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收到了一封读者妈妈的来信,她在信中这样写道:
“老师,我是一个14岁孩子的妈妈。
都说14岁是个坎,以前我还不相信,以为自己的孩子足够听话。
却没想到,自己的孩子也没逃过14岁的魔咒。
以前,孩子和我之间几乎没有秘密,可是现在,一放学孩子就把自己反锁到房间里,很少和我还有她爸爸讲话。
有一次,我发现自己的化妆品有被动过的痕迹,于是就问女儿是不是她用过了。
我对她说,这个年纪的女孩应该把心思放在学习上,不应该太过关注这些事情。
结果,女儿竟然对着我大喊大叫,后来的成绩更是一落千丈。
我给她报了补习班,开课后两周才通过老师得知,女儿压根就没去上课。
我质问她去做什么了,她只是保持沉默,打骂都不管用。
现在,我们和女儿的关系特别紧张,元旦节她放假3天,我们吵了4次,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
14岁,是孩子正值青春年少的时候。
然而,14岁,也是很多家长的噩梦,更是孩子正处于叛逆期的时候。
因此,在这个阶段,很多家长都会发现孩子的性情出现了很明显的变化,家长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也开始变得更加艰难。
在心理学领域中,有一个概念叫做“14岁现象”,指的其实就是这个时期孩子所特有的心理特征。
如果家长没有意识到孩子的变化,还用原来的方式去对待孩子,那么孩子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心理问题。
在这个阶段,作为父母,必须要警惕这三件事。
一、不要过度控制孩子
心理学家武志红认为,爱与分离同样重要,它们都是人们生命中两个永恒的主题。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中,爱是必须的,分离也是必须的。
在中国式家庭中,控制型父母特别常见。
有些父母因为担心孩子无法独立面对生活中的种种难题,于是就替孩子事无巨细地安排好他们人生中的每一件事。
大到选择报什么兴趣班,小到穿哪件衣服,他们都希望孩子能够按照他们的安排来执行。
这是一种溺爱,本质上也是一种控制。
还有一些父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孩子,美其名曰是为了孩子着想,
但事实上却是因为自己的私欲——他们想让孩子替他们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想。
有的妈妈年轻时没有实现自己跳舞的理想,于是就把孩子送到舞蹈班;
有的爸爸年轻时想当兵却没有实现,于是就安排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去替自己完成梦想。
以爱为名的控制是可怕的,而14岁的孩子最害怕被父母控制。
为什么14岁被视为一个坎?
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孩子其实只是一个“半成品”。
一方面,他们的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不再满足于被父母安排人生。
而另一方面,他们各方面的思想还不够成熟,以为自己长大了,但实际上还远远不够。
因此,在这个时期,孩子很容易出现叛逆心理。
父母控制得越严格,就越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所以很多父母会发现,孩子越来越难管。
二、把孩子当成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Gustav Jung)曾经建立了这样一个坐标系,他把世界分成个人、个人所处的小环境、整体社会的大环境以及宇宙。
他认为,作为个体,人们很容易被周围所处的小环境以及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所影响。
比如,我们现在的教育内卷,这不是某个单独的现象,而是整个社会存在的一种大规模现象。
在这种环境下,家长们多多少少都会受到影响。
因此,很多家长就开始把这些社会中主流的一些观念强加到孩子身上。
他们从不关心孩子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也从来没有了解过孩子的内心世界。
他们只是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却从来没有真正“看见”过孩子本身。
在这些家长眼中,孩子并不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
孩子感觉自己不被尊重和理解,就更加不愿意和家长沟通。
因为家长一开口就是各种各样的大道理,孩子根本没有感觉到自己被父母尊重,所以他们宁愿拒绝交流。
三、学会和孩子当朋友
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样子。
他们认为自己比孩子高一个等级,自己说的对,孩子必须要服从;
哪怕自己说的不对,孩子也不能质疑家长。
在西方国家,父母给孩子道歉是很常见的,
可是在中国,家长们几乎从不低头向孩子认错。
对中国式父母来说,他们更在乎作为家长的权威性和所谓的面子。
但事实上,低头向孩子认错并不丢人,反而还会获得孩子的尊重。
在14岁这个年龄段,孩子需要的尊重和理解,他们渴望被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待,
而并非家长手中任人操纵的布偶。
如果这个时候家长能够放低姿态,学着和孩子做朋友,那么你将会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孩子。
14岁,是一个复杂的年纪。
但同时,14岁也是一个最佳塑造期。
如果家长们好好把握,帮助孩子度过这个关键时期,这将让孩子一生受益。
总的来说,尊重孩子,是和孩子相处与交流的前提。
尤其是在孩子14岁这个年纪,他的自我意识刚刚觉醒,正是对独立最渴求的时候。
他们渴望被当成独立的个体对待,也渴望父母像尊重成年人那样尊重他们的想法,并理解他们。
因此,作为家长,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尊重。
关注他们的想法,不要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学会理解孩子,了解他们真正的需求,而不是只知道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给他们。
此外,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应该更关注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而不是一味地打骂孩子,指责孩子。
比如,孩子开始沉迷于网络。
父母应该了解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网络,他们是在交友?
还是在打游戏?这些事情为什么会对他们产生吸引力?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个体行为的背后一定存在某种动机。
沉迷网络或是游戏这件事,并不像家长想象的仅仅是无法拒绝诱惑这么简单,背后存在的原因往往都是很复杂的。
所以,很多家长都会发现,打骂对孩子来说并不管用,因为这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