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向来以“赌性大”而知名,1969年京校外迁时,“砸锅卖铁”留住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改革开放初期,“冒天下之大不韪”拉开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序幕;本世纪以来,“下血本”投资了京东方、蔚来。

如果说以前的安徽把握住了“天时”,那近年来的安徽则占尽了“地利”:全域纳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区崛起、“一带一路”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安徽也没有辜负这份“幸运”,以前在高速发展的道路上狂奔,如今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搏一搏,单车变摩托”

一次次的“豪赌”背后,是安徽逆天改命的渴望和勇气,是高瞻远瞩的眼界和视野,也是深思熟虑的布局和落子,留下了一个个耳熟能详的传奇、造就了一匹匹令人刮目相看的黑马:

省会合肥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县城到新一线城市。20年前,合肥GDP仅485亿元,全国排名80、省会排名20;10年前,合肥GDP4672亿元,全国排名32、省会排名15;但到2023年合肥GDP12673亿元全国排名20、省会排名10,跻身特大城市、准千万人口城市、新一线城市之列。

安徽汽车从“一商一乘”到“首位产业”。江淮、奇瑞是安徽汽车的“老班底”,生的艰难、长的艰辛。2019年时,安徽汽车产量仅为77.6万辆,位居全国第14位;2020年达到90.7万辆,排在第10位;2021年突破150万辆,来到第7位;2023年猛增至208.8万辆,高居第4位。2024年上半年,安徽汽车产量达到116.1万辆,同比增长44.8%,跃升至全国第3位。安徽省、合肥市、芜湖市把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

缺“大城市”之痛

2024年7月12日,安徽省委机关报——安徽日报报道组发文《合肥之外再无“大城市”,安徽怎么破?》,直指安徽缺少大城市的“发展之痛”。

如果以GDP、人口、分级(如一线城市)等指标衡量城市之“大”的话,确实如此。

GDP是城市之大最直接的体现。2023年,合肥GDP为12673亿元,是安徽省唯一的“万亿城市”;在全国GDP百强城市中,芜湖、滁州、阜阳以4741亿元、3782亿元、3323亿元分列第61、90、100位,不足半万的体量、60开外的排名,显然难算“大城市”。

芜湖作为省域副中心城市,GDP总量上,落后于江苏徐州(8900亿元)、湖北襄阳(5843亿元)和宜昌(5756亿元)、河南洛阳(5481亿元)、湖南岳阳(4841亿元)等邻省副中心城市;占比上,芜湖GDP仅为合肥的37%,在27个省份(不含四个直辖市、港澳台)的GDP第二城/第一城中,排在第21名。

人口是城市之大最本质的表征。根据《国务院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500万以上1000万以下的城市为特大城市,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

根据《2022年城市建设统计年鉴》,合肥以超650万的城区人口位列特大城市,芜湖、淮南、阜阳均以不到200万的城区人口仅为Ⅱ型大城市,大城市的“成色”较低。

分级是城市之大最通俗的表达。根据第一财经《2024新一线城市魅力排行榜》,合肥是15个新一线城市之一。芜湖、阜阳、滁州、六安、蚌埠、马鞍山为三线城市,算不上“大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每个县(市)都有百亿级产业集群

产业是区域经济的主体,不同尺度的区域经济对应着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省域可达万亿级;市域形成千亿级,其中,万亿城市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县域培育百亿级,其中千亿县追求千亿级产业集群。这既是经济实力的象征,也是经济发展的抓手。

从省域看,“十四五”期间,安徽省立下了构建“4+10”万千亿产业体系(4个万亿产业、10个千亿产业)的flag;目前,已经打造出汽车、装备制造两个万亿产业。

从市域看,合肥市委十二届五次全会提出打造2个五千亿级产业集群、8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超4000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超3000亿元,先进光伏产业超2900亿元,人工智能产业突破2000亿元,家电、装备制造、新型显示达千亿级,“芯屏汽合、集终生智”成为现象级产业地标。

省域万亿级、市域千亿级已成,县域百亿级就成为了下一个目标。

8月26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5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百亿级集群35个;到2027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百亿级集群45个以上、千亿级集群1个;到2030年,力争每个县(市)至少培育形成1个营业收入百亿级以上集群,千亿级集群达到3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目标很宏大,但并非“空穴来风”。2018年12月,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就印发了《安徽省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建设方案》。2019年以来,重点围绕材料、机械制造、电子电气、农副食品加工、轻工旅游等5大行业,安徽省遴选认定了7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

根据中安在线的数据[1],2023年,安徽72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拥有规上企业3692家,实现营收7916.1亿元,增长8.8%。营收超百亿集群(基地)23个,100亿—300亿15个、300亿—500亿6个,营收500亿以上集群(基地)2个。36个集群(基地)特色产业集聚度超30%,19个超50%。

安徽县域经济之“特”

其一,在安徽经济社会发展中,县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和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占据“特殊”地位,这是安徽省发展县域经济之因。

郡县治,天下安。

县域一头连着城市,一头连着乡镇。

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在于县域、难点也在县域。

对于安徽来说,新型城镇化的着力点在皖北6市(淮北、淮南、亳州、宿州、蚌埠、阜阳)。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专门提到“以皖北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2023年皖北6市常住人口总数占安徽省的43%,城镇化率均低于66.16%的全国平均水平。其中,蚌埠、亳州、苏州、阜阳四市的城镇化率还低于61.51%的全省平均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引自皖北6市统计公报

县域兴,国家强。据统计,我国1800余个县和县级市约占全国总人口的50%和经济总量的40%,和省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23年,安徽59个县(市)的常住人口4044.7万人,经济总量2.22万亿元,分别占全省的59.7%和47.1%,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9个、7个百分点,撑起了“半壁江山”。

特别是阜阳、宿州、亳州三市,“县多区少”,是全国有名的劳务输出大市,长期存在“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的现象。以阜阳市为例,下辖3区、5县(市),149个乡镇,总数在全省16个设区市中排在第一位。从经济总量看,2023年阜阳市GDP3323.7亿元,县(市)经济遥遥领先,颍州、颍泉、颍东三区基本垫底。从人口看,2023年阜阳常住人口808万,但户籍人口超千万,达1080万人。据统计,阜阳市常年外出务工人员达380万人,其中跨省外出超250万人,成为“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引自阜阳各县(区、市)统计公报

其二,同处长三角,安徽县域经济发展与江苏、浙江相差甚大,省内又面临“弱市无强县”的尴尬,这是安徽省发展县域经济之困。

放到大区域来看,安徽与相邻省份的差距一下子就显现出来了。从长三角看,在2023年百强县榜单中,江苏占25个,浙江占15个,安徽只有3个。在全国59个千亿县(市、旗)中,江苏有21个,浙江有11个,安徽只有1个。从中部地区看,根据公开信息,河南、湖南、山西、江西、湖北县域GDP分别占全省的60%、55%、54%、53%、43%,安徽仅高于湖北,但湖北8县(市)上榜百强县。

安徽省县域经济总量虽不小,但结构不容乐观。肥西是安徽省唯一GDP千亿县,长丰县、肥东县也常年上榜全国“百强县”,全部位于合肥市。根据《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24》,县域综合实力排名前十县域主要隶属合肥、滁州、宣城、芜湖等经济发展优势明显的市域[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引自《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2024》

其三,大城市、中心城区拥有人才、资源、政策等优势,更容易受到大企业的青睐。而广阔的县域,适宜发挥特色优势,打造“小而精”产业,走差异化、融合化之路,这是安徽省发展县域经济之道。

产业强则县域强。

汽车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关联性强,是安徽县域经济突围的“首选”。如合肥长丰县2023年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超700亿元,整车产量近50万辆,省内新能源汽车首位度57%,居全国县域第一。

2024年8月,安徽省汽车办、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等六部们联合印发《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及县域30多个,占全省县(市)一半以上。

方案提出实施“54321”工程,到2027年,争取1个集群突破五百亿、1个集群达四百亿、1个集群达三百亿、8个集群达两百亿、8个集群百亿级。这是《关于推进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基地)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7年,力争培育营业收入百亿级集群45个以上、千亿级集群1个”目标的关键支撑。

方案还提出了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三型”模式:整车带动型、群主引领型、培育发展型,分别针对7家整车企业所在或毗邻县域、整车核心供应商所在县域、皖北等汽车产业基础薄弱的县域。这体现出“全面统筹”和“重点突破”的思路,所有县(市)都要寻找到一条“特色”之路,皖北等薄弱县域更要融入其中。

补齐都市圈“短板”

2024年以来,贵州(3月28日)、黑龙江(5月15日)、辽宁(7月5日)、四川(7月10日)等省,召开了以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全省性大会。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超过66%,进入了“深水区”。体现在发展方式上,就是正由中心城市的单打独斗进入到都市圈的抱团取暖,“中心城市带动周边市县的共同发展”成为各地亟待攻关的课题,这是各省聚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各省发展大城市“轻车熟路”,从城市群建设、强省会战略到省域副中心培育,中心城市已“人强马壮”。201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从2021年到2023年,国家先后批复了14个国家级都市圈。各省也提出了都市圈发展规划,如广东省打造广州、深圳、珠江口西岸、汕潮揭、湛茂5大都市圈,浙江省发展杭州、宁波、温州、金义4大都市圈,江苏省建设南京、苏锡常、徐州3大都市圈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都市圈建设背景下,中心城市的周边县市是待补的短板。

一方面,县市需要中心城市带动。以安徽为例,涉及合肥、南京、徐州三大都市圈。

合肥都市圈重点辐射皖中区域,包括合肥市全域、淮南市的寿县、滁州市的定远县、六安市的舒城县、马鞍山市的含山县、芜湖市的无为市、安庆市的桐城市,涵盖11县(市)。

南京都市圈纳入了马鞍山市的和县和当涂县、滁州市的来安县和天长市等4县(市),皖南区域有了依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南京都市圈示意图,引自南京市发改委

徐州都市圈纳入了淮北、宿州两市,濉溪县、萧县、灵璧县、泗县、砀山县等皖北5县也找到了“大哥”。

另一方面,县市也应有入圈的“嫁妆”,与中心城市开展协作,构建中心至外围梯次分布、链式配套的产业格局。

从合肥都市圈看,汽车产业是合肥市的“首位产业”,合肥都市圈的11县(市)基本是安徽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54321”工程成员。围绕汽车产业,合肥都市圈形成了较好的分工协作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注:引自《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

从南京都市圈看,今年3月,马鞍山市出台了《关于全面融入南京的若干举措》,聚焦南京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地标,联合打造数字经济发展高地。滁州位于安徽省最东边,是安徽“向东看”最近、最早、最深入的城市之一。《南京都市圈2024年度工作要点》提出,举办2024年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滁州)大会。

从徐州都市圈看,《安徽省县域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到“支持宿州、淮北深度融入徐州都市圈,推动萧县、灵璧县、泗县、濉溪县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与徐州工程机械、新能源两大千亿产业集群融合发展”。从汽车到车辆,从新能源汽车到新能源产业,拓展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奠定了产业协作的基础。

建国以来,经历70多年的城市化进程,我国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大城市”格局,安徽想在此突围,难度可想而知。但县域经济发展尚处于“蓄力”期,安徽完全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

与其执着于大而全,不如寻求“小而精”。发展县域经济可以化零为整、集腋成裘,最终量变引发质变,也未可知。

参考资料

[1]中安在线.安徽:以特色产业集群助力县域高质量发展.http://ah.anhuinews.com/szxw/202405/t20240515_7559867.html.2024-05-15.

[3]大皖新闻.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报告发布合肥包揽三强县.http://www.ahwang.cn/anhui/20240727/2720522.html.2024.2024-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