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在东北,好吃不贵。

闭眼,脑补: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灯火辉煌的夜总会里纸醉金迷,两个挂着大金链子的帅哥走到面前,王子奇摘下墨镜,冷酷站在一旁,黄景瑜一脸痞笑地开口问道:老妹儿,干哈捏?——太是那味儿了!90年的大东北!

《雪迷宫》海报

《雪迷宫》之所以被观众们称为“最东北的刑侦生活剧”,是因为它在成功地描述了侦查过程,塑造了英勇刑侦人员形象之外,更真实地还原了20世纪90年代东北城市的社会情境,为人物构造了原汁原味的生活背景。不妨让我们代入“顾一燃”的视角下,跟随“郑北”沉浸式地感受一下那些带着浓郁东北风味的鸡架生活中的经济学。

《雪迷宫》海报

夜总会是那个年代东北最具代表性的娱乐场所,它不完全等于舞厅、迪厅乃至后来的KTV,硬要比喻的话,它是一种集演艺、蹦迪、唱K于一体的夜场综合体。大厅有正式的舞台,定时安排晚会式的演出,内容包括但 不限于歌曲、舞蹈、二人转、 主持人脱口秀,所有演职人员的基本技能是“小旋风”(注:一种极具观赏性的吹瓶喝酒方式)。有过坐长途汽车经历的朋友一定对一个名字不陌生——东方斯卡拉,它就是当时东北夜场最闪耀的品牌,没有之一!很多后来成名走红的东北艺人都曾有过在其驻场经历,东方斯卡拉的“晚会”曾经在长途汽车车载电视上和盗版港台电影二分天下!除了舞台表演外,台下有供蹦迪的开阔场地、散座和台座。二楼有包房,可以唱K和……谈一些私密的事,所以很多《雪迷宫》的情节都发生在夜总会。

《雪迷宫》海报

那么,夜总会最大的特色是什么呢?一个字——贵!因为贵,逼得郑北只能把茶水灌进酒瓶子里冒充洋酒,逼得赵晓光掏光自己和顾一燃俩人的钱包才能买两杯可乐。为什么夜场会设置很低的门票而出售高价的酒水呢?那么——知识点来了!

互补品:指两种或多种产品之间存在一种互补关系,即一种产品的需求增加会导致其他产品需求的增加。比如打印机和墨盒就是互补品,打印机卖得越多,作为配套消耗品的墨盒自然也就卖越多。将这一概念运用到营销中,商家便有了一种通过调节不同产品的定价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定价策略,通过对一种产品的低价销售来提升销售量,同时将这种产品的互补品提价,通过互补品销售数量提升来保证总收入。

很多的夜场门票都是低价销售,甚至是免费的,通过降低准入门槛保证客人数量。人多了自然热闹,热闹了就想嗨,嗨需要什么东西呢?自然就是“门票”的互补品“酒水”。正所谓:骑自行车上酒吧——该省省该花花!来都来了还不整两杯吗?作为必然会存在需求的酒水,商家就可以放心提价了,从而弥补在门票上的低价损失。这就是很多娱乐场所的定价思路,一旦你进入之后就会发现,其实最便宜 的 商品是门票,老板们真正想卖给你的是:游乐场里的餐厅,电影院的爆米花、Apple Store的充值佣金……

《雪迷宫》海报

只是可怜了我们的郑北,为了破案只得边喝“白兰地”边吐茶叶沫子。

初到东北的顾一燃是个好奇宝宝,耐心的郑北为他科普地域风俗,比如饭店门口的“幌儿”。

“幌”这个字原意是指窗帘、帷幔,古时候卖酒的店铺经常在门口悬挂布旗,这种布旗也被称之为酒旗、幌子。《红楼梦》中,贾宝玉为大观园题写匾额,就以“旧诗有云‘红杏梢头挂酒旗’ ”为由,题写了“杏帘在望 ”,这里的“杏帘”就是指“酒旗”。后来,饭店也借用了这一思路,以独特制式的幌子广而告之——“俺是搞餐饮的”!

东北饭店的“幌儿”通常为圆筒形,上由三根绳子吊起,圆筒上装饰吉祥图案和花朵,下面装饰一圈垂穗。三根绳子象征麻花,圆筒象征蒸笼,花朵象征馒头,垂穗象征面条,吉祥图案寓意生意兴隆。饭店门头的招牌下方一般都会设置几根伸出来的横杆,伙计用长长的杆子将“幌儿”挑起来,挂到横杆端头的钩子上,说明饭店开始营业了,摘“幌儿”则表示店已打烊,其作用类似现在店铺门上悬挂的营业指示牌。

“幌儿”的颜色和数量也有着不同的含义。当时的东北大地上有着不少回民开的饭店,因为民族信仰不同,饮食禁忌各异,为免闹出误会,汉族饭店挂红色的幌子, 清真饭店挂蓝色的幌子,一目了然。而幌子数目的意喻就同郑北告诉顾一燃的那样:一个幌儿是小吃部,以快餐为主,便宜实惠;两个幌儿是大众饭店,菜品齐全,适合小聚;四个幌儿是大酒楼,可以承办宴席;还有八个幌儿的,算是“东北米其林”了,普通民众较少涉足。

东北饭店幌子(小红书@嗅薇)

《雪迷宫》中出现的其实并不是传统制式的“幌儿”而是灯笼,这是因为90年代后期,各地菜系进入东北,外地饭店并没有“挂幌儿”的习俗,餐饮业风气改变,有的图省事儿用灯笼代替,有的甚至就不挂了,慢慢就再也看不到此番景象了。

知识点来了。幌子和招牌有什么区别?招牌主要是用来标记店铺的名称和记号,可称为店标。而幌子是用来展示经营的商品类别或服务项目,可称为行标。可以理解为招牌是品牌LOGO,幌子是行业LOGO。行业标识分为形象幌、标志幌和文字幌 三类。形象幌就是卖什么挂什么,比如卖镜子就挂串镜子;标志幌更为抽象一些,比如饭店挂的幌儿,酒铺挂的酒葫芦;文字幌就是写上商品或字号,比如万安斋鞋铺等。

古代商业招牌(小红书@觅本)

如今“幌子”已经被五彩缤纷的橱窗和灯牌所取代而不见踪迹,商业陈设也成为一种更为系统和科学的专业,那些怀念的味道也只剩下被怀念的意义了。

郑南初见顾一燃之时,恰好刚烫完头发,没想到被郑北当场拆台吐槽 “看着显 老”,不知是不解风情还是太解风情,咳……跑题了,话说回来,在20世纪90年代的东北,烫发属于刚刚兴起的时尚,就和郑北坐出租车去上班一样,都是普通民众对社会生活变迁的“初体验”。在当时,打造个人造型和消费非生活必需品是一种较为前卫的行为,也是一种经济实力的体现,也从一个角度展示了东北经济的发展。

《雪迷宫》截图

经济的变化其实是时时刻刻都体现在日常生活中,而商品的消费倾向就是经济发展的具象指标之一。和“烫头”“打的”类似,一个看似普通的消费行为其实都蕴含着重大的经济意义。在经济学中就有很多从这一角度总结而来,听起很有趣的名词概念,比如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指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情景下口红会大卖的经济现象。因为在经济形势不好的环境下,人们的消费能力下降,为满足消费欲望 ,会转而购买较为廉价的非生活必需品,比如化妆品里相对便宜的品类——口红。这 种行为也被称之为“低价产品偏爱趋势”。类似的现象还有“丝袜定律”(经济上行,则女性穿着倾向展示,露出丝袜,反之则倾向保守)、“男士内裤指数”(男性思路:没钱就对付,少买点内裤)、“领带指数”(领带卖得好,说明需要穿正装去面试的人群增多)等等。

《雪迷宫 》海报

当然以上的诸多现象,都是西方经济学在当时当地的情境下总结出来的经济规 律,与时俱进,换到今时今日,我们也许可以总结出“外卖指数”“宠物效应”“共享单车定律”…… 其实想说的是: 生活中没有无用的细节,深入感受,经济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郑北带顾一燃逛“东北游乐园”——夜市,吃了烤面筋、炒焖子、铁板鱿鱼……呃,为什么没有鸡架?笑话,郑北那可是正经的“鸡架太子爷”,“老郑头大鸡架”少店主,成盆的大鸡架早就给顾一燃安排过了。

在东北,尤其是《雪迷 宫》的拍摄地沈阳,鸡架是一个地理标签,是一种社会氛围,更是一种生活信仰!因为在小小的鸡架背后,其实是一段记载了社会变迁和产业转化的故事。

相比于历史悠久的猪肉炖粉条、小鸡炖蘑菇、杀猪菜和锅包肉,鸡架的历史并不久远,因为其实“鸡架”这种食材的出现也并没有多久。在1978年前,中国的肉鸡产业还是以生长周期长、出肉率低的黄羽肉鸡(也就是俗称的土鸡)为主,整体产量并不高,人均鸡肉消费也很低。改革开放之后,引入了生产周期短、出肉率高的白羽肉鸡,同时外资食品企业开始进入中国,通过品种改良和生产技术升级,我国的鸡肉产量迅速增长。恰好直到《雪迷宫》故事发生的1997年左右,正是我国肉鸡产业的快速发展期。当时的辽宁因为靠近饲料产地和港口,成为重要的生产基地,而最大的国营养鸡场就在沈阳。

当年 ,为满足出口需求,整鸡是被分割成各个部分分别出厂的,没剩多少肉的鸡架作为边角料则被廉价处理,而东北老铁们充分发挥中华“吃货”们的传统艺能,熏、炸、烤、酱、炒、炖、拌、煮,一顿忙乎之后,让这一食品工业的副产品华丽变身“地方美食”。恰逢之后的轻工业转型和下岗潮,让更多的人加入了鸡架产业大军之中,将“鸡架文化”发扬光大,遍地开花。

知识点又来了!东北“鸡架”的发展历史也再一次验证了经济学中的“配第-克拉克法则”,即:随着经济的发展,就业人口会在收入差的促使下,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着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迁移。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以“鸡架”为例,最初大家都靠养鸡挣钱,后来进入工业化鸡肉工厂工作,再后来成为“鸡架厨神”下海经商,这也符合郑北的老爸老郑的人生轨迹——下岗之后沿街叫卖,生意做大开了饭店,继而连锁,走出“江铁区”,走向“哈岚市”!

一段“鸡架史”也正是中国经济腾飞发展史的缩影,所以顾一燃,你哪里是在吃鸡架,是在品味东北风情和中国味道啊!美食最是留人心,鸡架说:请你留下来!

《雪迷宫 》截图

好了,这点东北掌故和经济学知识就先白话到这里了。最后想说的是:我们之所以能享受现在这种满眼美景、满口美食,满心欢喜的康乐生活,是因为有人一直在默默守护,保驾护航,在此向所有军警行业的英雄们致敬!

编辑:Yuri

撰文:鱼龙曼衍

设计:月明、JiaNing

图源:小红书、豆瓣、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