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利拿到硕士学位之后,不到26岁的小王,独自一人离开了县城老家,到大城市工作打拼。不菲的收入和忙碌的生活节奏,让他无暇去做与工作无关的事情。每天起床之后,除了吃饭的时间基本就是在工作和通勤。

晚上下班回到住处,处理完一天工作事务的小王,名义上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

但此时,关闭了工作相关的软件后,放下手机的他,居然不知道可以和谁聊天······

父母还尚未到退休的年龄,依然在老家工作;自己马上就到而立之年,却仍然单身,也没有异性和自己进行社交;本科和硕士期间的同学都已经有了各自的生活,一般没有事情也不太会发信息;作为独生子女,他和家中的堂兄弟和表亲关系也并不密切......

毕业将近一年的时间,小王的社交少得可怜,几乎接近于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有没有类似的困扰呢?突然发现自己的生活圈子高度集中,平时接触和交往的人也是工作相关的,自己既没有专门的社交圈子,也没有固定的社交活动。

这种情况属于正常吗?

愈发普遍的孤独

在谈论这个现象之前,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些数据:

根据《2022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截止2021年,我国15岁以上的单身人口数量在2.39亿左右;不与父母在同一城市的单身年轻人多达9200万;当我们把这个群体范围扩大至全部年龄段时,这一数据达到了惊人的5.6亿。

由此可见,无论社交是否是值得的,亦或是社交在人们观念中的地位如何,一个无法否定的现实就是,如今没有社交,或者几乎没有社交的人越来越多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个群体之中,有的人是和自己的家人——父母、妻儿有密切沟通,还有的人则是完完全全一个人生活。

有过类似体验,或者正处在这种状态下的人应该很能理解这种情绪:当自己独处时,能够感受到的除了难得的安逸之外,就是无尽的孤独;然而在冷静下来之后,又会因为没有额外社交给自己带来负担而庆幸。

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和移动设备几乎成为人人必备的“必需品”,在此前提下,只要自己愿意,那么无论多久足不出户也是可以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自媒体和短视频等平台的传播之下,各种心理分析和情绪解读也遍布网络——传统的星座、命格和运势分析,以及新进十分火爆的MBTI人格测试,都会从各个角度去分析个体为什么会处于某种状态之中。

那么孤独究竟是什么?孤独的状态好不好?

孤独是另一种成熟

在现代心理学领域,孤独(Autism)被定义为个体主观上对外界一切社会关系的抗拒和排斥,孤独感也被划分在精神疾病的范畴里。

正如哥伦比亚文学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所说,“孤独是一种爱的能力的缺失”。

那么,前文所提到的缺乏社交、甚至几乎没有社交的状况,是否属于这样一种范畴呢?首先,包括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小王在内,当今社会面临“无社交”状况的大部分群体,他们都没有丧失和外界进行互动的能力,只是出于时间和安排等各种的不便利,所以取消了社交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次,其实大部分人并没有丧失爱人的能力,无论是对自己的家人还是亲密的社会关系,他们都还是保留有自己的真挚情感。但很多人或者是当下处于困境、或者是暂时遭遇了情感阻隔,一直无法正常的表达自己的情感。

所以我们就可以知道,社交活动少或者几乎无社交的状态,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存在社交障碍,也并不等同于此人是孤独的——因为最终决定社交与否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其自己手中。

这取决于个体在这段时间和这种状态下,所采取的策略和行动。

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认为,“只有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才能完全成为自己。”

某种程度上说,当一个人熬到没有电话、没有聚会、没有社交,而依旧能掌握社交主动权对生活充满掌控力,说明他并不孤独,而是成熟了,这样的人具有更强大的社交韧性,他们看透了朋友关系的本质,收放自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