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联合报道组

“吃饭嘛,村里给咱解决得妥妥的!”“互助员给俺们送个菜、理个发,可方便。”记者问起“互助养老”,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恩格贝镇蒲圪卜村的爷爷奶奶们顿时来了兴致。

时间拨回到2020年,四年前那个夏天,蒲圪卜村的党支部副书记李电波,以“云帆”为网名,在“十四五”规划编制意见征集活动中,通过人民网“领导留言板”写下一条关于农村互助养老的建议——“在农村人口聚集区域,由政府财政投入建设公共食堂、公共宿舍,有意愿的老人都可以居住、生活在一起,年龄小的、有能力的老人照顾年龄大的、能力弱的老人,形成互助养老模式。”

2020年10月,这条建议经过收集、研究、精炼,被写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文件;2021年3月,经全国人大审议,被正式纳入“十四五”规划;至此,来自内蒙古一个普通村落的人民建议,成功“飞”进中南海。在《中国的民主》白皮书上,这个故事被作为中国民主实践的案例推向世界。

除了广泛和真实,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最“靠谱”的是管用。四年过去,“互助性养老”这个建议管用了吗?中央政策如何“落”回地方,惠及广大群众?2021年起,人民网连续对这一“中国的民主故事”进行追踪。近期,人民网记者再赴内蒙古,并同时前往山东和山西等地,开展采访调研。

从理念到实践 “最后一公里”的艰难跨越

每天上午10点半,邬后生和袁长喜两位年过八旬的“80后”老人,都会准时来到村里的养老服务中心。内蒙古恩格贝镇蒲圪卜村的养老服务中心开业近3年了,来这吃饭的大多是蒲圪卜村60岁以上、不方便做饭的村民。

如今的李电波已是蒲圪卜村村主任,他给记者算了笔账:政府补贴9元、村集体补贴1元、子女孝敬2元,这样下来,老人一天吃饭开销不超过7块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银栓老人向记者展示老伴儿的助餐卡。人民网 郑莉茵摄

普通村干部的一条留言“飞”进中南海,又“落”回群众中。这中间“最后一公里”的跨越,凝聚了无数次尝试,见证了从理念到实践的长期探索。

73岁的祁二飞,目前在食堂的互助公益岗位负责收银、做饭、打扫卫生等。像他这样真正在践行“互助”的,并没有李电波当年想象的多。养老服务人手短缺是最现实的问题,李电波坦言,写下留言时,自己确实有点“理想化”:“当时想的是老人俩俩结对,年轻的帮助年长的。”然而在运行过程中,遇到了很现实的问题:年轻的凭啥一直出力?不平衡的安排,带来的效果并不好。

经过反复实践,“及时给予货币激励”被证实是当下最有效的运作方式。如今,村里通过设立一些“孝老公益性岗位”,每个月给予固定报酬,成功吸引了许多村民参与互助服务。祁二飞每天工作约5小时,每月能拿到工资2000元,又能解闷,又能挣点钱贴补用度,也帮助到了大家,是个不错的活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食堂工作人员祁二飞(左)出发给老人送餐。人民网 郑莉茵摄

各村“单打独斗”导致资源利用率不够高,成本居高不下,是镇上面临的另一挑战。以蒲圪卜村为例,该村60岁以上常住人口近580人,但固定在养老服务中心就餐的老人仅有20余人。如果能实现资源共享,将能大幅度降低成本,提升服务效率与质量。这也是当地下一步助老工作的推进方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恩格贝镇养老互助共同体情况介绍。人民网 郑莉茵摄

恩格贝镇党委书记王海军告诉记者,“我们计划以镇为单位,建立一个总调度服务中心,将每个村的养老服务中心与卫生室、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社工组织等资源深度融合,通过统一规划与调度,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全面、优质、便捷的养老服务。”

从落地到开花 “银龄”互助的多样探索

下午5点,山东威海米山镇西铺头村,幸福食堂里香味扑鼻,不少村民带着饭盒在排队打饭。不一会儿,食堂里就已座无虚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村民在幸福食堂排队打饭。人民网 刘祺摄

“午餐两菜一汤、晚餐一菜一汤,逢年过节还改善伙食,来这吃的都很满意。”于洪英,70岁,独居的她已经在幸福食堂吃了大半年,谈起这里的饭菜水平,阿姨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餐老人向记者展示菜品。人民网 刘祺摄

“2020年,村集体开办了这家幸福食堂,村民们可以选择在这吃或者打饭带回家。”米山镇民政工作负责人陈文明告诉记者,这里免费为69周岁及以上的本村户籍老人提供三餐。

有着“中国长寿之乡”美誉的文登区,老年人占37.9%,65岁以上老人达到27.8%,居家养老的需求十分迫切。2021年起,文登区依托当地较为完善的信用评价体系,探索实施“农村睦邻互助积分养老”。

“为村民理发、量血压、义务维修等志愿活动都可获得积分。积分可在村里的信用超市兑换生活用品。”宋村镇民政科负责人王艺宁边向记者展示信用超市边介绍,“不光个人有积分,村与村之间也会进行信用评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天福街道五里庄村睦邻互助点的村民演唱会。人民网 彭姝婷摄

“朋友啊朋友……”天福街道五里庄村睦邻互助点,新一轮村民演唱会开始了,老人接连赶来一展歌喉。

“除了唱歌,有时候晚上还会组织大家来跳跳舞,过节的时候还会举办趣味运动会,活动可多了。”61岁的吴明菊是村里的互助员之一,谈起日常的娱乐活动,吴阿姨如数家珍。

为推动“睦邻互助点+N”模式更好落地,文登区搭建了涵盖村(居)睦邻互助点、互助员的四级服务调度网络。“目前全区共建设睦邻互助点566处,招募睦邻互助员628人,主要集中在55到65周岁。”文登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养老服务相关工作负责人王钦松介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登区泽头镇北庄村睦邻互助点“孝善养老捐赠榜”。人民网 彭姝婷摄

说起推进过程中最大的困难,王钦松坦言,“是资金”。以幸福餐桌为例,当地政府在补贴的同时,鼓励镇村设立运营基金,号召在村能人或所在签租地企业捐赠钱物,“刚开始大家捐赠的热情比较高,时间长了,捐赠的人也少了。希望政府能在税收或其他优惠政策上给予捐赠企业支持。”

同样在“互助”上动脑筋,大力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还有山西吕梁。记者来到吕梁市中阳县采访“好邻居助老小院”,75岁的王富香阿姨笑得合不拢嘴:“饭喷香,花样还多,面、扁食、糕、粥换着吃,还不用自己操心,一顿就1块钱,咋能不好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阳县前岔沟村“好邻居助老小院”,老人们聚在一起准备晚饭。人民网 王晏如摄

为解决偏远自然村老人用餐难,2023年,中阳县推出“好邻居助老小院”,“针对有3人以上用餐需求的自然村,各村遴选热心公益、干净卫生的农户家庭作为‘好邻居助老小院’,其中脱贫户、监测户会优先选取。”中阳县民政局副局长张力丹介绍。

对于“好邻居助老小院”,县财政一次性补贴5000元用于配置餐厨用品,同时按照就餐人数每人每天给予15元用餐服务费(含人员工资、水电暖、食材成本),有效解决养老服务“最后一米”难题。

从服务模式到资金筹措,中阳县不仅探索出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还融入了乡亲情份和群众监督。近年来,中阳县实施城乡养老公共服务“千万养怡助老”项目,在乡镇、社区开设幸福养老工程、老年食堂,在行政村、自然村开设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小院”、“好邻居助老小院”,5种养老模式相结合,让互助养老服务的人情味越来越浓。这一模式,不仅被隔壁县区借鉴,也成为吕梁市大力推广的养老范本。

民主,起始于人民意愿充分表达,落实于人民意愿有效实现。

从留言到政策,从案头到村头,从落地到开花……这条“互助养老”的探索之路,已经走过了4年。

“互联网时代,做好网上群众工作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陈承新认为,进入新发展阶段,从网络获取民情民意已经成为党委政府执政施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而跟踪监督群众意见建议的后续进展,确保人民意愿真正实现,也是做好群众工作、让留言办理形成闭环的关键。

任重须策马,风正好扬帆。明年,“十四五”即将收官,围绕“十五五”的谋划已经徐徐展开。在“领导留言板”上,已有群众主动写下意见建议,共话国家的下一个五年规划。相信像“云帆”这样的民主故事,将持续在中国大地奔流涌动。(杨佳、郑莉茵、曾帆、王喆、施云娟、彭姝婷、鄂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