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是一座城市的脉搏,承载着人们的匆匆与从容,串联着生活的点点滴滴。平日里的车厢充斥着上班族匆忙的气息,文件在手,电话声声,仿佛在诉说着都市的繁忙与拼搏。 身穿校服的学生,睡眼惺忪,迎着朝阳奔赴自己的校园。而那些闲逛的行人,则与三两知己畅谈天地,享受着闲暇时光。
位于昆明地铁联大街站的4号地铁口美术馆,则是在这“城市脉搏”上建成的一个不同寻常的新地标,它不仅是艺术展示空间,更是连接城市、文化与公众的桥梁。地铁站的喧嚣与忙碌、美术馆的静谧与深邃,在这里奇妙地相融,正是这种融合,使得这座美术馆独特而引人瞩目。人们汇聚于此,寻找着艺术的另一种可能。
让艺术触手可及
昆明的美术馆都分布在城市的哪里?你有没有认真观赏过美术馆里的艺术作品?
对于策展人信王军来说,艺术一直在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创办地铁美术馆主要的机缘是20年前我离开昆明,发现云南缺少艺术市场,展览机会特别少,大多数做艺术的人在云南是没办法生存的。20年之后我回来,发现云南依然是这样的一个状态,就想到用这样的方式让年轻艺术家有很多展览的机会,推动云南艺术的发展。”
一个好的契机是,昆明的部分地铁站在建成时都会预留一两个空间位置,充分利用昆明地铁站的优越位置和人流优势,打造集购物、餐饮、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平台。信王军在了解情况后,与地铁公司尝试沟通,表明自己想打造一座云南实验艺术空间的想法。在这里,将会有许多艺术家以及对艺术感兴趣的人分享自己对于艺术的见解。
2024年3月31日,地铁美术馆开幕当天,市民纷纷前来,他们讲道:“地铁美术馆对于我们来说非常便利,不需要专门花时间参观,从地铁下来,进入美术馆,仿佛与艺术气息融为一体,疲惫的身躯也在慢慢放松。”美术馆右侧黑板上各行各业、不同年龄的观众写下艺术对于自己的意义,每个鲜活的灵感汇聚在一起,五彩斑斓的粉笔字迹,让艺术慢慢俯下身,融入人们的平凡生活中。
美术馆只有80平方米,展馆分为两层空间,一层为会客厅和展厅,负一层为小剧场,场地面积较小,但相邻的菜市场有大面积空白的展墙,能为作品、为艺术家提供足够的展示空间。美术馆仍保持着地铁口原有的鱼嘴型开口,墙面也还是水泥毛坯质地,与普通地铁口不同的是,门口有一扇透明落地玻璃与外界分割开来。据信王军所说,改造这个美术馆只花了一万元左右,希望这一万元创造更大的艺术价值。
此次开馆,信王军选择展出自己的代表作品《一张白纸》,1张白纸,2件木雕,1件装置,6张照片,1个影像。2013年信王军创作了这件作品,他说:“你想到的,想不到的,一张白纸都能够承担”“它是从零开始,但也说明了一切”。2024年信王军在昆明重做《一张白纸》,这张未被赋予任何意义的白纸被8吨重的压路机碾压过后虽留下痕迹却依旧完好无损。在信王军看来,这不仅是将无形的压力可见化,也给云南艺术带来非常大的冲击力。展览现场,还有多组不同形态的白纸:36000张堆叠而成的白纸柱、剑川木匠雕刻的“一团白纸”……他希望有无限可能的白纸可以给人们带来新的思考。
沿着楼梯口走下去,暗黄的灯光,潮湿的空气,迎面便是用猩红的颜料在完整墙壁写下的“到此面壁”四个大字,观众们在这里打卡拍照,用相机快门定格自己肢体语言所表达的艺术,同样也是艺术家与观众面对面交流的舞台。墙壁两侧分别悬挂着一幅图,一张是《昆明,我走了》,一张是《金钱与权利》,这是2007年信王军在离开昆明时进行行为艺术创作的影像,一次又一次的创作,是他不断尝试与世界对话的方式。
在信王军的理念中,艺术应该打破艺术就该摆在殿堂里的传统观念,让艺术融于普通人的生活。为此,他将距离美术馆百米不到,往日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中通海鲜超级市场也与艺术相融。中通海鲜超级市场占地约1.1万平方米,是4号线地铁口美术馆项目的分支部分,将长期展出青年艺术家作品。作为艺术跨界市政工程和民生工程的统筹一体化发展,在云南这是唯一一个。
延续《一张白纸》的风格,今年3月,信王军与他的团队策划了《破圈》系列活动,在美术馆、中通海鲜超级市场同步开展。展览有4个乐团、3个舞者、52个艺术家、5个品牌方参与,共展出83幅作品,包括油画、版画、水彩、装置、微缩景观、编织艺术等。夹杂在蔬菜瓜果中的各种青年艺术家的画作、在生鲜鱼档上跳舞的现代舞者,菜市场里的摇滚乐无时无刻不在吸引着买菜群众的关注。每天,当第一缕阳光爬上地平线,地铁口美术馆就随着菜市场厚重的铁门一起打开,当夕阳余晖消逝,又一起缓缓关闭。商贩表示下班累了会到处走走看看,买菜的大爷大妈也纷纷表示“如此设计,耳目一新”。
艺术,无声地来到社区居民家门口。
让艺术公开表达
“云南需要这种破圈艺术的存在,让老百姓可以参与进来。我一直在努力拓宽艺术的边界,尝试让艺术真正地进入大众,后来我想或许艺术之外的一切也同样是艺术。”策展人信王军两年前萌发的想法,到现在才实现。期间有许多质疑的声音伴随着他,但他从未动摇,不曾去改变。
2019年,信王军带着他的团队从山东回归云南,打造了云南最诗意的灯光乡村——云南腾冲·帕连艺术村,致力于乡村振兴,希望以“艺术+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在此之前,几乎没有人知道这个傣族小村庄。而现在,游客还未迈入村庄便会被墙上一个傣族小女孩举着相机专心朝前拍摄的画作吸引,自然而然走进村子里,这座昔日邻里皆熟的小村庄一时间迎来了许多新的面孔,砖瓦见证了淳朴民风和艺术的交融。
事实上,近些年来全国的公共艺术空间层出不穷。2021年上海市城市空间艺术家曹杨展在桂巷坊也开办了菜市场美术馆,同样以打破美术馆边界为目标。然而,当原计划摆在桂巷坊入口处的艺术家苏畅的雕塑又放到了美术馆门口,潜意识里“请勿触碰”的标签牢牢地粘在墙上,“再探公共的可能性:桂巷菜场美术馆/艺术夜校总结展”又搬到台上。
昆明4号地铁美术馆的场馆搭建也存在对公共艺术潜在问题的讨论。有人开玩笑说:“艺术家怕作品有恙,抬行军床去守夜,为艺术坚守……商户怕艺术家夜半三更创作饿了对海鲜下手,不放心又抬行军床去守海鲜,这下菜市场就真热闹了……”艺术放在公共空间内,就需要有人为此“大胆”的行径负责,不少艺术家质疑作品的安全保障,社区附近人群嘈杂,菜市场更是缺乏安保设施的场域,自己精心创作的作品任谁都不想遭到破坏。
这样的非典型美术馆的运营模式对昆明这座以“宜居”著称的城市而言,仍然是一次新颖的具有挑战的尝试,艺术家们的担忧也并非杞人忧天。对策展人信王军来说却不是第一次尝试,他心中所想的是“既然要将艺术传递给大众,为青年艺术家提供展示空间,也为更多人提供感受美的场所,就总要有人迈出这一步,这不怕破坏敢于突破的一步”。
于是,信王军曾将艺术公开地在田间地头、庭前院后里表达。在楚雄牟定平庆丰湖畔,一片草地,一匹白布,几桶泥土,当沾满泥土的器具在白布上肆意挥洒,艺术的魅力在这碧蓝天空、萋萋芳草间绽放。在大理沙溪,“我家”(咖啡馆名叫“我家”)露台成为巨大画布,在其间听风吹麦浪,看云卷云舒……艺术,又悄悄来到村野生活里。
把艺术作品放在公共空间内无疑是一种积极的文化实践,能够在多方面促进社会与文化、社区与艺术的发展。但当实施这一做法时,艺术作品的选择、布局、维护以及公众的接受度和反馈都是负责人需要综合考虑、严之以待的问题,确保艺术能够有效地服务于公众,成为连接人与艺术、人与城市的桥梁,这才是公共艺术空间真正应该做到的。
让艺术跨界融合
2015年,信王军在德宏州梁河县建立了第一家先生书院。从一个院子到一条巷道,再到一处村子,他的团队越来越壮大,从此,他们一起开辟了艺术带动乡村发展的道路,将先生书院带到了更多的地方。
“我们来到一个地方,通过玩的形式,至少要观察两年,我们在保证大家会有一些基础的收入的同时,让更多真正对乡村有热爱的人加入了进来。”信王军笑着说道。2018年开始,信王军团队正式命名为艺术改变乡村团队,越来越多人选择加入他们。
信王军的大学同学武家民就是其中之一,身为高中老师的武家民,并没有放弃艺术创作这一爱好,从信王军组建团队开始,他就义无反顾地选择加入,从帕连艺术村到北京798艺术区工作室,一直到现在,武家民都同样坚持着艺术改变乡村。
“我很珍惜在人生中能够遇到信王军老师这样思想高度契合的朋友,他对中国当代艺术有着前沿的理解,我们团队也一直在寻找艺术新的窗口和思路。”武家民认真地讲着。
最让他动容的是,2017年信王军和他的团队组织了一场六一儿童节活动,带领德宏州芒市平河的孩子们在北京798艺术区掀起艺术的碰撞。“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走出过大山,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宿舍窗户连玻璃都没有,只有一个很破旧的窗帘。晚上我们和小孩一起睡觉时,他们问我们一个问题,我永远也忘不了,他们想知道窗帘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武家民声音颤抖地说道。正因如此,信王军和他的团队决定带孩子们去中国的首都北京看看,做一个别有意义的艺术活动,而那晚宿舍里的窗帘,也被他们搬进展览,让更多人看到背后的故事。
“我来到村里,跟村民打成一片,让他们认识到艺术的意义,带他们一起用艺术打造乡村生态。”艺术改变乡村的十年里,信王军和他的团队一直在寻找更好的解题思路。他们用现代艺术,让落后贫困的村庄能够自力更生,旅游业、传统手工业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让在外务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发展家乡的潜力,携手打造家乡美好的未来,也让大山里的孩子们看到世界的多姿多彩,为自己的明天好好读书。他希望,云南的艺术生态环境能够在大家的努力下变得越来越好。
此次他和他的团队一起打造昆明4号地铁口美术馆,也是如此,希望让艺术走进生活,扎根进云南人的心中,让更多人与艺术共鸣,让艺术打破不同身份的人之间的壁垒。“希望跨界艺术融合能像一根针扎了大众,逐渐地发生一些变化。”
打造美术馆的过程中,信王军注意到其对面热闹非凡的中通世纪海鲜市场,便有了邀请100位来自各行各业艺术家的想法,既有资深的艺术大师,又有崭露头角的新兴创作人才,有乐队、舞者,也有花艺师、诗人、学生等,汇聚在“闹市”,各自用作品诉说自己理解的艺术。
他认为菜市场里的艺术馆,能够让大家在买菜的同时感受艺术散发的魅力,真正体现出让艺术俯下身,回归生活。在场的花艺师用蔬菜做了名为《又菜又好玩》的装置作品,结合了插花艺术与蔬菜的日常生活属性,打破传统插花艺术中仅使用花卉的思维限制,也打破美术馆放置画作的固有认知。
熟悉的《泸沽湖》响起在杂乱的菜市场,年轻人组成的濮曼乐队在老人家喜欢的鸡蛋糕旁高声欢唱,中通世纪海鲜市场的传统糕点档主也从没想到,从业传统餐饮零售大半生,有一天需要边营业边看摇滚。
一头耀眼红发的青年画家,在菜市场里席地而坐,手里拿着笔画下一幅幅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作品。通道旁售卖handmade亚比裙子的摊主画着烟熏妆,却跟你讲买就送葱,原来亚文化也能如此“接地气”。昆明4号地铁口美术馆,每个人都能成为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风格融汇,让艺术被多数人解读。
跨界艺术融合并非新生事物。在古代,艺术形式之间的界限并不像现代这样清晰,音乐、舞蹈、诗歌、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往往交织在一起。20世纪初,随着现代主义艺术运动的兴起,艺术家们开始尝试打破传统艺术形式的束缚,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
当前,跨界艺术融合的趋势更加明显,艺术与科技、艺术与社会、艺术与自然等领域的融合日益加深,信王军正是不断尝试跨界艺术融合人群中的一位行为艺术家。聊起艺术,他始终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回到生活,他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汲取灵感,通过不同媒介的组合与碰撞,创造出富有哲思和视觉冲击力的艺术作品。他还关注社会议题,通过艺术与社会的跨界对话,在公共空间中进行一系列的行为表演,引发观众对现实问题的思考。
从事彩绘工作的信王军团队成员杨丽峰讲道:“我觉得信王军做跨界艺术这件事很有意义,因为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思维被固化,而他要做的便是打破人们对艺术的传统观念。艺术源于生活也是我始终坚持的态度,实际上每个领域都涉及艺术,只要眼睛所看到的,都与艺术息息相关,不同领域知识和技术融合在一起,能够创造全新的艺术表达方式和体验。”
“一群好玩的人一定会吸引另外一群好玩的人,然后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加入我们其中”,对信王军来说,让不同的圈子得到交会,展现艺术融合是他希望看到的画面。
跨界艺术融合打破了传统艺术形式的界限,以开放的姿态接纳了多元文化的融合,不仅为艺术家提供广阔的表现空间,也让艺术存在于观众心中,人人都可以创作内心的作品。
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浪潮中,我们见证了无数圈子的崛起与消散,那些勇于破圈的探索与尝试往往触动人心,每一次破圈都是对自我界限的拓展,对生活维度的增加。
跨越边界,信王军团队将艺术从乡村带到闹市,“建在地铁口的美术馆”让艺术的圈子不再局限于殿堂之中。地铁之上,承载的是生活,画框之下,印刻的是对美的永恒追寻,在画框与地铁之间,生活不是为了艺术,而艺术却成为了生活。
云迹青年融媒工作室 出品
作者 吴沛钊 实习生 云南师范大学 何思瑜 赵怡然
责任编辑 猫恩泊
责任校对 罗秋旭
主编 武熙智
终审 编委 李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