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是一份看似简单平常的个人履历。

华俭学

男,1957年生,江苏无锡人,中共党员。1975年至1979年任无锡市第十二中学教师;1979年起在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历任刑事条线书记员、助审员、审判员、副庭长、庭长,直至2017年退休。

一直奋战在刑事审判岗位的

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刑一庭庭长华俭学总说

我出生在红旗下

成长在春风里

有幸见证了改革开放以后

民主与法治建设的进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8月24日,全省“75+寻找老政法精神”主题活动寻访组来到无锡,与华俭学面对面,一同走近他那段普通却又不平凡的人生。

一部电影——

鼓舞他从教育战线转入审判机关

20世纪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国家正值百废待兴、百业待举之际,法治中国建设正式起步。当时,日本影片《追捕》正在大江南北火热上映,电影里那位刚正不阿的检察官锲而不舍缉拿罪犯的故事,让华俭学深受感动又深切向往,也就在那时,调入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工作的机会摆在了他的眼前。1979年7月,在送走自己最后一届初中毕业班后,华俭学放下手中教鞭,前往无锡市中级人民法院报到,正式从教育战线转入审判机关。

从1979年进入刑庭,到2014年退二线,华俭学在刑事司法领域深耕探索了35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是2000年任刑一庭庭长的,我认为作为一个部门负责人,在带头严格执行国家的法律、司法政策的同时,还要保持一定的自主性。我的自主性就是围绕国家的法律,围绕司法政策,结合部门审判工作的实际,不断规范司法行为。”

职业生涯中,华俭学参与制定有关程序、实体和审判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多达30多份,比如怎么开庭、合议庭怎么评议案件、诉讼文书制作有哪些要求等,内容详细而严瑾。2000年初,最高法对少年法庭如何受理案件还没有明文规定,华俭学就结合工作实践和现实需要,广泛征求无锡两级法院和公安、检察机关意见,研究起草了规范少年法庭受理案件范围的有关文件,走在了全国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05年,华俭学开始关注死刑犯行刑前与家人会面的问题。他与同事一同走访无锡市的公安、检察机关,借鉴先行地区经验,逐渐摸索出了死刑犯行刑前与亲属见面的规范性流程。根据试行的实践,2006年华俭学参与撰写了《论死刑犯会见亲属权制度之建构》,该论文获得全国法院系统第18届学术讨论会二等奖,其中相关建议得到了最高法的认可,并被吸收到之后出台的司法解释中。

一句教诲——

督促他一丝不苟终身恪守

从事刑事审判工作35年,华俭学审理了一批大案要案:全国首例特大虚开增值税发票案,凌某等15名被告人组织、领导黑社会性质组织案,无锡首例外国人犯罪案件、重大贩卖毒品案件等……2001年至2014年间,他作为部门负责人,除了担负管理审判事务和行政工作以外,共参与审理各类案件近400件,其中开庭审理一、二审案件96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办案的同时,他对裁判文书的质量尤为重视。“当初参加业务会议时,经常听到老庭长挂在口头上的一句俗语——‘一字入公文,九牛拔不出’。”至今,华俭学依然对此记忆犹新。

语文老师出身的华俭学深深明白这句话的意思:文字表达应当精准得体,不能随性,尤其是撰写裁判文书时,应当字斟句酌,一丝不苟。

在这方面,华俭学也有自己的教训。有一次,在撰写一个案件的判决书时,他并没有核实被告人犯罪之前的工作单位,而是仅依据口供表述记录为该单位。案件生效后,该文书送达这个单位时,单位保卫处负责人提出异议,认为被告人在犯罪之前早已被除名,其犯罪与本单位无关,不能再认定是单位的职工。

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我。单位也享有名誉权,涉及单位的事项未经核实就草率认定,会损害原单位的名声。通过此事,再琢磨老庭长时常告诫的那句话,深感裁判文书的准确用词用语的极端重要性。

在以后的办案中,华俭学十分重视裁判文书的质量,每一句表述、每一项事实,都要经过认真仔细核实再认定。

“华庭长是一个追求至善至美的人,他对文书的严谨是几十年如一日的。”无锡中院刑二庭副庭长杨温蕊深有感触,“刚工作时,他帮我改公文,标点符号、格式都一一核对、一一标注。他常对我说,这些细微处不仅是细节,更是司法的公信力。这些话深深刻在我的脑海里,我也在有意识地用它去带动院里的年轻人。”

一种信念——

激励他矢志不渝孜孜以求

无锡中院刑一庭,审理的大多是重大人身伤亡案件和盗窃、抢劫类侵财型案件,可谓“人命关天”。作为刑庭庭长,华俭学始终把公正作为镌刻在心中的价值追求,凡是涉及有疑问的证据,或供证有矛盾的案件,他都要深入案发现场进行查看。

“我在审理此类案件时,只要有封闭性案发现场的,无论是一审案件,还是二审案件,都要到现场实地查看,努力还原事实真相,绝不偏听偏信被告人的口供。”

现任无锡中院刑一庭庭长韩锋,当年是华俭学的书记员。他向寻访组讲述了一件跟随华庭长下乡办案的往事。

“华庭长对案件的细致无人可比,我记得二十多年前的一起凶杀案,凶手在墙上用鲜血写了一个‘仇’字。可开庭后,被告人当庭翻供,坚决不承认这个字是他所写。华庭长带着我花了几个小时一路赶到宜兴乡下的案发现场,仔仔细细看了那个血字,然后又设法让被告人在不经意间写了几十个仇字,再把笔迹互相对照,最后还请相关专家把关,最终认定是被告人所写。”

2017年,华俭学退休了,告别了自己为之奋斗了几十年的刑事审判岗位,但他仍旧惦记着工作、惦记着年轻一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现在我遇到年轻的法官,也还会忍不住分享自己的办案心得,公正是司法权威的基石,一个错案的负面影响足以摧毁九十九个公正裁判积累起来的良好形象。”

回首往事,岁月峥嵘,华俭学觉得,三十多年经历的事情太多了,一切仿佛都在昨天。在无锡中院的大院里,他常常能看见陌生而又稚气的面孔,一如他当年走进这里时那样。改变的是岁月,是容颜,不变的是初心,是情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您对您的后辈还有什么期望?”寻访组成员不禁问道。

“珍重时代,珍重自己,扎实办案!”华俭学郑重地说。

省法院教育处二级主任科员

熊世英

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在华老庭长身上,既有“择一事终一生”的专注执着,也有“执法如山”“偏毫厘不敢安”的刚正不阿、细致审慎,更有“壮志犹未歇”的不懈追求。对于这些,他只是淡然说道:“我只是选择了这条路,就认准干,不动摇。”无数政法前辈,即使丝丝白发爬上鬓角、矫健步伐渐变迟缓,他们热爱政法事业的初心从未改变,历久弥新。华老庭长自称,他们一辈人是“过渡时期的力量”,我想,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和担当。他们的经历与故事,将继续感动和激励着后辈,追随他们的足迹,勇往直前,不负韶华,把“老政法”的精神血脉代代赓续下去。

来源:江苏政法

编辑:赵伟

审核:李思红

BREAK AWAY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