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机漫步的傻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天我为你推荐的书籍,是由纳西姆·塔勒布撰写的通俗金融读物《随机漫步的傻瓜》。

读完这本书,相信你最大的感悟便是我们常年积累起来的经验在随机性面前是多么不可靠,我们又是多么容易被随机性愚弄。如果你在考虑投资,无论是自己挑选股票,还是选择基金经理,本书都会帮你避免犯下一些严重的错误。

不仅如此,如果你能够充分理解书中提到的现象,你会发现其实我们一直都在因为被随机性误导而庸人自扰,很多困扰都可以迎刃而解。举个简单的例子,你是否觉得小时候的自己更优秀,而现在的自己正在变得越来越平庸?你也许只是被随机性欺骗了。

想一想吧,每一次升学和就业,你身边的人都换了一茬。如果你曾经是某一个团体里的佼佼者,那么你就会跟其他群体里的佼佼者被分到一块儿。在新的团体里,大家都同样优秀,你也就更容易显得普通。但这不过是假象罢了。只需要看一看顶级名校学生的自我评价,你就会发现人类是多么容易被随机性蒙蔽双眼。

这些经过激烈竞争而突围的年轻人,竟然经常觉得自己智力欠缺。他们要做的只不过是多接触其他学校的人。上面这种随机性误导称作幸存者偏差。

不用担心,这个词汇听上去晦涩难懂,本书的亮点就在于通过朴实生动的语言为你介绍一些深奥的概率知识,例如黑天鹅事件、幸存者偏差、偏度与不对称,还有路径依赖等等。不夸张地说,书中提到的随机现象是当代投资者的必修课。即使你不打算与金融市场打交道,理解随机现象也会帮助你成为一个更有智慧的人。

下次你的朋友再因为某个新闻标题而惊叹不已的时候,你可以告诉他“打字机前的猴子打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的故事”。在本书中,作者将内容分为了三部分:第一部分的主题是黑天鹅事件;第二部分介绍的是随机性造成的偏差是如何愚弄我们的;第三部分的主题是人类无法从随机性中抽身,也必将常常被随机性愚弄。

下面,我就来为你讲解这本书的内容。首先是第一部分,即黑天鹅事件。黑天鹅事件是用来指代那些很少发生却又有重大影响的事件,并且通常用来形容负面的意外。黑天鹅一词的起源来自哲学家休谟的人性论。作为著名的怀疑论者,休谟写道:“我们看到的白天鹅数目再怎么多,也没办法据此推论所有的天鹅都是白的;只要看到一只黑天鹅,就足以推翻这个结论。”

这里的重点是稀有事件和它的颠覆性,两者缺一不可。一个没有颠覆性的稀有事件,例如几十年一遇的哈雷彗星造访地球,并不算黑天鹅事件。同样的,一个并不稀有的颠覆性事件,例如每一年的高考,也不能算作黑天鹅事件。正是因为黑天鹅事件既稀有又具有颠覆性,所以我们不仅无法对它做出预判,也会受到它带来的意外冲击。

金融市场总与黑天鹅事件相关联,每一次金融危机似乎都可以被一次黑天鹅事件所解释。而不管每次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如何的不可预测,事后我们似乎总能为它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人类的叙事能力是如此高超,能合理化任何已经发生的事情。

以最近的次贷危机为例,事后不少人都找到了所谓危机发生的征兆,例如巨量的居民购房贷款和银行系统里夸张的杠杆率。这种事后合理化倾向,也是黑天鹅事件的一个特点。在黑天鹅事件之前,我们没有办法想象它,但事后我们能够理解它。这就好像一个从未见过红色的人没法想象红色是什么样子,但一旦他见过红色,红色就变得合理了。

黑天鹅事件最难以应付的地方在于它可能完全不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例如,一个从小生活在黑白世界中的人,他的世界观里根本就不存在其他颜色。其他颜色这个概念很难出现在他的意识中。人类的生活在大部分时候都是波澜不惊的。我们习惯了周围的世界,就以为世界只能是这个样子。那些只见过白天鹅的人,当被问到这是否代表着不可能会存在黑天鹅时,候只要他们足够理性,都会意识到这种粗糙的归纳法是错误的。

但如果在他们持有的经验里,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他们从未想过去思考天鹅和颜色,这个问题就更难以想象黑天鹅的出现带来的颠覆性效果。有的交易员看似很成功,但他只不过一直在赌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在黑天鹅出现之前,他们会赚得盆满钵满。他的交易记录似乎证明了他是一个天才,但只要黑天鹅出现,他之前所有的交易都被证明是错误的。更可惜的是,他之前一连串的成功,很有可能使得他在这一错误的信念上不断加大仓位。

所以黑天鹅的出现会直接带走他之前所积累的所有利润。另一方面,一些交易员更理性,他们知道不管见到多少白天鹅,也不能否定黑天鹅的存在。因此,他们的交易也显得更加保守。在短期内,这些更理性的交易员因为保守的交易风格,很难赚取高额的利润,这使得他们看上去似乎是失败者。但由于他们对黑天鹅的出现早有准备,所以他们能在市场中长期生存下来。而那些一直坚信所有天鹅都是白色的交易员才是真正的傻瓜。

可惜的是我们的媒体并不尊重复杂的现实世界。媒体需要靠投和大众的普遍认知为生,那些保守交易员的故事太过单调,反倒是那些傻瓜交易员的经历更值得大写特写。这些傻瓜交易员靠着承担无法挽回的风险而一路凯歌,短时间内就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读者显然对这样的故事更感兴趣。

究其原因在于大众把财富看作一个人能力的象征,与其说大众是因为认识到一个人的能力卓群而赚到钱,不如说大众是先注意到一个人的财富之后,再找个合理的故事来解释财富的来源。因此,那些短期内财富爆发增长的人更容易出现在新闻中。即使他们之后搞砸了,大众需要的只不过是下一个一夜暴富的人作为话题。

理解了这一点,你就知道为什么天才交易员或者天才基金经理每年都有,但像巴菲特那样能够长期稳定盈利的投资者却凤毛麟角。单看任何一年的表现,巴菲特的表现与那些天才交易员相比都乏善可陈。可是多年过后,一个又一个的天才交易员销声匿迹,唯有巴菲特屹立不倒。

卓群的智力也不能扭转乾坤。由两位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和一批天才创立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由于在投资中完全没有对俄罗斯国债违约这样的黑天鹅事件准备应对措施而濒临倒闭,并且险些引发了一场金融危机。在此之前,这家对冲基金的年化收益率高达每年40%。

黑天鹅事件的存在意味着我们必须充分考虑世界的随机性,并对稀有事件有所准备。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而应该考虑如果历史以不同的路径发展,我们到目前的决策是否合理。唯有考虑另类的历史,我们才能对我们的决策成本有充分的认识。

2008年次贷危机之前,大量的资金涌入与美国房地产市场相关的金融市场中。回顾历史,我们知道很多人完全忽略了美国住房贷款大面积违约的影响,因为这件事情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当时的投资者完全没有考虑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那时的成功是否只是因为运气好而已。一旦运气变差,正如08年那样,他们就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并且他们的错误决策还影响到了国际经济体里的很多人。

在金融市场中,长期生存的人都见识过那些运气超凡的傻瓜交易员是怎么样一个个收拾包裹走人的。因此,正如作者塔勒布所说,他所认识的那些存活下来的交易员,都对黑天鹅事件谨小慎微。不管如何操作,他们一定要确定犯错的成本是十分有限的,并且他们不会依靠过去的经验去推断犯错的概率大小。

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黑天鹅事件是指那些很少发生却有颠覆性影响的事件。缺乏对黑天鹅事件的充分认识将会招致巨额亏损,甚至破产。即使是资质卓越的天才,也承受不了忽视黑天鹅事件带来的沉痛代价。短期之内,我们容易被随机性误导而常常做出错误的判断,唯有充分尊重世界的多样性,并对黑天鹅事件有所准备的人,才能在市场中长期生存下来。

小心驶得万年船。作者虽然一直在探讨金融市场中的例子,但不难想象黑天鹅理论对于生活中的其他方面也有指导意义。接下来,我们探讨本书的第二部分。这一部分通过一个个例子展现了我们是如何被随机性愚弄的。

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打字机前的猴子的故事,一只猴子能够打出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吗?这听上去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是如果我们有很多只猴子,情况就不一样了。为了方便讨论,不妨先考虑一群猴子有没有可能打出“哈姆雷特”这四个字。这听上去简单多了。虽然每只猴子都只坐在打字机前乱敲,但是只要猴子的数量足够多,总有一只能够完好无损地敲出“哈姆雷特”这四个字。

如果你认同这个逻辑,那么只要有更多的猴子坐在打字机前,面就算纯靠运气,也会有一只猴子能够完整地打出“哈姆雷特”一字不差。我们甚至可以从数学上证明这一结果。这里的诡计是什么呢?要完成这一空前绝后的创举,需要的不是提高猴子的智力,而是拥有足够多的猴子独立地做同一件事情。换言之,只要样本足够大,什么样奇奇怪怪的事情都是可能的。

我们为新闻标题感到惊讶的同时,常常忽略了样本大小的影响。如果说一堆猴子能够打出莎士比亚的戏剧,那么一堆基金经理当中有一人一直赚钱,会显得不可思议吗?肯定不会。可是当大众面对一个连续几年都赚钱的基金经理的时候,他们就自然地认为这是因为这位经理拥有高超的投资技巧,殊不知只要猴子的数量足够多,其中一只靠运气选股也能获得惊人的表现。

类似的,我们来考虑这样一个经典的骗局:周末了,你坐在家中,收到一封陌生人寄给你的信。信上说,他拥有这个世界上最高超的投资技巧。为了取得你的信任,写信的人决定免费为你预测一只股票下周的涨跌。你笑了笑,把信放到一边。到了下一周,你发现这个人的预测是正确的。这时你觉得这只不过是靠运气罢了。

又到了一个周末,你收到了同样的信,里面又对一只股票下周的涨跌做出了预测。再下一周,你发现这个预测又是正确的。于是你开始心动了。这样神奇的事情接连发生了好几次,你再也坐不住了,决定把辛辛苦攒下的积蓄投给这位天才。如果他能够连续好几周对股票的涨跌做出准确的判断,那么他有什么理由赚不到钱呢?

但你完全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同样的信,每周都被寄给成千上万的人。写信的人每周只需要随意挑选一只股票,然后再寄出去的信中的一半里预测股票下跌,再在另一半信里预测股票上涨。那么下周就会有一半的人收到的预测是正确的。周而复始,几周后,总会有那么一些人收到了一连串正确的预测,但这跟实际的预测能力一点边都沾不上。

问题是对于随机性的不了解导致了我们无法理解这一简单的轨迹。像我之前说的,人们倾向于为发生的事情找理由。当大众看到一个人成功的投资记录的时候,他们就开始为解释这一现象而努力。媒体率先发表意见,他们认为唯有天才能做到这一点。他们又继续挖掘故事背后的信息。他们发现这个人是哈佛毕业的,那他一定智力超群。他们又发现这个人五岁的时候就对金融市场有与生俱来的直观感受。

他们还从知情人那里听说已故的某个著名教授曾经对这个人赞赏有加,且当众说觉得这个人未来一定会在金融市场叱诧风云。你看,后面这两件事情都无法证实,也跟这个人实际的投资能力没什么关系,但他们恰好是大众最喜欢的那类故事。

现在你意识到一件事情:是否会发生跟样本大小有关系了。那么我们再讲一个类似的问题,幸存者偏差。幸存者偏差是指人倾向于关注眼前的人或物,并据此进行分析,而忽略了眼前的人或物并不是随机出现的影响,所以得到了错误的结论。如果你没有理解,也没关系,我举几个例子,你就懂了。

比如说,每次我向别人介绍我来自云南时,紧接着就会有人好奇问我是不是少数民族。事实上,云南绝大部分人还是汉族。大家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偏差,是因为云南地处边疆,祖国大部分地方的人都不认识几个云南人。大家对云南的印象局限于媒体或是艺术作品中的那些身着少数民族服装的人,这些人构成了大家对云南有限的印象。通过寻找这些人的共同点,大家很容易形成大部分云南人都是少数民族的错觉,但你要知道,这些人的穿着是为了凸显云南特色而专门选好的。换言之,这些幸存者并不是随机出现的。我们这些剩下的云南人虽然数量众多,但看上去没什么特色,于是成了大家视线外的人,没有被考虑进去。

更有趣的是,还有人好奇我是不是骑大象上学的,我都会告诉他们大象只有有钱人才能骑,像我这样的只能骑孔雀上去。其他一些生活中的幸存者偏差的例子包括一个山东大汉通过观察同班同学,进而判定自己个子太矮,直到他到外地求学,成为了运动会方阵中的棋手;清华尖子生考试垫底,因而觉得自己智力有限,毕业入职智商测验却考了最高分等等。类似的事情在金融市场屡见不鲜。

比如说曾有人研究有破产经历的公司,并发现这些公司的股票收益率高于市场的平均回报,进而建议投资者投资那些濒临破产的公司。研究者没有意识到的是,他的样本中的公司都是那些曾经破产,但接下来又走出经营困境的公司。只要他在样本中加上那些因为破产而倒闭的公司,就会发现投资濒临破产的公司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情。

又有研究者发现某年表现最差的那批基金经理,接下来几年的表现将大大提高,于是研究者建议投资者应该把钱投给当年表现最差的那批经理,并解释说这些人只不过是当年运气不好。事实上,不少基金因为表现极差而倒闭了,只要把这些基金再放回样本里,就会发现表现最差的那批基金经理整体上会接着表现得更差,所以绝不是好的投资对象。

说完了幸存者偏差,我还要提另一个偏差:非线性。简单说,人们通过对已有的情况分析而产生对未来线性的预测,殊不知在我们未接触的环境里,我们已有的经验并不完全适用。我知道,你又该抱怨我说的话深奥难懂了,让我们再通过简单的例子来解释非线性的概念。

比如说你去商店买可乐,一瓶五元,两瓶十元,以此类推,你对可乐的价格与数量的关系产生了一个线性的推测:一堆可乐的价格就是数量乘以单价五元。但是你忽略了打折的可能性。假如你要买一箱可乐或者十箱可乐,你就可以跟老板讲价。最后你为每瓶可乐付出的单价就会低于五元。这里可乐的单价在购买数量超过一边界之后开始下降的趋势,就是我提到的非线性。

再举一个例子。你是否发现早上上班,晚出门十分钟却要比平常晚到办公室二十分钟?这也许是因为你晚出门十分钟就会赶不上地铁,或者会因为早高峰而挤不上地铁。另一个极端的例子是,如果你提前一个小时出门,也许你还是会在同样的时间到达办公室,可能是因为你出门太早了,地铁还没开始运行。这些都是我们生活中遇到的非线性。

我们在互联网时代熟悉的赢家通吃现象也是非线性的体现。在过去的体系里,第二只不过会比第一少赚些钱罢了,而在互联网时代,也许只有第一才能生存。在金融市场里,投资者会把钱投给少数的几个最受欢迎的公司。这些公司的市值变得越来越大,而那些稍差的公司的估值却要低得多。这是非线性。比如有的金融工具期权,在某个价格范围内不给投资者任何回报,在另外的价格范围内却能提供高额的回报,这也是非线性。

说到这里,你可能想说我们为什么会这么容易就被随机性愚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类直到最近才需要成天跟随机性打交道,而我们的基因与几千年前的祖先并没有太大区别。我们的祖先不需要处理随机性事件,也就没有发展出相应的基因,我们同样欠缺应对随机性偏差的能力。

作为总结,这一部分里,我们通过生活中和金融市场中的例子介绍了常见的几个概率偏差,包括打字机前的猴子、幸存者偏差,还有非线性。现在我们进入本书的第三部分,也是本书的最后一部分。作者进一步向我们展示了我们是多么容易被随机性愚弄。针对这一本性,作者给了我们一些建议。

最后一部分很短,可以说是上一部分的延续,探讨了人性的两个问题:误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以及路径依赖。还是让我们通过故事来阐述吧。教育对于提高一个人的工资是否有价值?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难以回答的问题,以至于经济学家仍然在不停地发展新的工具来回答这个问题。对于不常与经济数据打交道的人来说,这个问题似乎很好回答,只要收集一群人的受教育时间与他们的工资,并进行比较,就会发现那些受教育时间更长的人的平均工资更高,这难道还不能证明教育对人们收入的价值吗?

确实不行。那些受教育时间更长的人,很有可能来自于更富有的家庭,拥有更广泛的社会资源,也拥有更高的智力。这些因素都会使得一个人更有可能接受更长时间的教育。比如一个家庭优渥、品学兼优的学生就更可能考虑读博士,也更有机会读博士。就算不读博士,他也很可能因为其他条件获得更高的工资。

另一个极端例子是身处大山中的孩子,也许必须迫于生计而不得不辍学打工,他的收入更低,但这主要是他出生环境的影响。换句话说,受过更多教育的人工资更高,只不过说明两者的相关程度更高,并不能说明是因为更多的教育造就了一个人更高的工资。这是典型的把相关性当做因果性的问题。

我们在生活中的一些迷信也与此相关,很多人都有一些小仪式或者小禁忌,比如很多运动员在比赛前一定要吃某种特定的食物,一定要做某种祈祷等等。这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在职业生涯中的某些关键比赛中获得了胜利,然后回想起自己当天做了某件不一样的事,因而在两者之间建立了联系,从此便把它转换成自己的一种仪式。反过来,很多人都有自己霉运的诅咒,比如盘子碎了,比如出门头顶飞过乌鸦等等。这些可能与他们当天的倒霉事毫无联系,但因为发生在当天而从此被当作禁忌。

在金融行业,这样的事情也屡见不鲜。有的交易员特别强调开盘前几个小时需要做的事情,焚香、沐浴、冥想、健身,林林总总。他们的崇拜者也可能为了达到同样的成功而模仿他们的模式,并积极传播类似的。当大众试图解释某个人为什么成功时,常常深入挖掘他的成长经历,然后总结出一系列的理论,甚至互相攻防。而这些理论的受众可能据此开始模仿成功人士的一些怪异的行为。

这些都是错误的。把相关性转变为因果性是典型的认识错误。说到底还是因为我们都太喜欢叙事了,我们的大脑喜欢逻辑而不善于接受随机性。所以当两件事情仅仅是同时发生而并没有因果关系时,我们常常通过故事来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让事情听上去更合理,也更易于传播。这种讲究叙事性的倾向,也会导致我们的行为具有路径依赖的特性。也就是说,即使在我们的经历已经不再相关的情况下,我们过去的经历还是会影响我们当下的决断。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希望我们现在的行为与过去的行为具有一定的连贯性,否则我们会觉得别扭。所以一个人即使承认自己从前的世界观错误,但为了让自己目前的行为不与过去的行为有很大不同,他可能仍然会根据过去的世界观生活。一个曾经富有的人,即使他现在手头拮据,可能仍然大手大脚地花钱;一个在学校中表现突出的人,参加20年后的同学聚会,可能会无法接受曾经成绩不好的同学现在社会地位比自己高的情况,即使20年已经足够让任何人的生活发生巨大的转变。

在金融领域里,常常可以看到投资者不愿意抛出经营状况已经恶化的公司的股票,他们没有办法抛弃从前的信念。既然我们这么容易被随机性愚弄,那么我们如何应对呢?事实是,作者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办法,但他给出了几条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要接受事实,就算是最聪明的人也同样容易被随机性愚弄。从心理上接受这一事实可以让我们更小心,也更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第二,减少自己对媒体信息的接收。媒体人接受的训练是表达观点,而不是深入探讨事件。他们常常为了让故事听上去更有吸引力而忽略背后的复杂逻辑,并且常常小题大做,把相关性与因果性混淆。

第三,承认这个世界的随机性。有的人可能一直做错事,但最终成为富翁;有的人可能一直很努力,但平淡地走过一生。下次再为命运的不公感到不满时,记得我们没有办法左右随机事件的发生,所以不妨欣然接受命运的分配。

到这里,《随机漫步的傻瓜》这本书就讲的差不多了。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书的内容。本书的主题是展示我们如何与随机性打交道。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为我们介绍了具有颠覆性的稀有事件,也就是黑天鹅事件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冲动激进的交易员如何因为忽略黑天鹅事件而转眼失去多年积累的名声与财富,我们也看到了大众因为对黑天鹅事件的无知而轻易把那些仅靠运气发财的傻瓜误认为是天才。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又向我们展示了两个随机性现象:打字机前的猴子与幸存者偏差。只要猴子的数量足够多,纯靠运气,也有猴子能够打出世界名著。如果过于专注眼前的人或事,就很可能做出错误的推断。世界名校的学生可能通过与周围人比较而看低自己,却忘了能够进入名校的人本身已经非常优秀。在这一部分中,我们看到了仅仅通过改变样本的大小就可以达成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类似的,如果样本中只包含了幸存者,我们很容易据此得到错误的推断。

在第三部分里,作者又继续介绍了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犯的错误,一个是把相关性误认为因果性,另一个是忽略了事物之间关系的非线性。我们的大脑喜欢有逻辑的故事,所以也喜欢建立不同事物之间的联系。我们的大脑也喜欢稳定的关系,所以认为眼前能够发现的现象在看不到的地方也适用,因而常常忽略了事物关系的多变性。

本书也有一些局限性。首先,这是作者出版生涯中最早的书籍,书的逻辑架构并没有仔细推敲,与其说是讲述了一个完整的主题,不如说是汇集了作者长时间的一些零碎的思考。作者的第二本书籍《黑天鹅》是以本书的第一部分为基础展开撰写的,内容更加详实成体系。对本书内容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阅读第二本书。

作者在书中也犯了以点带面的错误,比如说仅仅依靠几件事情就对一些人物做出脸谱化的评判,而闭口不提这些人在其他领域取得的成就。作者对传统经济学的批判是建立在一些精心挑选的例子的基础之上的,读者在阅读的时候应该避免陷入另一个极端,而全盘否定其他学说的价值。

针对长期资本管理公司的倒闭,黑天鹅事件的发生仅仅是其中一个侧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阅读《拯救华尔街》,这本书以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2012年七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随机漫步的傻瓜》。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愿好书陪伴你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