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幼儿园门口,看到个奶奶/姥姥接到上幼儿园的孙子,老人家一边接过孙子的书包,一边问:“今天学啥了?”
孙子边走路边说:“没学啥。”一场关于幼儿园日常的对话就这样结束了。
在孩子踏入幼儿园的那一刻起,家长的心就提上去了,想知道孩子在幼儿园过得好不好,都经历了什么。
但很多时候,我们的问题像一道道难关,让孩子望而却步,甚至有时候,不恰当的问题还会引导孩子说出并不真实的情况。
01
有时候,我们的问题虽然出于关心,但对孩子来说,却像是无形的压力,甚至可能引导他们说出并不真实的事情。
孩子刚上幼儿园,家长肯定担心孩子被欺负,每次看到网上出现的幼儿园虐童呀,霸凌呀,更是看得心惊胆颤。
只是很多时候,关心则乱。有家长接到幼儿园放学的孩子,问的第一句话就是最关心的问题,“今天有没有人欺负你?”
这样的问题,可能会让孩子心里种下“被欺负”的种子,即使没发生,也会让他们开始担心。
更糟糕的是,有时候孩子为了回答问题,就会把幼儿园里很多正常的事情当成欺负,甚至为了回应我们的期待,可能还会编造一个完整的故事。
看到过一起乌龙事件,妈妈问刚从幼儿园回来的儿子,“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人欺负你?”
孩子想了想,说:“有一个小朋友推了我一下。”
妈妈一听就急了,追问:“是谁?他为什么推你?”
孩子只好继续编:“是XX,她因为我拿了她的玩具就推我。”
妈妈吓坏了,赶紧去找老师查监控,结果才发现,原来是孩子在和其他小朋友玩的时候不小心摔倒了,根本没有人欺负他。
这样的误导,不仅让家长虚惊一场,还可能让孩子学会用谎言来应对我们的问题。
类似的问题还有“老师有没有批评你”,这样的问题,容易让孩子觉得,家长更在意他们的错误,而不是他们的感受。
还有就是太宽泛的问题,就像文章开头的奶奶问的,“今天学啥了?”问题太宽泛,孩子一时不知道从何说起,最后只能以“没什么”收场。
这些问题,就像是一道道紧闭的门,让孩子把心里的话都锁在了里面。
02
其实,想让孩子开口,并不难。关键在于,我们要用对方式,引导他们慢慢打开话匣子。
我们可以从细节入手,比如“今天午餐的菜单上有什么呀?是不是有你最爱的红烧肉?”
这样具体的问题,孩子很容易就能回答上来,而且往往还能带出更多的话题,比如他们和谁一起坐,吃饭时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情。
或者,我们可以问问孩子的感受,比如“今天有没有什么事情让你觉得特别开心(或者有点小难过)?”
这样的问题,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关心,也更愿意分享他们的情绪。
孩子可能会说:“今天我和小明一起玩滑梯,好开心啊!”或者“今天画画的时候,我画得不太好,有点难过。”
还可以和孩子一起玩些角色扮演的游戏,比如“你当老师,我当小朋友”,让他们在游戏中复述幼儿园的经历。
这样不仅能让孩子玩得开心,还能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们的幼儿园生活,比如他们怎么和老师互动,怎么和小朋友相处。
另外,我们也可以利用一些视觉辅助,比如翻看幼儿园的相册,指着照片问:“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当时你在做什么?”
或者一起制作手工,比如用彩纸做一个小动物,让孩子给小动物起个名字,讲讲它的故事。
在动手的过程中,孩子往往会不自觉地讲述起照片背后的故事,或者创作的想法。
03
如果孩子还是不愿意主动分享,家长不妨试着讲讲自己小时候在幼儿园或学校发生的趣事、尴尬事。
比如,“妈妈小时候有一次画画,把太阳画成了绿色的,结果被全班同学笑话了。”
这样的分享不仅能拉近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感受到,原来每个人都有过“不完美”的时刻,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经历。
最重要的是,无论孩子分享的内容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我们都要给予积极的反馈。
让孩子感受到,无论他们说什么,我们都会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感受。
当孩子说:“今天我和小朋友吵架了。”我们可以说:“哦,是吗?能告诉我更多关于吵架的事情吗?你觉得当时应该怎么做更好呢?”
这样的回应,既表达了我们的关心,也引导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和孩子沟通,就是不断探索,只要我们用对了方式,就能走进孩子的世界,听到孩子的声音。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