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是一个地大物博并拥有厚重的文化底蕴的民族,中国古代各朝代留下的古建筑不但承载着中国五千年的历史,还成为了名胜古迹供游人观赏。中国的古建筑有很多,万里长城、故宫、苏州园林、布达拉宫、颐和园等。
这些古建筑凝结了祖先们智慧的结晶,经过几千年的风吹日晒,这些古建筑依然巍峨耸立,但是,毕竟时间久远,这些古建筑也难免会有小磕小碰,这就需要专业人士经过专业手段进行修复,这样才能将我们祖国的文化代代相传。
1969年,天安门城楼就经过一次重建,而这次重建也可谓是困难重重,毕竟,在当时天安门城楼是一幢具有五百年历史的古建筑,拆除重建是要有很多考量的。而在重建的过程中,也是有诸多需要考虑的问题。
天安门城楼在进行到彩绘这一步时,有人建议道:将原来城楼上龙的图案换成向阳花。周总理说:不能换。那么,天安门城楼为何会重建呢?周总理为何反对这一提议呢?
一、天安门的由来
天安门是明朝永乐年间修建的,当时,它被叫做承天门,取“承天启命,受命于天”之意。成化元年,对天安门进行了一次重修,这次重修,为今日的天安门的形制奠定了基础。
清朝时,清世祖福临下旨改建天安门,并将“承天门”改名为“天安门”。由此往后,天安门就成为了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建国时,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和开国元帅们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的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二、重建的必要性
其实,在建国之前,上级就有修葺天安门的计划,只是由于时间不允许,就只是小范围的进行了整修,毕竟,天安门经过这么多年的战争早已有了修葺的必要。
虽然在1952年,上级请专业人士对天安门城楼的安全隐患进行了评估和检查,但也是治标不治本,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结构性的问题。虽然从外表上看没有问题,但是,建筑内部已经是岌岌可危了,若不及时修缮可能会造成不可估量的后果。这是要修缮的第一个原因。
其次,1966年,邢台发生6.8级地震,北京虽然离邢台较远,但地震波使本就需要修缮的天安门城楼雪上加霜。损坏和变形愈发严重,如果放任不管,天安门城楼就会成为危楼。
最后,北京城内长时间的地下水开采也是天安门城楼的原因之一,长期开采地下水会使周围地质发生变化 ,严重的,还会使地面塌陷,一座建筑 最重要的就是地基,地基不稳股,建筑也会跟着岌岌可危。而且,天安门城楼本身重力就大,若不及时修缮,会非常危险。
三、保留原样
上级迅速找了来专业人士对天门城楼进行全面的、系统的评估,结果显示:天安门城楼内部结构严重老化,已经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修缮了,必须要拆除重建。上级经过讨论决定:拆除原来的天安门城楼,在原址上按原样重建。
此次的重建工程由周总理担任总指挥,于是,上级调集专业人士和工匠共计五百余人进行这个大工程。工作人员用苇席、衫蒿和钢管将天安门城楼围了起来,这样不仅能避免扬尘,还能给里面的工作人员保温。
要重新修建天安门城楼这样的古建筑在当时并非易事,有人就提议让外国的建筑公司承建,可外国的城建公司需要两年才能将天安门城楼修建完成。周总理再三思量后,还是决定用国内的建筑公司完成这一项目。
经过讨论后上级决定让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完成这个艰巨而光荣的任务,原因无他,北京第五建筑工程公司在当时已经具备了先进的大型机器设备,而且,该公司的一些技术工人也做过古建筑的相关工作,具备经验。
修建天安门城楼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时候的建筑,一砖一瓦,一樑一木都非常讲究,光是仿造这些柱子都要费上不少的时间,尺寸的测量,榫卯结构的拼接,都是需要专业人士经过精心测算,不能有一丝一毫的马虎。
天安门城楼在内外结构建成后,却在彩绘上出现了争端,原本的天安门城楼绘有金龙等图案。有人提出:要不要将龙换成向阳花和延安宝塔图案,龙这个图案多少带点封建迷信色彩,两方建议相持不下,最后,只得找周总理定夺。
周总理在听到用向阳花等图案代替原本的龙之后,立即否定了。周总理说:就按原来的画,这不算封建迷信,我们华夏子孙都是龙的传人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像征。在上级的指示下,施工人员昼夜施工,并提前竣工。
天安门城楼重新修建的总工期共112天,成功的在1970年五一劳动节之前完美完工,而且,工作人员也不仅仅只是在复制粘贴,而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合理的改动,另有些结构更人性化、合理化,兼具符合人体工程学和原建筑的美感。
最后,经国家检验。重建的天安门城楼合格,重建天安门城楼的工作完美收官。周总理是第一个登上重建后的天安门城楼的,与现场的工作人员一一握手并带去亲切的问候。十年后,天门城楼又进行了一次大修,增加了九级抗震功能。
总结
近几年来,关于传统文化的话题已经被大众讨论过无数次,每个人对传统文化也都有自己不同的观点和看法,哪些需要保留,哪些需要剔除,都会引起广大民众的激烈讨论。
改革开放以来,外国的文化涌入我国,对我国的文化造成不小的冲击,因此,分清文化的精髓和糟粕是重中之重的关键,周总理在这次天安门重建的工作中就很好的保留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并没有将原有的金龙图案用其他图案代替。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