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德国工业4.0”已经变成了“德国工业404”,虽然形象,但多少夸张了一些,德国制造业还没有那么糟。一边关闭本土工厂,一边在中国加码投资,以德国大众为代表的德国制造业企业看似割裂的举动其实核心目的只有一个:抛弃包袱,重新押注,让企业活下去。

慕尼黑ifo研究所已经下调对2024年德国经济的预测,并表示到2026年,德国国内生产总值才会出现1.5%的强劲增长。1.5%都能算强劲增长,可见德国经济确实遭遇难题,其根源正是制造业的疲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以往的核心产业,也就是制造业已经太久没有对全球产业的变化做出应有的反应,德国制造业接近50%的产品都销往国外,在全球市场疲软的当下,这个数值在不断下滑。5年来,制造业占德国GDP的比重已经从23.4%降至22.0%,总产值也从2.0万亿欧元降至1.90万亿欧元,制造业PMI长期徘徊在45至48之间,仅有少数时间激增至50以上。

作为欧洲经济火车头,德国经济和英国、美国不一样,德国制造业才是德国经济的根本,德国金融业在全球范围内没有足够的实力与话语权,但现在,德国制造业的肱骨正在大量从本土“被迫”离开。

隐形冠军企业、制造业小微企业众多且实力雄厚,这是德国制造业闻名全球的重要特征,但龙头企业才是行业主导者的规律并没有被打破,头部企业及其圈链起来的小微企业构成的生态圈才是产业经济稳步发展的基石。

而现在,大量的德国制造业头部企业要么一路向西,要么奔赴东方,本土空心化或将难以避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汽车产业革新时代,对外贸依赖度极大的德国汽车企业既想要维持内燃机汽车霸主的地位,又想站上电动汽车的风口——这本无可厚非,然而迟缓的动作和不坚定的转型让目前的德国汽车企业双线受阻,燃油车销量下滑,电动车被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和特斯拉打得节节败退。

对外输出不畅,那就对内找补,德国企业的办法是对内动刀,降低本土工厂的高成本产能以图自救。

事实上,以德国大众为例,其德国本土的工厂生产成本近年来居高不下,已经有过多次减产和停产,与其产能闲置不如彻底关停。大众集团全球销量下滑,总产能和实际产量已出现高达300万辆左右的差额,严重影响了集团的利润率。

大众并非孤例,裁员、关停德国工厂、产线的还有福特汽车、通用电气、飞利浦、安赛乐米塔尔、施耐德电气、巴斯夫、西门子、蒂森克虏伯、大陆集团等多个领域的欧美巨头企业及德国知名企业,这些被撤裁的产能一部分彻底消失,更多的部分转移到了东欧、亚洲以及美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德国企业的自救并没有押注东方,而是多头加码,新加坡、印度、越南、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迎来了不少德国企业的投资和项目,德国汽车企业和巴斯夫、西门子等巨头在中国的投资则动辄超百亿,投资区域也不再局限于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开始向中国经济纵深地布设,德国企业在中国市场赚到的利润,大部分就地转为投资。但被舆论掩盖的事实是,东欧和美国才是德国企业最大的也是最终的容身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