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帝国的财政密码》皇帝也会缺钱吗?没钱了要怎么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看电视剧里面,经常会有一个词叫做国库空虚。以前一直觉得,皇帝不是老大吗?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吗?他怎么还会缺钱呢?其实历朝历代皇帝最头疼的问题,和咱老百姓一样,也是一个字:穷。

那我们老百姓养活自己就行,但是皇帝他得养活整个官僚体系。这些官员本质上是不干活的,都得靠皇帝来养。每年养官的俸禄,都得花掉很大一部分的财政收入。而且这还只是和平年代,万一便利商人给你捣乱,你还得花钱养兵。这个养兵可是比养官还要贵的,因为你不仅要付工资,还得管吃管住,这个冰凉的消耗又是一个大难题。

我们老以为一个王朝的覆灭就是因为外敌入侵,或者是内部造反,来将帅无能打不过别人。其实军事上的问题只是一个结果,归根到底就是朝廷没钱去养兵。你没钱去支持大规模的装备和粮饷消耗,士兵发不出工资,粮草补给跟不上,再厉害的将领也没辙。所以怎么高效地捞钱,是每一代皇帝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推荐一本书,这本书主要是从经济的角度看历史。一般小说电视剧都喜欢描写王侯将相是怎么争权的,怎么打仗的,但很少有说他们是怎么搞钱的。好像干什么都是免费的。牛哥,咱们看那个电视剧里面的大侠,整天就是大吃大喝,到处泡妞,但是他用来吃喝嫖赌的钱到底是哪来的?这本书就是告诉你,历史上这些王侯将相是怎么通过各种坑蒙拐骗的手段来解决钱的问题。

我们首先从汉朝说起。这个汉朝虽然也是大一统了,但并没有像秦朝那样集权,各个诸侯跟皇帝是平起平坐的,就跟美国刚建国的时候一样,特别散。所以中央根本收不上多少税,那怎么办呢?来利用有钱人这种喜欢装逼的心理,让他们氪金。

当时就形成了一个特别奇葩的情况,政府对平民玩家挣钱没什么兴趣,来维持日常的开支。因为当时正好改成和平年代了,所以这种不靠谱的方法反而促进了民间经济的发展。咱们中国人说这是道家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其实这就是后来亚当·斯密的经济自由主义。

不过,这种藏富于民的制度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隐患,就是没有弹性。这就像你平时拿个三五千工资的,混日子没什么问题,但遇上结婚、买房子、生大病,这些急需用钱的事情,你短时间内是拿不出这么多钱。而对于国家来说,最大的意外开支就是战争。

我们看这个陈宝国演的汉武大帝特别霸气,其实历史上的汉武帝就是一个特别好装逼的富二代。不仅铺张浪费,扩建后宫,而且还特别好打仗。他当时正好赶上匈奴一天到晚来找茬,所以他总想找个机会去收拾他们。

这时候,群臣发现这个领导好像挺喜欢打仗的,于是就开始大肆鼓吹,匈奴太瞧不起咱了,太不把咱当回事了,是不是该出口恶气了,展现男人的雄风了。汉武帝本来脾气就大,听了这帮人一顿逼逼后,脑子一热,竟然就决定要跟匈奴死磕到底了。

他们会找准皇帝的想法,不断去鼓动,最后就导致皇帝的小倾向演变成一场大灾难。当时有两位名将,一个叫卫青,一个叫霍去病。这两个人的成就在整个中国战争史上都是大牛逼。然而就在汉军屡屡获胜的时候,真正的毛病出现了。

书里面用了一句话叫做名将之福,财政之灾。当时除了各种战略物资和粮食的巨额开支之外,你还得给那些出生入死、打了胜仗的士兵们奖金。单单给将士们的赏钱就已经高达20亿千,而之前每年用来养官的才不过3000块钱。打一次仗的赏赐,就是中央管理年俸禄的几十倍。

除此以外,物资的运输也是个大难题。你要把粮食送到前线,必须兴修水利,开凿运河。这些工程的开支又是雪上加霜。同时,前线的马匹又是消耗得特别快,政府专门雇了十几万人去养马,这些工人的吃喝都得政府来解决。

就在朝廷为了这些巨额开支而焦头烂额的时候,漠北前线又传来了大捷,说卫青、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辛弃疾的部里有句话说,是冤家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个封狼居胥说的就是这个事。看着挺牛逼,但背后的财政却是另外一副景象。

这一次光用来抚慰士兵的赏钱,就已经花了足足有50多亿钱,几乎已经把国库给掏空了。就这么几次仗打下来,整个汉王朝的经济状况已经严重拖垮。而且最后大家还发现,除了把一些闹事的小流氓赶跑了,没得到什么实际的好处,既弄不到石油,又抢不到血。

所以后来就有人总结说,我们为了打倒一个捣乱我们生意的小流氓,不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最后小流氓被打趴下了,自己的生意也是凉了。再看看历朝历代遇到毛病的时候,因为这玩意没什么成本,而且有钱人也好这一口,所以卖瓜的收入是非常可观的。

这其实就是收税了。收的税并不是农业税,因为打仗本来就是要吃粮草的。你现在把税率提高了,农业税有时候不升反降,但这并不意味着老百姓的日子就好过了。农业税收不上来,朝廷就开始打工商业的主意了。当时最挣钱的就是盐和铁了,这些都是生活的必需品,你再怎么涨价,老百姓都得买。

就比如现在把你的水电费翻一翻,那你不也得用吗?别说翻一倍了,翻十倍也得用。所以朝廷马上就把这些盐田企业收为国有,并且大规模涨价。除此以外,还有一招更狠的,直接在货币上动手脚。

首先是发明了一种疲惫,那为什么叫这名呢?因为这B还不是金属,而是一块白鹿皮。这种鹿只有黄色才有,外面是搞不着的。皇帝就规律这块皮值40万钱,基本上是明强了。但是老百姓也不傻,他根本就不认。

那咋办呢?政府就只能用强制性的手段了,诸侯在朝贡和祭祀的时候,必须用皮币作为垫子,称在这个上贡的玉璧下面,要不然你就别来了。诸侯也没办法,为了讨好朝廷,只能乖乖地掏钱买。

不过这赚的钱还只是贵族的钱。想要从老百姓兜里掏钱,还得从民间流通的货币下手。之前市面上用的币那都是文帝时期的四铢钱,这个钱跟咱们现在的硬币不一样,它的面值和造这个钱用的铜的价值差不多。所以当时是允许民间铸造的,因为你要造这个钱必须花掉同等价值的铜,所以是不影响市场。

不过这只是理想情况,那些不法分子可没那么老实。他们往往会往里面掺一些其他的廉价金属,这样一来这个钱的实际价值就少了,但面值没变,五块钱还是当五块钱花。而且当时还流行一种剪边钱,什么意思呢?就是有些人会把钱在边上剪一圈,剪完后的这个钱虽然变小了,但一般人看不出来,照样可以拿出去忽悠人的。

而那些剪下来的原材料,你就可以把它们融化掉,再铸成新的钱。一般是减掉7~8枚铜钱的边,就能重新再造出一枚来。所以不得不佩服咱劳动人民的智慧。后来政府发现问题了,于是就只能把造币权收回中央。

但是收回之后,皇帝好像也发现了这个bug。之前国家财政出现问题的时候,都得想尽办法去搞钱,宁王一把人逼得造反了,那还得不偿失。但现在咱们垄断了国家金融,钱不够花了,只需要在铸造货币的时候偷偷往里面掺一点假,这些不阻止的货币,就能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老百姓的财产抽走。

我们现在知道这个叫通货膨胀。基本上遇到什么经济问题,政府就开始大把大把地印钞票,然后老板的存款被稀释得一文不值。不过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世纪大发现,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原来利用金融手段圈钱是这么容易,既方便又不得罪人。

所以就出现了一种特别奇怪的现象,每一个朝代越到末期,法定货币掺的假就越多。特别是在王朝快要崩溃的时候,那时候你指望收税是不可能的,只要让货币疯狂贬值,用这种扰乱市场的方式,才能捞到那么一点钱。不过货币的穿假毕竟还得去拆,造出来的钱币多多少少还是值点钱的。

但是到了宋朝,在民间出现了一种更加扰乱市场的圈钱方式,这就是纸币的发明。中间插一个广告,除了每周的视频之外,我还会在微信公众号上更新一些内容,可能是对每期视频的一个补充,或者是分享一些比较新奇的观点,欢迎各位及时关注。你可以扫一下屏幕上的二维码,或者在微信中搜索键客行,就可以找到了。

说到宋朝,人们的印象就是弱。其实这只是军事层面上的,经济方面可是一点都不弱。经济发展好了,不仅是老百姓有钱,而且你还可以花钱买和平。他当时宋朝跟辽国签了一个檀渊之盟,说是每年要给辽国人赔钱。很多人说这是耻辱,但其实这件事情唯一的缺点就是脸上不好看。

我们上面已经说了,打仗的军费是有多么可怕,而每年赔给辽国人的钱只是军费开支的一个小数点。所以对于大宋来说,那绝对算是占大便宜。到了新年人间,宋朝宗搞的王安石变法,更是使用了一些特别前卫的金融手段。

比如这个青苗法,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地理还是青苗的时候,农民最缺钱的时候,因为这时候他们已经把去年的存粮吃光了,但今年的粮食还没有成熟。如果政府出面拿出钱来借给农民,等粮食成熟后再让农民还回来,这样官府不仅能赚取到利息,而且农民也不至于饿死,可谓是一举两得。这其实就是现在银行干的活。

但是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重视,各地的政府根本就懒得去搞。于是中央就只能强行下达指标,说每个地方每年必须贷出去多少,收入利息多少,全都要记入考核的绩效中。这个政策一出,那些地方官员又给你乱来了,本来可能100户农民只有五户需要贷款,但那些当官的哪有功夫去找到底是哪五户?为了完成指标,只能抓一些不需要的人,强行把钱贷给他们。

到了最后就成了强制贷款、强制收租,把指标搞定了就完事了。还有就是这个市易法,它的作用是用来控制物价的健身。不是有篇文章叫做多瘦了三五斗吗?说的就是因为大丰收而让粮价暴跌,农民卖不出去了。为了保证农民的利益,政府就组织在产业多的时候大规模收购,等到闹灾荒了,没粮食的时候再拿出来。

这就跟现在的长平仓一样,起到一个风险对冲的作用。后来罗斯福新政的农业调整法,就是从中国人这儿学来的。所以这个制度在理论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但在宋朝这样一个缺乏监管的体系下,却根本行不通。因为什么时候该收购,什么时候该卖出,这都是当官的说了算。

商人会故意让政府把货全都收走,然后政府就可以随意定价了。不仅降低不了市场的波动性,反而会增加不确定性。所以尽管王安石的想法已经非常先进了,但在那样一种混乱的体制下,你根本没办法去实现。

再回到前面说的货币问题上。当时四川这个地方还缺铜,造不出铜钱,于是就只能用铁钱来代替。但这玩意不值钱,所以就得用数量和重量来弥补这个购买力的差距。当时小姑娘逛街都得雇一个男的,那不是用来拎包,而是用来扛铁钱的,所以就特别不方便。

当时就有人想了个办法,他们发行了一种不记名的交子。你把铁钱存到商号后,商号就会开出交子作为存款证明,你就可以用这个交子来买东西了。这样一来就方便多了,但时间一久,就出毛病了。有些商户发现,反正钞票都是我自个儿印的,为什么不多印一点呢?

于是就开始乱来了。后来老百姓去挤兑的时候,发现这个银行根本兑不出来,一怒之下就向中央举报。朝廷就发现这玩意儿好像还挺好用的,于是就把交子的发行权收归国有。刚开始印钞票的时候,政府还会弄一点准备金,什么意思呢?就是你验的这个钞票必须能兑出来,所以就必须有一些实体的硬通货作为保障。

这个准备金是每个银行都必须有的,要不然就取不出钱来了。不过这也就是开始的时候搞一搞,到了宋代末期,基本上就是乱来了。我们看《水浒传》里面有一个著名的奸臣叫蔡京,这个人在捞钱这方面尤其能干。

说到刺激经济,就必须让老百姓花钱。老百姓不肯花怎么办?那咱们政府就带头花。其实这个思路是正确的,后来美国经济危机就是这么干的。但在南宋搞就不太合适了,因为他需要一个规范的市场环境,但皇帝哪管这个,玩的爽就行了。

最后就是把钱给花没了,蔡京又开始打纸币的主意了。他不仅疯狂应酬,而且还没有任何的准备金,这一下子直接让老百姓的财产缩水了3/4,巨额的通货膨胀把民间经济的活力彻底掏空。最后结果就是整个金融系统完全崩溃。

等到金兵打过来的时候,政府已经无力再去筹集任何的军队。其实后来元朝也是死在这个乱印钞票上,因为货币的发行权对政府的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平时材料上出来点什么小毛病,那都是可以用印钞机解决的。

比如北宋刚开始发行纸币的时候,确实是靠印钞票解决了不少问题。而且最后,政府还会把多发行的钞票给回购过来。但到了后来,他就控制不住了,加上各种内忧外患,政府只能使用这种饮鸩止渴的方式来延缓死亡,最后就是把整个经济系统都玩崩了,逼得老百姓造反。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种自杀性的财政收入到了明朝竟然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当时明朝建国初期,也是发现了一种纸币叫做大明朝。因为朱元璋是叫花子出身,对金融方面是一窍不通,所以他也是在没有任何准备金的情况下乱印钞票。

而且这个钞票的兑换还不是双向的,你只能拿真金白银去换钞票。但当你再想用钞票把原来的贵金属换回来的时候,不好意思,换不了了。还有一点就是朱元璋不仅用纸币坑老百姓,还坑手底下那些当官的。

因为当时朝廷发工资,都是用钞票发的,所以就出现了少有的上下一心,官民一体齐心协力抵制这个大明宝钞。最后实在没办法了,只能像电视剧里面一样,用白花花的银子来做交易。当时又正好赶上地理大发现,西班牙在美洲发现了大量的银矿,来中国扫货。

结果就是巨额的白银流入中国市场,正好解决了中国的白银稀缺问题。朱元璋怎么也没想到,尽管失去了纸币这张财政王牌,却出乎意料地有了新的收获。因为民间的金融系统就不用再受政府的摆布了,所以反而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无意间让这个原始僵化的帝国续了300年的命。

到了清朝,由于洋人的出现,又诞生了一系列国际化的进攻手段。之前的中国是不跟世界接触的,所以出了问题,也只能自己解决。但自从洋人轰开国门后,中国人都发现我们虽然自己拿不出钱,但可以问外国人借,反正外国人钱多得没地方花。

所以经常就是这里赔款了,那你就借钱了,拆了东墙补西墙。而且外国人还特别乐意,不仅是简单的借钱,还赞助我们建工厂、建学堂,他们觉得这是对中国的一种投资。再加上李鸿章、左宗棠这些名臣搞钱的手段,一个腐朽的王朝在那样一种恶劣的国际环境下,凭借各种金融手段竟然苟活了这么多年。

所以你看,整个中国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圈钱史。每一个朝代最大的难题,只要兜里有钱花了,其他一切都好说。不仅是中国,整个世界都是这样。每个国家最紧张的那永远就是钱。

我们之前有一期视频讲大国的兴衰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个,有兴趣的可以去看一下。所以怎么圈钱,怎么高效地圈钱,又不给人发现,怎么圈钱后自己还能活下去,是每一代的名臣名将都头疼不已的事情。

这里有财政密码,作者的一段话:王侯将相的表演固然好看,但如果拨开迷雾,却可以看到他们背后都有一根线。这根线叫做财政,它的一头连接着王侯,另一头连接着社会。所有的王侯都试图通过这条线来操纵社会,但大部分却反过来被这条线操纵了,翩翩起舞,不情愿,却又必须表演下去,直到台上换了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