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年,感觉公务员朋友们在朋友圈晒的优越感少了很多,反而找我抱怨的情况多了去了。

其实我本可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但最终选择了另一条路。

这让我的一些前同事开始悄悄地对比,好奇我不选择公务员这条路能过得怎么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体制内部,人们往往喜欢相互比较,乐于从离开体制的人身上寻找优越感。

当离开的人生活不如意时,他们更会觉得自己留在体制内是正确的选择。

五六年前,体制内的待遇确实很好,而外部的经济状况却不太稳定。

那时,南京的一个科级干部每年能拿到二十几万的收入,公积金和房补加起来有一万多,足够承担几百万元的房贷。

苏州的待遇更是好。我们刚离职时,和一些同事吃饭,有个在苏州体制内的前同事,急不可待地给大家炫耀他的公积金,仿佛他从未见过这么多钱一样。

那时候网络上到处都是关于体制内高待遇的讨论,说“宇宙的尽头是编制”,这个说法其实是对的。因此,许多人热衷于考公,我也是能理解的。

只是,体制内的好事通常不会持续太久。20年之后,整顿正式开始。我们知道,15-19年的繁荣主要得益于棚改货币化之后的财政红利。

实际上,公务员工资并非是大头,真正的大头是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费用,以及各种奇观,最后都变成了钢筋混凝土的奇观。

比如某市建设的雕像费用就超过了几年公务员工资的总和,然后这雕像又被拆掉,财政就这样消失了。

而有些大城市,同一条道路修了一次又一次。

哎,说到这房地产的事,真是让人头疼。咱们的税收啊,大把大把地往里投,结果呢?全落到了那些关系户的口袋里。

老百姓啊,辛辛苦苦一辈子,背了个大贷款,手里连个闲钱都没有,想买啥都难。你说这消费怎么上得去?

再看看,街上的足疗店、SPA店生意好得不行,价格还死贵。谁去得起那地方啊?

还不是那些搞房地产的、包工头和拆迁户吗?他们才是真有钱。过去这些年,普通人的消费能力几乎为零,钱全都扔进房子里了。

买房的中产看似有钱,实际上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连公园门票都觉得贵。这房地产,简直就是政府主导的一种计划经济,透支了我们未来十几年的消费能力。一旦贷款下来,未来的消费就预定了。

高端制造业,像是芯片、电子、新能源这些,内需根本拉不起来。企业只能往外跑,找国外的市场。现在挣得多的都是这些行业的人,但万一政策一变,比如特朗普上台加税,这些行业受影响,高薪工作可能就没了。到时候,情况只会更糟。

大家都知道,中国想要经济转型,搞活内循环,肯定得付出不少代价。

过去,那些体制里的哥们儿和他们的小伙伴们靠着关系和酒量赚大钱,但现在情况要变了。体制准备换挡,老家伙们可能就要被甩了。

看看今年的情况,连白酒的价格都撑不住了,前两年那些跑到茅台镇去投资的人,现在一个个亏本跑路。很明显,那种靠关系混日子的好时光,估计要到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