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为高质量推进清廉蓉城建设,推动廉洁家庭建设行动落细落实,弘扬优良家风家教,6月下旬,武侯区妇联、区纪委监委、区委组织部、区委宣传部、区退役军人事务局联合开展“清风武侯 廉以传家”廉洁家风系列作品征集活动。活动开展以来,全区各单位、各街道积极宣传发动,广泛收集来自武侯家庭的优秀家风家训作品,征集家规家训、家风传承的生动故事和意重情深的家书家信近百件。

这些优秀的家风家训作品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代际传承的深厚底蕴。我们将作品分为“家风故事汇”“家规家训集”和“家书家信箱”三个类别,定期进行展播,持续推动武侯好家风好家训广泛传播,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优良家风传承和廉洁家庭建设,助力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社会氛围。

今天推出的是
家规家训集”类别的第六期

一起看看吧~

勇、义、信

——我们家的“三字经”

作者:武侯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官伟

2009年,我从大学毕业,按照国防生定向培养协议,我被分配到西南边陲的空军航空兵某旅,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光荣的一员。在部队的十余年里,我先后在政治工作部宣传干事、场站医院协理员等岗位上历练,执行过重大军事任务,荣立过三等功,获评过优秀共产党员。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能做到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工作成绩也能得到领导认可和战友们的肯定。回想起我的军旅生涯,家风家训给我的指引非常重要,特别是家里四代从军的接续传承,让我始终能够坚持正确的人生道路,也逐渐形成了我家的“三字经”。

国难当头“勇”往直前。家里第一代、第二代从军都发生在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那是20世纪40年代初,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作为大后方,四川先后为抗日前线输送了300万名兵员,我的曾祖父和外公都在其中。那时我曾祖父三十出头,家中有曾祖母和祖父三兄妹,祖父在孩子中年龄最大,但也不过10岁出头,二祖父8岁,最小的姑婆还不满5岁。曾祖父的军旅生涯略显短暂,从匆匆离家到噩耗传来,不过一年时间。可即便是噩耗,讯息也不甚清晰,一说病死在都江堰的训练场,一说战死在长沙会战的前线,至于真实情况就无从考据了。我只知晓,曾祖父牺牲之后,家中过得很凄苦,祖父三兄妹都在地主家帮工,或是砍柴割草,或是放牛,或是做丫鬟,直到家中的情形才好转。

那时外公也才二十出头,家中有外祖母和大姨,大姨还未满周岁。外公的军旅生涯同样不长,但极具传奇。参军后,外公随部队到达缅甸,成为了远征军的一员,尔后部队被打散,外公跟着战友在缅甸的深山老林里东躲西藏,冒着枪林弹雨几经辗转才回到云南,又从云南步行回到四川老家,幸运地捡回了一条命。自我记事起,外公就有自言自语的习惯,无论什么时候,只要他不与人交谈,他总会喃喃自语,那声音像是在默默祷告,又像是在回顾过往。我从小便知道外公打日本鬼子的事,每每问起,他却沉默不语,问得多了,他也只是慨叹,“太苦了,太难了!”直到多年以后,我看《我的团长我的团》,看到龙文章喊出的那句“走啊,我带你们回家!”配上电视剧灰黄且沉重的画面和凄凉且悲壮的音乐,我才深深地感受到那辈人的不易!2016年,外公与世长辞,恰逢我在中缅边境执行重大任务,未能送他老人家最后一程,但冥冥中也算是一种“接续”!

我至今难以想象,曾祖父和外公告别妻儿抱着必死的信念离家是一种怎样的信念?我也难以想象,曾祖母和外婆在家期盼着前线消息是一种怎样的煎熬?我更难以想象,曾祖母在曾祖父去世后,在旧社会拉扯几个孩子长大是一种怎样的艰难?但是我从他们的身上,却清晰地看到了“勇”,那是国之将倾时挺身而出的勇气,是生离死别时义无反顾的勇气,也是生活艰辛时负重前行的勇气!“勇”一直激励着我!

和平年代“义”字当先。家里第三代从军发生在改革开放后,那是20世纪80年代初,祖母早逝,祖父独自拉扯几个儿女,家里土地少但张口吃饭的人多。父亲初中勉强毕业后,刚满18岁,就毅然参军入了伍。体检的时候,由于长期营养不良,父亲悄悄踮着脚才勉强达到了158cm的身高及格线。那时候参军极具仪式感,父亲身穿新军装、胸戴大红花,在父老乡亲的欢送下上了运兵的卡车,卡车到县城换成汽车,汽车到省城换成火车,最终在大渡河畔落了脚。在武警四川总队攀枝花支队米易中队服役的五年里,父亲从战士到副班长、班长,对部队和战友有了深厚的感情,如果不是因为时代的局限,他还会选择继续在部队服役。

从小,父亲就教育我为人处世要有义气,不能总想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无论何时何地,他都以军人的正面形象出现,给人足够的安全感!有三件事我印象深刻,一件是90年代父亲带着一帮乡亲在攀枝花“讨生活”,那时候有个老乡因为情感问题无处宣泄,半夜起床到厨房用菜刀把手指头切了下来。父亲得知后第一时间把人送到了医院,垫付了高额的医药费才把老乡的手指头保留下来。事后母亲觉得医药费应该由老乡自己承担,而父亲却说:“人是我带出来的,我就必须对他负责!”一件是2005年我高考前夕,原本在新疆务工的父亲突然出现在学校门口,千里迢迢地回来就是为了赶在高考前为我打气鼓劲。也是在那时父亲对我说:“到部队去,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这无疑坚定了我参军入伍的决心。再一件是2022年,父亲最要好的战友胡叔叔病重,癌症晚期。父亲悲从中来,一谈及部队或胡叔叔的往事,他都泪眼婆娑。即便如此,他还是立即组织老战友们捐钱捐物,还时不时地前往医院、家中探望陪伴照顾。得知胡叔叔的遗愿是到原部队看看,他立马答应,并做好了安排,然而因为胡叔叔身体原因,最终未能成行。胡叔叔病逝后,父亲还是坚持去了一次攀枝花,他说,答应了别人的事情就一定要做到!

小时候我总爱把玩父亲的奖章证书、子弹壳,翻看他当兵时的老照片,现在回想起来,一颗红色的种子在那时就已经种下。我结婚时,父亲对我说,他当兵时未能提干、未能转志愿兵是他多年的心结,直到我到了部队,当了军官,他多年的心结才解开。“义”一直鼓舞着我!

在新时代“信”成于心。家里第四代从军便是我本人了,2005年,我考入了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彼时正值部队高速发展的黄金期,急需专业人才,委托地方大学代为培养部队干部的模式应运而生,我很幸运,成了一名国防生。国防生,生为国防,为国防而生!彼时我对这句话理解不够透彻,在部队建功立业的信念感也不足,但是在部队遇到的三个人深深影响了我。

第一个是我干机务时,我的师傅张辉,一个只有初中文化的河北汉子,凭借着对机务工作的热爱,他对所维护的战机所有的设备、部件了如指掌,对维护规程、操作手册烂熟于心,排除故障时他总是冲锋在前,战友需要支援时他总是及时出现,他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地感染了我,也让我形成了“勤于耕耘,必有所获”的信念。第二个是飞行教员王文常,那时我在政治工作部负责宣传工作,湖南卫视《我爱你中国》栏目想要做一期王文常教员的宣传,整个节目拍摄、制作我全程参与。那时我只知道王文常是飞行老教员,一直从事新飞行员带教工作。但随着节目组的深入挖掘,我才认识到王教员身上的伟大,驾驶歼击机安全飞行5290小时,带飞架次超8000次,累计培养飞行员50余名,飞行30载回老家探亲仅3次……这些数字让一个伟大的英雄具象化。从审片到成品,《百战归来-王文常》这一期我至少看了十来遍,但是每一次我都抑制不住泪水。他立志蓝天、献身国防的事迹不断激励着我,也让我形成了“精忠报国,不忘初心”的信念。第三个是飞行员李聪,与我年龄相仿,在部队时偶有交集,直到2017年我到其岳父母家进行家访,才对他和他的家庭有了更深的了解。2020年,我已转业离开部队,听闻他被选为预备航天员,今年,他又如愿成为神舟十八号航天员,我由衷地为他感到高兴。可以说,我见证了一个航天员的成长之路,他的事迹也让我形成了“志存高远,大有作为”的信念。“信”一直鞭策着我!

我家四代从军故事贯穿将近一个世纪,现在我也有了两个儿子,他们从小也对军事国防尤其感兴趣,我想,我会将“勇”“义”“信”的三字经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往期回顾(点击下列题目查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