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7月25日凌晨,一批国民党特务、上海公共租界巡捕夜闯一住户家,并将住户家男主人逮捕入狱。
男子先是被关在汇山捕房,之后又被引渡至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侦缉队,可不管关在何处,却无一人敢对男子用刑。更甚于蒋介石派人连打数个电话,言辞虽然激烈,话里话外却是希望男子服软投降。
“死可以,变节不行!”
谁知男子不惧死亡,一副铮铮铁骨,连租界探长、一些看守的国民党人士都不免动容,夸其为“铁人”。此等“铁人”正是与李大钊齐名,名传华南大地的杨匏安。
一、北李南杨
“北大红楼两巨人,纷传北李和南陈。”
在中共党史上,素来有北李南陈的说法,北李即李大钊,南陈即陈独秀,二人携手相约建党,历来被传为佳话。
不过在中共党史上,除北李南陈还有一种说法——北李南杨,其中南杨指杨匏安。若算起来,杨匏安的确是华南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比1920年到上海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陈独秀还要早一些。
杨匏安最早接触马克思主义,可追溯到1915年在日本留学期间,当时他接触到了许多西方思想,并系统看了日译版马克思主义。
留学回国后,他并未第一时间投身革命,而以“家庭”为重。结婚、生子,日子过得极为“悠闲”。
不过他并非对时政不闻不问,相反会因国事暗淡、政坛昏暗而感到心情沉重、忧郁。从其早年文学作品不难看出,此时他像极了“迷路的孩子”,找不到革命的出路,生出了消极遁世的想法。
短暂消沉之后,实在看不得百姓受苦、祖国沉沦的杨匏安,决定为老百姓谋一条出路。恰在此时,“五四”运动爆发。
新文化运动像一束光,照亮了他的世界,让其找到了那条路——共产主义。早年接触过马克思主义的他,重拾起来时倍感亲切。彼时被报社聘为编辑的他,开始在报纸上发表一篇篇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尚处于发展阶段、共产主义尚且萌芽的特殊时期,他用手中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语言,让更多青年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选择向共产主义靠拢。正是如此,他在广东共产党组织成立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加入。
革命先驱、早期党员,足以配得上“元老”二字,也当得起“华南马克思主义传播第一人”的名号。
加入共产党之后,杨匏安从未松懈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正是通过不断学习,再加上对中国国情的清晰认知,他认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实际情况结合,并着重提到了农民运动、与革命者携手。
其上观点,已然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新方向。事实也证明,杨匏安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时,做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
二、中央组织部代理部长
在杨匏安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后,一直致力于拯救中国的孙中山也找到了这条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两人一心为民,殊途同归!
国民党一大前,为“联俄联共”创造先决条件,孙中山和中共决定就国民党改组进行试点,并选定广州市党部。
试点工作展开后,杨匏安和诸多共产党员积极配合,为国民党改组作了大量有效工作,对国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积极贡献。
国民党一大后,他被任命为组织部秘书。至于蒋介石,此时正在为争“黄埔军校校长”一职闹别扭。
两党合作全面展开,中央组织部任务繁重,除人员委派、掌管党务,还要总控改组工作,一应重担都落在了他身上(组织部部长谭平山另有工作安排)。
作为国民党当时最繁忙的一个部,在杨匏安总控下,有条不紊的进行。不过在进行国民党改组过程中,还是遇到了不少麻烦,阻力大概来自两方面。
1、国民党右派
自孙中山先生提出“联俄联共”的想法后,国民党右派就极力反对,称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有阴谋。
为让孙中山回心转意,右派不惜肆意抹黑中共,甚至造谣杨匏安主持的中央组织部是个“只管共产党”的组织部。
2、帝国主义、军阀
帝国主义、军阀都见识过共产主义的厉害,一个苏联就已经让帝国主义焦头烂额,可不愿再出现一个实行共产主义的中国。
除国民党右派、帝国主义、军阀的阻拦,改组工作在地方上实行的也不顺利,来自于县行政官员的阻挠力量很大。
针对党内外矛盾、国民党左右派之争等问题,杨匏安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处理,一应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
就在他一展抱负、为国共统一战线发光发热之际,孙中山溘然长辞。中山先生在世时,国民党党内虽有派系之争,在他一心为民的精神感染下,矛盾尚未明面化。这一去世,再也没人能压住那群国民党元老。
彼此争权夺利,全然不顾中山先生遗志,导致国民党四分五裂,而广东国民党反倒成了一股“清流”。
在别处国民党争权夺利时,广东成立了广东省党部,党员人数迅速攀升,这与杨匏安、周恩来、邓颖超等人积极工作关系极大,才能让广东党务迅速发展。
在不久召开的国民党二大上,杨匏安当选中央执行委员。
这一身份,让他在共产党、国民党都具有极高分量,哪怕蒋介石等人,都要给这位处理国民党中央日常事务的委员三分薄面。
可任凭广东党务发展的再好,国民党权力倾轧的问题迟早会波及到广东,尤其是国民党北迁武汉后,杨匏安被迫离开广州前往武汉。
抵达武汉不久,中共五大召开。针对党内出现的系列违纪现象,决定成立中央监察委员会,杨匏安为该机构负责人之一。
与此同时,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意味着大革命失败,而他也成了国民党的通缉犯。就在他积极响应党内武装反抗国民党时,又遭到党内打压,可想内心的绝望、无助、悲愤。
迫于无奈,杨匏安只能远赴南洋开展革命活动。
哪怕遭到打压,他对中国共产党依旧保有赤子之心,绝不愿与分裂共产党、国民党反动派同流合污。
三、数度被捕,初心未改
1929年,杨匏安回到上海。
当时上海正值白色恐怖最严重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四处抓捕赤色分子。回到上海的他,义无反顾留在党中央机关。
不止是他,他的家人俱都参与到革命工作中。当时杨匏安一家近十口人,生活都异常困难,在做完革命工作后,还要为生计奔波,为养活这一家子,他得利用空闲时间写作、翻译,有时还要帮忙推磨。
即便这样,家中依旧有两个孩子因无钱治病而夭折。条件再苦,杨匏安从未向组织要过一分钱,他知道党的经费十分困难,钱要用在刀刃上。在上海工作那段时间,他从未停过宣传马克思主义。
历经“五四”运动、大革命,杨匏安对当下中国有了全新的认知。若说从前他只是重点提到农民运动,如今就将农民运动视为革命成功的第一要素,因此就农民最关心的话题——土地,进行了具体介绍。
他的这套理论,为土地革命提供了一定参考价值。
不难看出,杨匏安是真正将中国老百姓放在心上的共产主义者,他从不局限于书上那一套,而是将一切问题实际化。组织初成立、大革命、土地革命,不同时期会有一套更加成熟的理论阐述。
“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结合,走一条属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道路。”
就在杨匏安积极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时,印刷所却遭到了破坏,他被当局逮捕入狱。万幸的是其身份并未暴露,组织积极营救下,在狱中坐了八个月牢后被释放。
经历此事后,不少人都劝他离开上海去苏区工作。杨匏安摇了摇头,坚持留在上海,更甚于在上海开办政治训练班。
什么叫为革命奋不顾身?如此便是。不过经历入狱一事后,他和家人变得更加小心,谁知党内有人暴露,拔出萝卜带出泥,以致连累了杨匏安等人。蒋介石得知这群共党分子下落后,当即下令抓捕。
未曾察觉暴露的杨匏安,在床上就被一群特务、公共租界巡捕带走,关进汇山捕房。不久,蒋介石委托人带来亲笔信,希望他能投降,他看了一半直接撕毁,甚至送来的第二封亲笔信看都未看就撕成了碎片。
毕竟是前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真正的元老级人物,蒋介石惜才,也希望借他的身份打压中国共产党。
虽恼怒杨匏安连撕其两封亲笔信,依旧亲自打电话到监狱。一番嘘寒问暖后,便直接挑明让他投降服软。言语恳切、态度真诚,表示若是愿意为党国效忠,荣华富贵不在话下。委员长所说,让一旁看守的国民党人士、租界探长都颇为心动。谁都知道,若是杨匏安答应,必然能跻身国民党高层。
结果蒋介石未说两句,杨匏安直接摔掉话筒。
“死可以,变节不行!”
只此一句,把蒋介石气得火冒三丈,态度不复从前,心中已然起了杀心。正是如此,才让看押他的国民党人士、租界探长备受触动。
出于杨匏安特殊的身份、宁折不弯的精神,特务们也不敢对他用刑。预感时日无多的他,在狱中给家人写了一封信。
信中言明他的处境危险,让家人保重,并重点提到一事。
“南京有旧识来劝我,不为所动,切勿接受这些人钱财。”
即便到了这等危急关头,杨匏安依旧坚守原则。这被视为大忠、大义之举,则被蒋介石视为冥顽不宁。能为他所用,才算“大忠大义”;若不能为他所用,只有一途——死。
杨匏安十分了解蒋介石为人,这才留下“遗嘱”。他虽决定以死明志,党组织仍旧在尽力营救。
可他身份已经暴露,在蒋介石那里挂了号,任凭通过宋庆龄、何香凝等人出面,蒋介石始终不松口。
万般无奈下,周恩来决定武力营救。按照蒋介石的作风,或许会做最后的尝试,亲自出面劝说杨匏安投降。一旦国民政府转移杨匏安,就在半途劫了囚车。为确保计划万无一失,不少人都被调动起来。
让人没想到的是,蒋介石早已对杨匏安起了杀心,根本没打算亲自劝降,直接给上海国民政府下达了就地秘密枪决的命令。
1931年8月一个晚上,执行枪决命令的国民党将杨匏安带到一处荒地,枪口正对着他,他眼神中没有恐惧、害怕,只有前所未有的坚定。
“砰!”
一声枪响,杨匏安倒下了。
这位年仅35岁的中国共产党元老,倒在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下。他人虽然倒下了,精神却从未倒下。恍惚间,回到了杨匏安少年读书时。学堂中坐着一孩童,他正有模有样的念着古诗。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从前他对这句千古绝唱知之甚少,只觉得文天祥、岳飞很了不起,从那时便许下了要做这样的人的宏愿。
杨匏安做到了,他用短暂却灿烂的一生,向世人展示了何为真正的民族英雄、何为真正的革命战士。
后来周恩来见到杨匏安的后辈,不止一次对他们说过“杨匏安是真正的模范”这句话。在杨匏安影响下,其后辈在各自岗位秉持无私奉献、脚踏实地的精神,均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做出了一定贡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