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三原县的柏社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下沉式地坑院的集中保护区。“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是对这里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
今天的文化中国行我们一起走进三原的柏社古窑,去感受传统村落的不竭生命力。
每逢周四下午,咸阳市三原县柏社村村民郝翠珠的院里就成了戏迷们的聚集地。大家吹拉弹唱,吼起秦腔,这方小小天地充满了艺术氛围,也让爱听戏的村民们陶醉其中。
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村民 郝翠珠:我从小就在这里生这里长,我娘家也就在这一块。这窑里是冬暖夏凉,人住下也舒服。我平时没事把我们这些老年人组织到一块,有个戏班子,就在这个院子。
郝翠珠口中的院落,是柏社村有名的“地下院落”。与大多数农村里的地上房屋不同,这是一种专门建在地下的房子。历史上,地坑院在陕西的关中地区、山西和河南的部分地区都曾广泛存在,不过如今保留下来的并不多。柏社村现有传统窑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地窑四合院225院,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是全国地坑院保存最为密集的村落之一。
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文化站工作人员 李海峰:以前的古人物质比较匮乏,生产力比较低,没有砖没有瓦,用镢头直接在地底下挖窑洞比较方便。利用农闲的时候,三五成群关系好的结伴来共同完成。
三原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这里的土层深厚,结构紧密,这为地下挖坑、四壁凿洞的地窑民居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地坑院的建造通常就地取材,在平地向下挖一个6~8米深的方形地坑,再根据家里人口数量在四壁挖成窑洞,这样便形成“下沉式四合院”。其中一壁窑洞作为门洞,连着一个斜坡通道通至地面。为防止孩童跌落,地面上还砌有女儿墙。更为巧妙的是,地坑院设计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确保再大的雨水也无法淹没窑洞。
据了解,地窑起源于穴居时代,抗日战争时期,柏社村是通往照金、马栏、延安等革命根据地的咽喉要地。如今,随着时代变迁,越来越多的村民搬离了地坑院,在地面上建造新房。但村里并未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荒废,而是将空闲的地坑院进行统一修复和开发,打造成了民宿和农家乐。这个暑期,不少游客来这里参观游玩,感受传统村落的魅力。
游客 杜宏文:网上刷视频看到这个地坑院,中午就带着家人过来了。刚在这吃了饭,味道挺好的,很新颖。
柏社村农家乐经营者 曹丽:游客量也比较大,来到我们这边就是体验柏社文化历史,待在窑洞里面就有不一样的感觉。特别凉爽,特别舒服。
柏社村党支部书记席刚介绍,未来柏社村将以地坑院为核心,规划打造一个集文化、旅游、休闲于一体的地坑窑文化公园。
咸阳市三原县新兴镇柏社村党支部书记 席刚:中部为地坑窑体验式博物馆,北部为养老旅居聚落。南部为地坑窑特色民宿。通过对传统地窑的功能置换,打造地平线下的民俗体验式博物馆。
(央视新闻客户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