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侯宝林马季马三立给毛主席说相声,装小嘴买猴都受欢迎

在新中国初期,相声演员有幸给毛泽东主席说过相声,其中最出名的要数侯宝林马季马三立。他们或在正式场合,或在随意谈话中,用自己的艺术展现在主席面前,赢得了主席的喜爱和赞赏。不过,具体情况如何?主席最喜欢哪些相声节目?他对相声演员有何评价和期许?这些细节恐怕鲜为人知,让我们一探究竟。

时间回溯到1949年,刚刚解放的北平,年轻的相声演员侯宝林有幸第一次为毛主席说相声。那一天,主席身边坐着一众工作人员,侯宝林站在不远处,小心翼翼地拱手行礼。主席和蓝地笑容满面,示意侯宝林开始表演。

侯宝林决定先说一出传统的《关公战秦琼》,讲述关公劝说武则天公主退位的故事。他声情并茂、沉浸其中,将整出相声娓娓道来。台下听得如痴如醉,主席也被侯宝林的精湛演技所折服,忍俊不禁、时而大笑。

演出结束,全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就在侯宝林准备谦逊地退场时,主席突然开口了:"再说一次!"这在相声界可谓前所未有,主席竟然要求加演!侯宝林内心无限激动,连忙又站定于原地,一字不差地将《关公战秦琼》重新演绎了一遍。

主席听得耳根子都红了,爽朗的笑声不断传来。演出结束后,他亲自走到侯宝林面前,拍着他的肩膀连声赞叹:"讲得太好了!真是出神入化,活灵活现!你的表演技艺已臻化境,老老实实说,我都自愧不如啊!"

侯宝林受宠若惊,哪敢当着主席的面夸大其词?他只是低眉顺眼地说:"都是主席的教诲,我们演员才得以在新社会大放异彩。请主席继续指导!"

主席笑而不语,眼神里满是欣赏。从那一天起,侯宝林在主席心目中就成了"说相声说到位"的典范。多年后的一次招待会上,主席又特意让侯宝林为他表演了一番。看来,主席对侯宝林的高超技艺是发自内心的爱慕与欣赏。

解放初期,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曾一度远赴山东农村,在那里生活了七个月之久。白天,他和农民们一道在田间地头劳作;夜晚,他就坐在火塘边,倾听农民们诉说田园生活的喜怨哀乐。

马季深深被这些质朴的人们所感染,他们的快乐、烦恼、无奈和坚韧都成为了他创作的源泉。在那七个月里,马季经常挥笔疾书,写下一段段充满生活气息的相声新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马季很快便获得了面见毛主席的机会。在汇报工作期间,毛主席问及马季这段时间的所作所为。马季便将自己下乡体验生活、积累素材的经历娓娓道来。

"有什么收获没有?"毛主席发问时,目光如炬,语气中透露出对这位艺术家的殷切期盼。

"写了几个新段子,不知高下。"马季谦逊地答道。

"那你就演给我听听!"毛主席爽朗一笑,随即大手一挥,便让身边的工作人员为马季腾出了场地。

马季深吸一口气,先是拿出了《画像》这个全新创作的相声段子。这出作品讲述的是一名武生为攻占重镇设下绝佳计策,却因朝廷命令更换统帅而施计落空的故事。接着是《跳大神》,一段充满戏谑幽默的探讨,对扮演神佛舞蹈的戏班如何演绎人性挖苦得恰到好处。最后,马季以一个反映新中国农村新面貌的作品《黑斑病》收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短短四十多分钟,马季便一口气演绎完毕,台下鲜有喘息之人,就连毛主席也是听得如痴如醉。待马季谦逊退场,主席沉吟半晌,缓缓吐出四个字:"还是下去好。"

虽然只是简单一语,却让在场所有人都为之震撼。因为大家都能从这句话中体会到毛主席对艺术的高度重视。"下去"二字,不仅指示马季要继续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更为重要的是鼓励马季要一如既往地坚持艺术创作,用他的作品激励人心、教化人民。

果不其然,在随后的几十年里,马季创作并演绎了无数脍炙人口的相声佳作,《卖炭翁》、《单夫》等都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正是有了毛主席当年的鞭策,马季才能孜孜不倦地在艺术道路上精耕细作,为新中国文艺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马三立是当时著名的相声大师,他的作品脍炙人口,尤其是那出讽刺喜剧《买猴》,更是家喻户晓。主席对马三立的相声十分钟爱,《装小嘴》、《拔牙》等节目,主席无不反复欣赏。

1956年的一个夜晚,正在工作的毛主席突然想听相声放松一下,他便吩咐机要秘书:"快给我找一些马三立的相声录音来听听。"不一会儿,秘书便拿来了几盘录有《装小嘴》、《拔牙》等经典的磁带。

主席一边品着茶,一边细细聆听着磁带里传来的爆笑声。每当马三立在舞台上装着小嘴说话时,主席都会被他的那股京味儿勾起好笑;每当他模仿牙齿被生生拔去的场景时,主席也会被那夸张的喻状逗得前仰后合。

"真是活灵活现啊!说学逗人的功夫,马三立确实是一把好手。"主席赞不绝口,对马三立的高超艺术十分赏识。

从那以后,主席每每工作空余就会找秘书放一些马三立的相声节目,让欢笑声不时在工作间内回荡。有时秘书也会经常换一些新的录音,以满足主席的需求。久而久之,主席对马三立的相声早已是了若指掌。

有一回,马三立恰好受命为主席助兴。他一上场,主席便微笑着打趣道:"今天你可得给我演一出新鲜的来,我那些老段子都已熟记于心了。"马三立哭笑不得,只得从录音中新编了一段《赔色相》来取悦主席。果不其然,当他夸张形象地模仿起色相描摹人相时,主席便是阵阵爽朗的笑声。

退场时,主席亲切地同马三立握手,并由衷赞叹:"你的段子说得太精彩了,绝了!年轻人可都望尘莫及啊。"说完,主席又似有深意地点点头,补充道:"其实啊,相声里有不少人生大道理,要好好领会透彻才行。"

这番话引起了在场众人的沉思。果不其然,像《装小嘴》那样讽刺世人伪装自己、《拔牙》批判人们麻木不仁的寓意,都深深启迪了人们。看来,主席是将相声视为人生的智慧精髓,乐于从中汲取哲理滋养心智。

多年后回忆起与主席的这段往事,马三立常说,那是他人生最大的荣耀,主席的鼓舞也是他一生努力向上的最大动力。正是这番殷切厚爱,才让包括马三立在内的相声艺术家无不倍加珍惜自己的事业,在新中国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的时代里为人民贡献了自己的绵薄之力。

随着时代的推移,相声艺术也渐渐发展出了许多新秀。然而,在主席看来,这些年轻人在继承传统基础上是否能推陈出新,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1964年的一个春天,主席在一次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听到了一些新出炉的相声节目。这其中,有些延续了传统剧种的风格;有些则尝试了现代生活题材;还有些大胆探索了全新的表演形式。

主席认真听完这些新作,脸上时而微笑,时而蹙眉。散会后,他拉着时任文化部长的陆定一边走边谈:"相声艺术总是要与时俱进的。眼下这些作品,有可取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陆定一点头认可,并说道:"的确如此,我已让相关单位认真研究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天,主席就专门召集了几位年轻的相声演员进行研讨。首先,他肯定了大家对传统剧种的坚持和发扬:"不忘本来,才能发扬光大。但同时,也要跟上时代发展的新潮流。"

接着,主席又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把握现代生活的新鲜内容:"我们生活在一个新时代,离开生活就无源之水。因此,相声作品一定要与生活息息相关,才有血有肉,才不会被时代抛弃。"

至于探索新的表演形式,主席也是赞许有加:"手段虽然是新的,但关键还在于内容的质量。创新总是好的。"

当然,主席也希望相声艺术能保持高尚的艺术追求,不偏不倚、崇尚真善美:"相声可以幽默诙谐,但绝不能低俗庸俗。丑恶的东西,可以戏谑一番,但要指导人们追求美好。"

最后,主席拍着一位年轻演员的肩膀说:"中国的相声艺术在各位手中会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希望你们当仁不让,在继承传统基础上大胆革新,以优秀作品为人民群众带来欢乐!"

主席的谆谆教诲无疑是一剂强心针,许多新人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和启发。从那以后,他们创作的相声作品确实更加贴近生活、富有新意。像《小辫子》、《小夫妻夜话》等都成为了新时期的经典之作。

这些新生代演员都时常感谢主席当年的惠言。正是有了主席的鞭策,他们才得以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与时俱进,创作出不少堪与前辈媲美的优秀作品。相声艺术的发展也因此更加蓬勃有为,成为新时代人民的一大文化瑰宝。

1964年,在主席鼓励和厚爱下,相声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一大批新秀相继崭露头角,他们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将自己的作品贴近实际生活,反映时代新风貌。

已故相声大师姜昆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那年,他创作并首演了诙谐幽默的《大实话》,剖析了一些单位存在的弊端,引起了轰动效应。这出作品不仅充满了喜剧色彩,更有较强的讽刺意味和批评作用,被不少干部职工奉为席上"镜子"。

除了姜昆,张道伦、马三玲等一大批新秀相继涌现,他们的新作频频亮相于国家大型文艺晚会之上。1966年的元旦文艺晚会上,张道伦和马三玲分别献艺了《初生之犊》和《大路边走》,都是描写农村新貌、城乡变迁的生活化佳作,受到了主席的高度赞赏。

"相声艺术在发展啊!"看完晚会,主席由衷高兴地对身边工作人员说道。他十分喜爱这样契合时代的相声新作,也对艺术家们的创新勇气给予了极大肯定。

主席对相声艺术的高度重视,既是对艺术本身的认可,更是出于他善于把文艺事业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的高瞻远瞩。在他看来,相声不仅是最富有生活气息的群众艺术,更蕴含着巨大的教化作用。他时常说:"要让相声成为最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因此,只要内容健康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主席都给予艺术家们最大支持。

正是在这种高度的重视下,相声艺术在上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阶段的繁荣发展。自1962年到1966年前后这五六年间,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新人新作,人才辈出,作品频传佳话。

可惜,就在这一切蓬勃发展之际,一场浩劫突如其来,将这种文化发展扼杀在了摇篮之中。但即便在那个动荡年代,主席仍对相声艺术青睐有加,在一次接见西单民间艺人时,他特意夸赞了相声艺术是"应该发扬光大的民族文化瑰宝"。这或许就是主席最直白的心声和期望吧。

人们相信,只要有主席的护佑和鼓舞,中国相声艺术一定会恢复生机,在新时期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事实也正是如此,随着时代的发展,相声艺术在新的土壤中不断开花结果,一次次向人们证明了它那永不衰老的生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