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为了最大限度地将有限的资源力量集中起来,打败国内的白卫军和外国干涉势力,刚刚建立不久的苏俄决定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便是余粮收集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余粮收集制是按照“富农多征,中农少征,贫农不征”的原则,除了必要口粮之外,农民生产的其他粮食全部上交苏俄政府统一分配,严禁农民私自储备粮食。由于各种原因,苏俄政府征收余粮几乎是无偿的,严重损害了农民阶层的利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奇怪的是,“战时共产主义”对农民阶层损害极大,本应该成为白卫军壮大发展的机会。但在整个苏俄内战期间,广大农民却依然大力支持苏俄政府,提供人力物力,让白卫军在农村无立足之地,最终被彻底击败。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刚实行时,确实引起了广大农民的严重不满。因此在苏俄内战初期,多达数百万农民逃跑,农村出现了大量反布尔什维克的农民武装。而与苏俄作战的白卫军当时被不少农民视为“救星”,盼着白卫军打到自己的家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是等到白卫军真打过来时,这些农民们却更倒霉了。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无偿征收余粮,但不损害农民的其他财产。而白卫军不仅征收农民的余粮,还把抢掠其他财产,基本上是见到什么抢什么,导致大量农民破产,衣食无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更重要的是,苏俄基本上将农村的地主、农奴主、宪兵等等之前欺压农民的势力给消灭了,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农村集体化是斯大林时期出现的)。但白卫军把这些势力全都带了回来,还大肆迫害在革命中分到土地的农民,抢夺土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如此鲜明的对比下,农民认识到还是要支持苏俄。那些反布尔什维克的农民武装此后便逐渐消亡,而大量农民则与苏俄政府站在一起与白卫军作战。仅在1919年便有约一百万逃离家乡的农民参加红军,占当时红军总兵力的近三分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综合来讲,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确实存在缺陷,是特殊历史环境下的特殊政策,损害农民利益也是无奈之举。但白卫军欺压农民的行动则是骨子里的阶级倾向,这也是白卫军最后彻底失败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