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前,一位年轻的《青海日报》记者被派往青藏高原腹地草原采访,因交通不便被司机遗忘在牧民家中。与一位藏族老妈妈共同生活一个多月,老妈妈对这个陌生的汉族小伙视如家人,教他挤奶、拾牛粪,每天给他一碗酸奶并撒满厚厚的白糖,那是草原珍贵的食物。当记者离开时,老妈妈不仅将家中最好的糌粑和酥油作为礼物送给他,并以藏族的礼仪,赠予“十万嘛呢”的祝福。多年后,记者惦记老妈妈爱吃甜食,就带着桃酥点心重返草原寻找老妈妈,游牧生活的老妈妈不知所去,年轻的记者在茫茫的草原怅然若失,最后将手中的点心送给了样貌年龄相仿的另一位老妈妈。这段经历成为他创作的源泉,老妈妈在他心中种下了真纯善意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年后,这位年轻的记者成为作家,并凭借《雪山大地》问鼎茅盾文学奖,他的名字叫杨志军。2024年,当杨志军和《我的艺术清单》节目组再次回到草原时,他还在讲这个故事,还在“寻找”当年的老妈妈,也许老妈妈的灵魂早已幻化成草原绝美的绿绒蒿,或者一只飞鸟,那是镌刻在心中永恒的怀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值盛夏,高原晴晒与暴雨交替,云卷云舒,花海如织,在阿尼玛卿雪山的护佑下,万事万物扎西德勒。作家杨志军带我们前往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花石峡镇西北约16公里处的冬格措纳湖,玛多县也被誉为“千湖之县”,拥有大小湖泊5000多个。神秘而遥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在我期望的生活里沉浸,享受着时而粗粝时而细腻的恩典般的时光,那种明亮而温馨的归宿感,那种在酥油的感染中心旷神怡的舒畅感,那种在蓝天白云下和所有生命共沐寒风,感觉自己已经冻成冰疙瘩后又迅速被帐房宠爱,被牛粪火怜惜,被酥油茶抚慰,被羊羔羔的小舌头舔热的幸福感。”

我们捧读他的《雪山大地》,脚踏这空气稀薄但风景绝美的大地,发现只有宏大的格局与情怀才能与这天地对仗;只有真心的热爱与虔诚的信仰才能表达出纯然的思想;杨志军用自己四十载青壮年与时光交换,写就了辽阔而真挚的故事。而今在雪山大地上,我们把“一维”的文字还原成“三维”的体验。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在这里与藏族同胞的朝夕相处,他的眼神告诉我们,他能在一草一木中看见那些逝去的光年的映像,这是他带着时间轴的“四维回忆”。我们看到的是旖旎的高原风景,但他可以看见江河日月的流转,几代人生生不息的绵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出生在一个雪山和草原连绵不绝的地方,那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源头,山的挺拔、水的清澈、地的辽阔,以及孤远而沉默的生活,几乎占据了我童年的全部记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雪山大地》中的每一个字都像是沐浴了高原的阳光,浸润了草原的露水,朴素、坚韧而闪耀。高原缺氧但从不缺少丰沛热烈的情感。当年作为记者,他采集了真实的生活,找到了写作的灵感,感受到了大自然的诗意和奇迹,他说写作者要对大自然充满敬畏和爱。在这片土地上,几代人的生老病死、休养生息、民族信仰、情怀热爱、物质与精神都在他波澜壮阔的故事中重现,那些顽强的生命个体,无论是一株小草还是坚韧的父辈们,都是大地的孩子。杨志军和他们一起,写出了雪山的辽远,大地的包容,他们一起穿越了时光,重建了生活,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他们在杨志军的文字里,像格萨尔王的传说一样,成为人类文明的记载。

经历这一次旅程,我们终于读懂了这本书。它不止于文学,作家也不止于记载,文学是多维的,写作者是文明的传承者,那些被写在书里的生命,都是在江河日月中仰望星空的灵魂。

作者:马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