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好啊。这一期聊的这本书的题材尺度可能会稍微大一点,不过现在大家态度也会更加的开放了。虽然大多数人依然是排斥的,但不会像以前那样把他当做罪人,当做变态来歧视了。那就是同性恋。

我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有一天我的一个同事告诉我说,我们的主编是同性恋。我那时候虽然知道这个词,但是还没有具体的概念。我觉得怎么可能,主要是他长得一点也不像娘娘腔。我可能最早的印象还是停留在那个必须得娘娘腔……而且他就是一个很平常的样子。

后来组里的人越来越熟悉了,我们主编也是一个思想很开放的这样的人,他就很大方地告诉了大家他的身份。我那时候就很震惊,觉得这个人好厉害。那时候其实也并没有人会排斥同性恋,但总觉得他还是很勇敢的。

后来我逐渐发现身边的“同志”越来越多了,比我以为的多多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圈子的原因,就是我发现跟文化、艺术、媒体相关的一些行业,好像“同志”就特别的多。当然也可能是这个行业大家思想相对来说比较开放,承认自己的性取向也不会有太多的人很在意这件事,不会大惊小怪的。

但是可能在其他一些行业里面,很多人还是不敢承认的。就是说出去很多人也是会觉得,嗯,以后对他心里多少还是会有一些想法的。

那这期就聊一本同性恋题材的小说,就是白先勇的《孽子》。白先勇也是公开承认自己的性取向的。他在17岁的时候就很幸运地遇到了一生的爱人叫王国祥。然后我看一篇文章里面写,当时是在学校里面,白先勇在体育课上因为不会跳马摔了下来,所有的人都在嘲笑他的时候,只有这个王国祥帮助了他。

他们就从最早的朋友情开始发展到后来的恋人。我猜测这种感情即使对于他们来说,在当时肯定也是非常模糊的。对两个孩子来说,他们一定是很难意识到这是同性之间的爱情的。第一瞬间,肯定会认为这无非就是两个男孩子之间的友情,相互帮助嘛。

同性恋的这个倾向的来源,一定不单单是异性恋的审美,它一定还有一些后天的环境所带来的一些影响,尤其在童年的时期所带来的一些影响。

白先勇和王国祥在大学的时候就正式确立了爱情的关系,他们一起在台南读大学,住到一起了。但后来王国祥换了一种贫血症,白先勇陪他度过了非常漫长的艰难时期。大学毕业之后,白先勇考到了美国的某所大学,学文学,王国祥也是到了那边,他是学理科的。后来他们就在美国定居了。

到了92年的时候,王国祥最终还是没挨过这场病去世了,白先勇自此失去了一生所爱。当然这是一个非常纯粹的爱情故事。

今天聊到这个白先勇的《孽子》,其实它不是一个唯美的、纯粹的爱情故事,而是社会跟家庭对孩子的一个侧写。白先勇在《孽子》里面写了在70年代同性恋这个身份所带来的歧视,以及那些年轻的孩子,他们在意识到自己是同性恋的背后,家庭,尤其父亲这个角色对他们的一些影响。

尤其在中国的文化里面,我们特别强调家族。家族这个概念会生很多的孩子,而父亲的权威常常是辐射到整个家庭的,它不是一对一的。白先勇的父亲也有很多孩子,我不太记得有几个了,好像六七个吧。

在这样的大家庭里,男孩子的内心走向往往都不会被特意关注。而且像这样的大家族里面,孩子一旦多了,父亲对孩子的喜好一定是有倾向的。我相信这个孩子更符合父亲的人生的一些抑郁,他会更加喜欢这个孩子,而另外一个孩子可能跟他的想象中的不太一样,太柔弱了或者太女性化了,或者太敏感了,太脆弱了。

尤其像白先勇的父亲,他一定会有喜好上的一些不平等的。这就会导致在这种大家庭里面,孩子的想法上、思想上会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尤其在这种大家庭里面,一定有哥哥更加强势的,他会照顾弟弟。很多时候有些孩子甚至会误解成把自己有一种女性化的倾向。

你比如我看《红楼梦》的时候,我也常常在想,贾宝玉对那个很帅的男孩秦钟的感情到底是哪一类。这个看过《红楼梦》的都知道,《孽子》虽然是一个同性题材的,但它并不是在强调爱情,这跟很多的同性题材的电影不太一样。

很多同性题材的电影大都描述的就是爱情的那一部分。你比如像李安的《断背山》,玩家卫的《春光乍现》,大岛主的《劳伦斯圣诞快乐》,娄烨的《春风沉醉的夜晚》,关景鹏的《蓝雨》等等。而《孽子》是从一群离家出走的孩子的角度来描述这个同性恋的边缘化的现状,以及这些孩子到底缺的是什么。

对不起,我刚才用错了一个词,我不应该说是畸形的现状,而是一个边缘化的这样的一个现状吧。《孽子》这部小说的主角叫阿青,是在70年代1970年二期,在学校的实验室里面跟实验室的一个管理员发生了猥亵的行为,被学校当场抓住了。阿青就被学校勒令退学了。

那段历史是非常混乱的一段历史。本来以为还能回家的,结果很多人到了那边发现他们其实再也回不了家了。他们中很多人都会失去对未来的一个想象,加上又没有安排到很好的工作,注定了有一种压抑在里面。

阿青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类人。我觉得是跟白先勇的经历有关,他对当年去到那边的生存状况以及他们的一些想法比较理解。小说里面,阿青的父亲性格非常暴力,而阿青的母亲比她父亲年纪小很多。

阿青的母亲在嫁给父亲之前,她的生活也是非常泛滥的,跟谁都有关系。阿青的父亲其实是很爱这个女人的,但是他也不信任她。只要他看到她跟别的男人有任何暧昧的动作,就会打她。最后阿青的母亲跟一个歌舞团的男人私奔了,父亲带着枪想要去杀了他们,但最后没有杀他们,回来的时候只是自己喝醉了。

阿青就是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长大的。阿青的父亲后来知道了儿子喜欢男人,就把他赶出了家门。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面,而且是没有任何的安全感和依靠的,他自己的父亲尚且没有安全感,尚且没有未来。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照理说他的人生遇到了一些困境的时候,他最终的退路理应是他自己的家,但他的家已经不接受他了,那他只能走上社会。可是他走上社会能干嘛呢?他也没有任何的能力,于是他只能什么都去接受。

在阿青的少年时期,他喜欢比自己年长的男人,喜欢跟他们在一起。但对于这些男人,喜欢到底怀的是哪一种感情呢,就很难说清了,很可能不单单是同性恋这么单纯了。

后来阿青离家出走了,加入了属于他的这个世界。在台北的一个公园里面,有一个属于他们这个人群的圈子。到了夜晚,这个世界里面的人才会出现,他们围绕公园的一个莲花池走动,相互寻觅着猎物。

在这个世界里面,有很多和阿青一样年纪差不多的男孩,有一个叫小玉的,叫老鼠的,还有一个叫吴敏的。这些男孩都有着相似的家庭经历,他们都是被抛弃的。

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在这个世界里面的大家长,小说里面叫他杨教头。你可以理解成是帮这些孩子物色对象的,当然了,从中应该也是要赚钱的。但同时更重要的是,他是在保护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

这是一个亦正亦邪的角色。他首先是接纳这些孩子的,帮助他们组建了这个秘密的世界。为了避免他们不被抓,他后来好像还投资开了一个“同志”酒吧,但最后那个酒吧还是被一些异性恋好奇地来这里看他们捣乱,最后那个酒吧还是散掉了。

杨教头就让这些孩子们在这里面上班,他在将这些边缘的人组织起来。杨教头并不是我们理解的那种皮条客。他不知道,他们所面临的这个情况是非常复杂的。

我以前在拍一个专题片的时候,接触了一群类似的流浪儿。在他们的世界里面,也有一套他们的灰色的秩序。你可能觉得他们所谓的大家长是非常冷漠的,甚至也是非常残暴的,但是这些孩子依然是认他的。

他们对我们这些人反而是警惕的。他们很清楚,我们这些人过来好像就是来走秀一样的,而他们自己的世界似乎永远都是在桥底下、在铁路上。他们觉得自己并不会改变这一切,甚至有一些政府机构想要收留这些孩子,接纳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大概在里面住一段时间了,就会溜走,逃走。

同样这个公园里面发生的一切都是灰色的,他们又散去了,又回到自己的世界里面了。我记得张园有一部电影叫《东宫西宫》,他讲的就是90年代北京的一个公园里面讨厌的这些被边缘化的人群,相互在这个公园里面寻找自己世界的人。

当然了,在20年前,大家对这个同性还是很排斥的,会当做一些违法的行为抓起来,以卫生的一些理由传播这些理由把他们抓起来。然后这些家庭这些人,其实他自己并不是害怕被抓起来,他们害怕的反而是什么?被自己的身份被单位的人知道,被家里的人知道。

这些人是不敢承认自己的取向的,或者一开始他们对自己的喜好也是模糊的,也会选择结婚生孩子。但随着时间和对自己的更深入的了解,逐渐开始会明确自己的取向。

我记得有一个非常有名的画家,不说名字了,就是他到晚年的时候,他的妻子去世了,他才敢正视自己的取向,才敢跟他的女儿公开自己的这个想法。当然了,很巧的是,他女儿本身也是高学历,在美国上学,对这些东西也有所接触,是比较理解的。

在社会没有正面看待这件事之前,这个群体就像是生活在地下一样。在这群男孩里面,他们的性格也都不一样。有个男孩叫吴敏的,他曾经就被一个有钱的詹先生看上了,住进了詹先生家里。

但是这个孩子,他用一种很卑微的姿态去服务于这个詹先生,帮他洗衣做饭,什么事都能干。他就是一个很卑贱性的那种感觉,但越是这样,詹先生反而也越不喜欢他,最后还是把他抛弃了。

吴敏最后感觉人生很失望,还好在阿青和其他的几个孩子把他救了回来。吴敏这个孩子从小缺失父爱,他父亲是因为赌博被抓到监狱里面,出来之后就带着吴敏到处东躲西藏,没有一个固定的家。

在这样的一种氛围下面,这也导致吴敏对有一个固定的家、有一个温暖的家,有着非常强烈的愿望。于是他宁可把自己放到一个非常低的位置上,都愿意找到一个这样的有感觉的家。很多时候他像是在求别人施舍他一点爱。

而另外一个男孩,小说里面说他长得非常好看,应该是很美的那样的一个男孩,可能就像那个秦钟一样。他叫小玉,属于另一种感觉。这个男孩更加叛逆,简单来说,他看上去好像更加混的那一类。

也有很多人喜欢他,为他买衣服买手表,喜欢他搬过去一起住。但是小玉捞到好处了,就会把他甩掉。他更加叛逆,也更加坏一点。他不像吴敏那么懦弱。

小玉一心想要有一天去日本找到自己的亲生父亲,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自己的爸爸。生下来之后,他爸爸就抛弃了他妈妈去了日本。小玉的妈妈是很爱他的,但是他的继父是容不下小玉。

小玉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带一个男人回家,在厨房里面被他的继父抓住了。他继父就开始打他,后来小玉想要毒死他的继父没有成功,然后他就溜走了,再也不敢回家了。

他要回家的话,几乎很可能会被打死。小玉就这样加入了这个小公园。小玉在之后,他一心想要去日本找他的父亲,他一直在找一个能带他去日本的男人。

另外一个小男孩叫老鼠,他就是在悲剧里面始终抬不起头的那一类。他没有太多的想法,也没有太多的思考,人生感觉就是过一天算一天。他算是那种比较悲剧的沉闷的那一类。

他住在妓院里面,哥哥经常虐待他,往死里打他。老鼠就像他的名字一样,每天活得小心翼翼的,然后他喜欢偷客人的东西,虽然都不是一些很值钱的东西,他把这些偷来的东西当做宝贝放到一个箱子里面,收藏起来。

里面有钢笔,有手表,其中也有一只别人送给他的钢笔,他非常珍惜。在他的世界里面,有人能够给他一点点关爱,对他都是一种莫大的恩赐。

最终当这个小公园彻底解散之后,其他人逐渐走上了正轨,只有老鼠依然没有找到他的正确的路。在一次偷东西的时候被抓住了,后来关进了监狱里面。

白先勇用这样的一个题材,用《孽子》的人生来讲述这些年轻孩子成长环境的恶劣。他们首先不被家庭接受,缺少爱;其次也不被社会接受,他们不是正常的关系。

在小公园里,这些男孩他们不是单纯的皮肉生意,他们会从那些年龄很大的男人那里得到一些钱,得到一些礼物,但他们也在找能够给自己安全感的人,给自己希望的人。

那些年龄大的男人,同样的,他们对这些孩子也不是简单的交易关系。他们中大多数也是非常好的一些人,但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这件事本身就是畸形的。

对他们来说,这一切注定跟爱情无关。更多的你会发现他们在相互找一种依靠,他们都是缺爱的,无论爱或者被爱,他们都缺,除了同性的关系之外,还有少年跟成年人的这种位置关系。

这倒不算是顽童。我们知道柏拉图的精神爱、精神恋爱,但其实柏拉图式的爱情原本指的就是同性之间的爱情,甚至具体来说就是少年跟成年男人之间的。因为古希腊雅认为同性之间的爱情才是纯粹的,才是没有被污染的,而异性的爱情是为了婚姻,婚姻又是为了更有序的稳定社会的结构,是被允许的。

反而同龄人之间的这种同性关系,可能并不会那么被得到尊重。听上去这个事好像很毁三观,那些B站的清秀少年,可能你正在贵族的酒会上,但古希腊的这些少年,他们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同性恋。我觉得这只是一个社会现象,社会的一个风气,甚至也不能算是问题。

同性从来都不算弊病,我们要知道。但后来古希腊他们也发现这些男孩长期以往,逐渐会失去那种男人的阳刚之气,于是这种柏拉图式的恋情后来也逐渐被大家禁止了。

同样在中国,这个现象也很常见。有记载说传统始于桓帝,这个记载也别太当真,现在有段子手瞎写,古代也会有马字的估计也爱瞎编。我们常常从一些记载里面咬文嚼字,很可能都是被忽悠了。

但是我记得《红楼梦》里面,贾蓉说过叫脏唐臭汉。所谓张唐,就是唐朝的男女关系都比较沦丧,儿子会娶父亲的女人,父亲会抢儿子的女人,这个非常常见。李隆基就抢了儿子的女人杨玉环。

所谓臭汉,这个可信度也是挺高的,就有了这个优良的传统。当然这个时候我觉得是有很多谣言,但这些我觉得也都属于过度分析了。

证据比较扎实的是有一个成语叫断袖之癖,讲的是汉帝和他的男宠董贤的爱情故事。汉帝常常跟董贤同榻而眠,有一次睡觉,董贤压住了汉帝的衣袖,汉帝想起床总结没有发觉,汉帝又不想吵醒他,于是用剑砍断了袖子,就叫断袖之癖。

听上去好像还挺感人的,比大多数直男做的都要更好。当然这个故事我觉得杜撰的嫌疑也很大,民间喜欢传播这些谣言以此发泄个人的情绪。我相信有男宠是真的,但不至于断袖。

万一拿起刀的时候,董贤突然醒了,岂不是要误会,还以为要杀他,解释都解释不清楚。而且宫里的事也不至于这样子传出去,都是瞎编的,我是不太信的,除非这件事只有一个服侍他们的太监说出来了,没有视频都是假的。

后来汉帝去世之后,我想起来以前好像在哪一篇文章里面看过,有人用断袖之癖这个成语来形容友情。这个就是相用成语,大家在写作的时候不要乱用成语形容你跟你同桌友谊深厚,用到了断袖之癖,语文老师就会非常的疑惑。

但是通过这些事情,我们会很容易看出,有时候环境会改变人。你比如魏晋的时候,为什么隐士那么多,是因为当时的政局非常混乱,文人以求自保或者各种不满,就喜欢躲到山林里面,苦中作乐。

而家庭氛围往往又是社会环境的一个最直接的反应。白先勇一方面在谈论这个边缘群体遭遇的家庭、社会的困扰,同时也在为他们发声。从爱情本身来说,无论是哪一种爱情,我们照理说应该都要接受它,因为这是从时代发展中我们强调人性的自由的角度出发的。

我不敢说这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一部分,但最起码我们需要知道这种情感,它也是真实的,不该被边缘化甚至妖魔化。而且我们也很清晰,同性的爱情一定不会成为主流的,毕竟从动物的本能来说,它是错位的。

我们作为动物,可以一辈子只是活着,但最起码你还有一个人类的伟大的使命需要你完成。你可以一辈子碌碌无为,一辈子也没创造任何的价值,你只是活着。

但是作为一个人的动物性的话,你依然能够繁衍后代,这就是为整个人类做了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贡献。当然了,只是现在这个担子倒也不是非得压在你一个人身上,除非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三个人活着了,两男一女,而你在这个人类存亡的关头,还是选择了跟另外一个男人在一起,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我是觉得这个东西,我们既可以去理解它,也不要把它变得妖魔化。但同时,我也不倾向于。我记得之前我看一些纪录片里面,有很多在欧洲国家或者在美国倡导这个东西,我觉得当然了,如果是普遍的人们来歧视这件事情,我觉得是可以的。

但是他也没必要说好像在宣扬一样。而关于《孽子》这部小说本身,客观来说就是从它的整个写法,它并不会惊艳到我。这本小说还是属于话题强于内容的小说,像这样的小说有很多。

我了解白先勇,是从他的《青春版牡丹亭》开始的,因为我对戏曲本身是没有任何的兴趣的,但那个我非常喜欢。

而且他把我们的昆曲推广到了国外,我也很喜欢白先勇这个人。他说话那种感觉,慢慢的有一种儒雅在里面。这一期的《孽子》就写到这里,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