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68年,我国主张让有知识的青年们下乡,体验农村生活,而许多知青为响应国家号召,纷纷下乡,于是,一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风潮,在全国范围内兴起。
而在1973年,正是“上山下乡”高潮时期,在中南海的毛主席却收到一封告状信,信中写道:“我儿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农村体验生活,可是到那里却连温饱都成问题,为父心疼,多次写信上报,却得不到任何回应,无奈只能求助主席您,帮忙解决问题。”毛主席看到这些后,热泪盈眶,主席更是把周总理和叶剑英同志叫了过来,并让他们看了这封信。
周总理更是勃然大怒,命令公安局长立即调查,当调查清楚之后,叶剑英大吼一声:“该杀,杀鸡儆猴!”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能让毛主席等人都如此生气?
“上山下乡”运动兴起!
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国家正处于百废俱兴的时候,为了缩减城市与农村的贫富差距,毛主席鼓舞知识青年下乡,并对广大青年说出:“乡村是一块很大的土地,你们都可以在那儿干出一番事业来”因为毛主席认为,读书谁都行,可是当运用到实际,就很少人会,所以毛主席主张知青们因到农村,经过劳动在学习一些新东西,探索一些大自然的新鲜事物!
而今天我们要说的这个写信之人是李庆霖,他写这个信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李良横在农村正在饱受折磨。
而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去探寻!
李良横是一个受毛主席号召到乡下去的知识青年,但当李良模踏足莆田县的荻卢公社时,他的生活就变得困难重重。
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李良模在1969年来到莆田县荻卢公社,参加了一次集体劳动。
然而,让家里人没想到的是,李良模刚到乡下不久,就出了问题,那时候政府会发放一些补贴,鼓励知青们下山下乡,但李良模却只领到了11个月的补贴,第十二个月的时候,他就没有领到补贴。
要知道知青们下山下乡,都是自愿到那里工作,没有薪水,但是政府也会给知青们一些补贴,让知青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生活。
每当李庆霖来看儿子的时候,看到李良横日渐消瘦的脸颊,他都止不住的心疼,没想到自己的儿子来这里受罪来了,看着儿子在这里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他就找到了当地的公社多次寻求帮助,可是上级的单位都给不出明确的答复。
李庆霖为了让自己的儿子不至于被活活饿死,便拿出自己的积蓄,花了大价钱,购买了一批“纯谷物”,不过那点粮食,终究只是九牛一毛,很快,他的儿子便开始饥肠辘辘。李庆霖问了问周围的人,他们的家庭,也有类似的问题,但他们的反映,都没有任何进展,在绝境之中,李庆霖当机立断写信告诉毛主席。在这一瞬间,他的信仰与决心战胜了恐惧!
于是就发生了开头一幕!
整治社会不良风气
在1973年,这封信几经周折,终于到了中南海毛主席的手中,毛主席坐在那里读着那封信。
“主席,您好!”
“我是李庆霖,出生于福建莆田,我的儿子李良横响应国家号召,前往农村,我以为他在农村会干一件大事,令我骄傲,可是没想到,我的儿在那里吃不饱穿不暖,我看到他瘦小的脸颊,我十分心痛,可是我却为他干不了什么....”
“我多次上报上级,可是都得不到回应,我之后询问各个知青家庭,他们的孩子也是这样,我没有办法了,主席,请您一定要帮帮我的儿子....”
毛主席看了之后,心中悲痛万分,眼泪一滴滴的掉在了纸面上。这位年过花甲的伟大领导人,对青年一代的前途,一直都很关心。
首先,毛主席先给李庆霖回信,说他会处理好这件事情,并且将自己的稿酬里的三百块钱也一并寄了过去,以求为李家解围。
随后,毛主席叫周总理与叶剑英同志过来,叫他们商量解决这件事情,等他们看到这封信后,周总理更是大怒叫人调查这件事情。
工作人员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了更多的不良现象,不仅是底层的知青没有保障,而且还时常遭到有关官员的毒打,还有一些高干子弟通过金钱,来贿赂上级,前往心意的农村,剩下贫困环境不好的农村,就让剩下的知青前去。
周总理等人都很清楚这件事情的严重性,李庆霖所说的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很多地区仍然存在着更为严峻的问题。
更甚有高管上级猥亵多名女知青,周恩来听说后,怒气冲冲地说:“一定要抓起来,不要心慈手软,不要退让,一定要坚决执行。”叶剑英同志更是怒拍桌子,站了起来说道:“这些人,该杀!杀一儆百!”
在周总理与叶剑英同志的整顿下,知青们的生计得到了保障,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也松了一口气。
毛主席,周总理,叶剑英以及其他领导人的行为,都向人们发出了一个强有力的信息,那就是公平与公正。他们毫不迟疑地与人民站在一起,对于任何伤害他们的事情都不会有丝毫的宽容。
结语
毛主席这辈子最讨厌的就是贪污,不管是什么人,只要是危害到了老百姓,他都会给予高度的关注,因为在他心里,老百姓就是国家的主人,有他们才有国家。
毛主席是一个关心、负责的国家领导人,他很能体会到人民群众的感情和利益。他不只是坐在自己的办公桌上想问题,遇到问题他也会和国家的其他领导人来讨论,并解决问题,从而推进国家的改革。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