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普通的瓷器经过精心伪装竟成了“大师之作,传世名器”在电商直播间诱骗网友高价购买,9月11日武汉市武昌区警方通报,近日警方赴江西省某市在当地警方的支持下,侦破了一起直播售卖瓷器诈骗案抓获团伙成员12人。

近期,直播骗局层出不穷,且手段不断翻新,给消费者和网络用户带来了极大的风险。作者梳理了一些常见的直播新型骗局,希望大家在享受网络直播带来的便捷、及时、轻松的生活体验时,也要警惕各类直播陷阱,谨防上当受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直播带货骗局

假冒伪劣商品:

不法分子在直播间销售假冒伪劣商品,通过夸大其词、虚假宣传等手段吸引消费者购买。消费者收到货物后发现与直播中展示的样品存在巨大差异,甚至完全无法使用。

虚报销量:

通过刷单等技术手段虚报销量,制造产品热销的假象,诱导消费者下单购买。刷单行为不仅违反平台规则,也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诈骗分子在直播间里发布刷单任务,诱导观众购买商品并点赞,承诺会返还本金和佣金。然而,观众购买商品后,骗子却以各种理由拒绝返还本金和佣金,导致观众经济损失。

抽奖诈骗:

直播间内举办抽奖活动,以高价值奖品为诱饵吸引观众参与。参与者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购买特定商品才能参加抽奖,而奖品的实际价值往往远低于宣传中的价值,甚至根本不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二、网红孵化骗局

虚假课程:

不法分子在直播间或短视频平台发布视频,声称能够成功孵化百万粉丝网红,引诱受害人购买涨粉、直播带货等虚拟课程。课程内容往往质量低下,甚至直接提供网上公开免费的资源,导致受害人钱财损失。例如,有受害者购买了价值2999元的“如何直播带货”课程,发现内容竟是网上公开免费的(来源:无锡网上公安)。

诱导消费:

以“成功孵化”为幌子,诱导受害人不断升级服务、购买更昂贵的课程或产品。受害人在支付高额费用后往往无法获得预期的收益或效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利用支付工具诈骗

支付宝“小荷包”诈骗:

诈骗分子伪装成客服或直播间的老师,诱导受害人开通支付宝“小荷包”功能并设置自己为共同管理人。通过不断诱导受害人将钱转入“小荷包”,自己趁机将钱转走。由于很多人不了解“小荷包”的特性,因此容易上当受骗(来源:解放日报)。

四、情感诈骗

美女直播骗局:

不法分子利用美女主播形象吸引男性观众关注,并通过情感互动建立信任关系。在取得观众信任后,以各种理由诱导其打赏或购买商品,甚至骗取财物。这类骗局往往涉及团伙作案,内部有明确的分工和协作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五、高额返利骗局

不法分子在直播间承诺高额返利,诱导观众进行投资或购买特定商品。这些返利往往远高于正常投资回报,极具诱惑力。然而,一旦观众支付费用后,不法分子便会以各种理由拖延返利或拒绝支付,最终导致观众财产损失。

六、虚假公益骗局

利用观众的同情心理,以公益名义进行诈骗。不法分子在直播间虚构公益项目,声称捐款将用于帮助弱势群体或支持某项公益事业。观众出于善意进行捐款后,却发现捐款并未真正用于所声称的公益项目,而是被不法分子据为己有。

七、假冒名人骗局

不法分子假冒名人或明星身份,在直播间进行虚假宣传或销售商品。他们可能通过伪造账号、盗用照片或视频等手段来伪装自己,并利用名人的影响力吸引观众关注。观众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商品或进行投资,最终发现被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八、虚假投资骗局

在直播间中宣传虚假的投资项目,承诺高额回报。不法分子可能通过伪造投资协议、夸大项目前景等手段来欺骗观众。观众在投资后发现项目根本不存在或回报远低于承诺水平,甚至血本无归。

九、虚假抽奖诈骗

不法主播或商家在直播间宣布极具吸引力的奖品,如最新款智能手机、豪华旅行套餐等,以引诱观众参与抽奖。然而,所谓的奖品要么实际价值远不如宣传中的那么高,要么根本不存在。观众为了参加抽奖往往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购买特定商品,这些费用最终成为了诈骗的一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十、其他新型骗局

直播卖惨骗局:

不法分子在直播间编造虚假故事或夸大自己的困境,博取观众的同情和打赏。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扰乱了网络直播秩序。

助农扶贫骗局:

以“助农扶贫”为幌子,销售与宣传不符的商品或普通商品冒充农产品。通过虚假宣传误导消费者购买,损害其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