同样原是三巨头之一的黄绍竑却竭力反对,白崇禧一听,说自己绝不让步,中共要打,他们就应战。
黄绍竑痛下决心,直接反水,飞去香港起义,为中共统一战线提供了助力。
黄绍竑与李、白二人也算是多年的战友,是什么让他决定割席,最终来到党与人民的队伍呢?
要战还是要和?
李宗仁成为代总统后,蒋介石“下野”称自己打道回府,去了老家溪口。
然而狡兔三窟,蒋介石实际只是退到了幕后,李宗仁是他的提线木偶。
在复杂形势与社会身份的双重压迫下,李宗仁认为可以借“和谈”,重演历史“划江而治”,又来一个“南北朝”。
然而中共方面的决意之盛,誓死要统一全中国,实现真正的团结统一。
但由于双方停战,李宗仁的委以虚蛇,中共只是不点破来讲,仍旧答应和谈,并积极准备谈判,希望以最小的代价完成使命。
1949年3月24日,南京政府方面拟定了出席和谈的人员名单,这当中就有李宗仁原来的搭档黄绍竑。
仅隔两日,中共方面又强调若要和谈,应当以先前毛泽东所提的八项和平条件为基础,必须亲自携带材料来北平谈判。
早在1月份的时候,李宗仁、白崇禧二人还沉浸在逼官下位的喜悦之中。
他们以为,只要老蒋这个“祸害”一走,保住了新桂系,一样能够给国民党争得彻底停战的机会,这样也算得上国内和平。
但哪曾想,中共根本就不愿意妥协,《关于时局的声明》一出,其要算总账的意思不言而喻。
但是李、白二人丝毫不怕,当时他们仍统领这长江以南的绝大多数地区,海陆空三军一切正常,若要打,谁胜谁败还不一定。
这也是为何这两个人如此坚持“就地停战”“划江而治”的关键原因。
黄绍竑之前就因为李、白二人的盲目自信,曾与他们争执出现过一些摩擦。
那时本来是要派人北上去石家庄积极联络中共,促进和谈一事的,但由于李、白二人的心态,最终决定的人选未能按计划与中共联系。
当时负责联系中共的黄绍竑听闻此事后,颇为不满,回到武汉便立即质问白崇禧为什么不派人接头?
他认为,现在虽然没有打仗,但是非常敏感的关键时期,“和好”二字还没说出口,那就是敌对。
老蒋走了,并不代表双方就和平不打了。
白崇禧一听就来气了,说:“怕他们做什么,大不了继续打,不管是正面来硬的,还是跟他们打游击,总归有办法!”
“还打游击,正规战都打不好,还敢跟毛泽东搞游击,你忘了抗日的时候,他手里那些人一个个跟泥鳅似的?”
黄绍竑气得直接讽了他一句,他心中一直想把桂系的弟兄们保下来。现在态度好,人家中共到时候起码还能放人一马。
然而李、白两人执意如此,他黄绍竑有通天的本领也没辙。于是他选择放弃劝说两人,转而尽全力联系中共以争取机会。
4月1日,黄绍竑作为和谈代表的一员前往北平谈判,那时他与刘斐受毛泽东邀请,前往香山叙谈。
刚抵达目的地,便看见毛主席在门口等候多时,还笑迎两位,称其为“和平使者”。
叙谈途中,毛泽东直接点出来,李宗仁他们要战,那必定是死局。李宗仁靠谁都靠不住,就连他自己的军队现在也不行。
和谈才是上策,否则就是众叛亲离,但如果他真的要打,中共不怕他,会和他血战到底!
黄绍竑听后心里了然,现在绝不是硬碰硬的时候,他那议和的心是越发坚定。
经过十多天紧张的会谈,第二次谈判时,南京方面坚持两点不放松。
中共方面自然是不卑不亢,提出可以让南京方面再多加斟酌,《国内和平协定》签字截止日期4月20日之前都可作数。
1949年4月16日,南京代表团认为兹事体大,应当交由代总统定夺。
经过投票推举,黄绍竑与屈武二人负责将协定带回南京。
临行前,周总理来到专机前鼓励黄绍竑,那时他答道:“依我之见,应该是对半开的希望,或许更少些,但我还是尽量争取。”
而正是这一趟南京之行,黄绍竑彻底改变了立场,同时也推动了历史的车轮。
通电起义
黄绍竑连夜赶回南京,与屈武一起将协定安全送到了李宗仁手上。
随后,李宗仁立刻召集将领、亲信开会,与此同时,他又安排张群带着协定去溪口请示蒋介石。
开会期间,黄绍竑分析了当前局势,时下危机四伏,并不利于己方开战。
况且,在和谈上,中共开出了丰厚的条件,若议和,新桂系保得住,在座各位也不会受到太多威胁。
黄绍竑显然十分希望能够在不动手的情况下,与中共达成和平,减少双方不必要的损失。
然而白崇禧和之前一样,坚决战到底,李宗仁由于还等着蒋介石的回复,惴惴不安、犹豫不定。
于是,这场会议最后以没有讨论结果而终。
很快,溪口那边传来了蒋介石的消息。不用猜都知道,蒋介石必然不愿意低下头来议和,他坚决反对《国内和平协定》。
再来到会议桌上,黄绍竑得知蒋介石的态度后,仍想争取一把,毕竟他面前李、白二人也曾是把蒋逼下台的人。
只是,无论他如何分析当下时局有多么不利,强调和平协定的重要性。
白崇禧仍坚持“划江而治”,否则就只能开打,李宗仁也是不议和的态度。
黄绍竑明白,现在已经没有可以回旋的余地了。
4月20日,到了签订协议的截止日期,他给还停留在北平的南京代表团说明了合议失败的情况。
随后,他动身到广州转去香港。和谈失败后,1949年4月21日,渡江战役爆发,解放战争正式进入了最后阶段。
至此,他与国民党政府彻底决裂,与李、白二人也几乎断了联系。
舟车劳顿,1949年4月26日,黄绍竑在香港安顿下来。那时,他还未放弃最后议和的希望。
他致函李宗仁,认为现在停战议和还有机会,带着兄弟们去打渡江战役实为下下策。
另外,他还委托自己的外甥女将另一封信交给黄旭初。
黄旭初收到信函后立即做出了回复,他认为,此前在会上讨论时,就与他有出入。
信的末尾,黄旭初还规劝黄绍竑,以为他是误入歧途,着了中共的道,希望他能够早日认清事实,不要跟随共产党。
黄绍竑现在终于弄清楚了,再想用嘴皮子把他们说服是不可能的。
没多久,国民党节节败退,军队从湖南后撤到了广西,而国民政府则从南京搬到了重庆。
见讲和无效,黄绍竑在香港利用自己在内政部多年来的影响力,联络了一大批主张和平的国民党立法委员。
那时的状况下,除了像蒋介石手下的反动派,也有不少希望和平的国民党员。
根据大家的建议,黄绍竑不再局限于联系立法委员,而是将活动范围拓展到了中央委员和高级将领之中。
大势所趋,黄绍竑和谌小岑等人分头行动,共计联络了军政要员44人。
在此期间,他们还竭力抨击和揭露了蒋介石及其统治集团制造的内战,与剥削人民的罪行。
1949年8月13日,44名国民党军政要员,在黄绍竑的居所集合,举行了记者招待会。
会上,他们联合发表声明与国民党政府决裂,坚决拥护中共的领导,努力向人民靠拢。此次招待会又被称为“八·一三声明”。
另外,在9月,黄绍竑等人又联名发表了《高国民党海陆空军全体将士书》。
这份声明号召将士们应当认清时局,放下武器,为实现和平贡献一份力量。
蒋介石得知黄绍竑在香港的活动后,大为光火。针对他们的通电起义,他立即安排媒体造势,中伤、抹黑起义。
此外,他还派出张道潘等反动立法委员,去往香港离间黄绍竑等人。
而且在声明发布的当天,蒋介石就开除了黄的党籍,并对涉事人员予以通缉,并没收其资产。
为了斩草除根,他甚至派遣了特务去香港暗中刺杀黄绍竑。
黄绍竑一时间落入了极为危险的境地,这种情况他不是没有预想过,只不过蒋实在恶毒。
幸好在得知黄绍竑等人的声明后,中共秘密战线的同志及时赶到他们身边采取措施,将44人转移至别处。
这才使得蒋介石未能得逞,而黄绍竑所组织的斗争取得了胜利,在随后的运动中,还加入13名新成员。
一直到1949年10月,黄绍竑已安全转移至北平。
同时,香港方面召开会议,认为国民党主力军队彻底崩溃,蒋介石逃至台湾,组织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
会上,众人一致决定停止活动。同年10月11日的夜晚,黄绍竑在广播致电广西人民以及当地各机关战友,希望广西当局选择和谈。
然而,李、白二人冥顽不灵,黄绍竑想要保住新桂系的愿望未能实现。
虽未能实现个人的愿望,但黄绍竑的努力为共产党实现解放全中国的愿望提供了莫大的主力。
这份帮助在新中国成立后依旧延续了下去,黄绍竑在战后的生活变成什么样了呢?
海晏河清
1949年9月1日,新中国成立前夕,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在北平召开,黄绍竑作为特邀代表出席参加。
随后,在新中国正式成立后,他担任了四届中央政协委员,兼任民革中央委员负责和平解放台湾等相关工作,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绍竑原在国民党中就是一个看得十分清楚的人物,他向来求稳,不推崇过度扩张。
虽然作为新桂系的三杰之一,他与李、白二人有分歧,但一直以来都相互声援。
即使是在中原大战后,他背锅战事失败,离开桂系,他也凭自己的力量将桂系拉入了国民党党政系统,成为那时的势力之一。
他在桂系倾注了太多心血,又有许多兄弟在内,难怪他想保住这支军队。
因此,他在后期的历史关键点上走到对的道路上,也是有迹可循的。
在和谈期间,他与刘斐与毛主席议和期间还有一件轶事。
黄绍竑幼时长在书香之家,文化底子厚,极擅填词,又爱吟咏诗词。
毛主席听闻,便在散步时提起此事,黄绍竑顺势将前几日写的两首《好事近》拿出来吟咏一番。
第一首词中上阙写到“待满一弦新月,欲问几时圆得?”,第二首更为婉转含蓄。
众人听后大都心领神会,明白黄绍竑的议和之心,只道:“好词,好词!”
解放战争告捷后,1949年9月,他参与完政协会议即将离开香港时也曾作词《玉楼春》,表达了对北平与新生中国的期盼与向往。
抵达北平后,他随介绍人员参观解放区,看见人民安居乐业,一派和平景象,他不禁叹服。
“这简直就是奇迹呀,只消短短几个月,战争的痕迹便一无所踪了。我还记得以前金圆券通货膨胀,大家饿得面黄肌瘦,心疼!”
后面,他还说到,自己已许久没看到老人在公园悠闲地散步。现在市场繁荣起来了,大家不愁吃穿。
原来的“大精盐”“启新洋灰”这些民族工厂都正常生产了,他很高兴,未来一定是一片光明!
纵观黄绍竑的一生,他具有多重身份,时常周旋于复杂的局势之间。
但他仍坚守初心,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为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莫大的帮助。
就这一点来讲,他是一名十分清醒的战士,只为人民而战,为和平而战。#图文万粉激励计划#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