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脉公众号自推出“文脉君说”专栏以来,备受关注。江苏文脉工作室团队成员出镜讲述文脉故事,以沉浸式、交互式、立体式的传播方式,让经典亲近大众,让文脉故事融入日常生活,充分彰显出生生不息的文脉力量。

本期,江苏文库编委、凤凰传媒总编辑徐海首次亮相“文脉君说”,讲述40年前,他从南京大学走到东南大学的那条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文/徐海(凤凰传媒总编辑)

1984年秋,我从丹徒县大港中学考上南京大学读书。我们班有五位同学考上了南京的大学,其中一位在河海,两位在东大,我和另一位同学在南大。

河海在西,东大在东,南大居中。在刚开学的几个月里,没事我就跑到东大或河海,与老同学一起踢球吃饭。

去东大的次数最多,都是步行去、步行回,单程20分钟左右。我从南大南园出发,从汉口路往东,越过第一条小巷,北面是天津路,北端路边有鼓楼医院太平间。南面便是通往拉贝故居的小粉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南大南园

不得不提汉口路与中山路夹角处的解东海印刷厂,厂门口还有个门市部居然卖书。是不是卖出版社委托他们印的书我并不关心,因为我那个时候毫无出版和版权意识,现在想想他们当时可真是一本万利啊。门市部北边不远处便是火车票预售处,如今成了鼓楼医院正大门。今昔不同的是建筑的老土与时尚,今昔同的是都有很多人在开着小洞的窗口前排老长的队:一只手拿钱,另一只手拿票——过去是火车票,现在是挂号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汉口路与中山路交叉口

过了中山路,就是一条叫薛家巷的小巷。一进薛家巷,左边第一个建筑是带院子似乎是两层的小楼。院子外墙刷的是白色的涂料。北京大院外墙的灰与红、苏州小院的黛与白是典型色,而那时南京院墙则是清一色和尚穿的袈裟黄,很难不让人轻声吟诵“南朝四百八十寺”。院子让我难忘,还因为里面一家人总喜欢在夏秋两季的傍晚在院子里做饭吃饭,而我好几次路过时总是被院子里的菜香击倒,男主似乎还喝白酒。我被菜香击倒后再次被酒香击昏,直到东大时还难以清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薛家巷

我后来知道,这个薛家巷很有故事。清代人纂修的《同治上江两县志》里面说:“薛家巷,有妙相庵,曲栏临风,空亭枕雨,疏花幽竹,明瑟有致,乱后园林此为独完。两壁石刻甚多,今为威毅伯曾公国荃生祠。”想象一下,清代这里曾经是一处美丽的古典园林,许多名人雅士来游赏,留下墨迹,刻成了碑。太平天国运动期间,南京的古典园林几乎毁坏殆尽,唯独这里留存了下来。此后,这里一度建成曾国荃的生祠。晚清的王闿运游览后,曾经赋诗一首:“成败劳公等,繁华悟此间。依然一片石,长对六朝山。花竹禅心定,蓬蒿战血殷。谁能更游赏,斜日暮鸦还。”他从眼前想到六朝,把南京的历史想了个遍,饱含沧桑感慨。没办法,历史上有才情的人,以及没才情的我,到南京都会这样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文库方志编收录《同治上江两县志》

薛家巷的巷子不长,但是故事很多。1906年前后,这里建成了暨南学堂,专门招收华侨子弟。1917年,学堂改名为国立暨南学校,先后开设师范、商业两科和补习班、中学、小学。1921年之后,暨南学校迁离南京。再后来,有了现在著名的暨南大学,校本部位于广州。小小的薛家巷,文脉深厚、传承有致。当然,今天的薛家巷已经和从前大不一样,但我们去走一走,摩挲遐想一番,完全能够体味历史的风云变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6年南京老地图上的薛家巷、黄泥岗、唱经楼、大石桥等地名

刚刚讲的这些,都是我后来加入江苏文库编辑出版工作时才发现的。1984年的我,除了青春骚动不安外,对这些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

好,继续往前走。

薛家巷朝东再行百余步便到了黄泥岗。黄泥岗与东大门口的大石桥街以及沙塘园这些土里土气的街巷名,与我南大周边高大上的以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城市命名的街道简直判若云泥——南大在云上,东大在泥里,大概是方便他们伟大的建筑系和土木工程系就地取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薛家巷到了黄泥岗后便没了路,必须右拐上唱经楼西街,不像现在一直打通到大石桥街,就像没有了前戏。前戏到唱经楼西街向右走到与丹凤街汇合,汇合时就不是前戏而是入了正戏,因为我看见了唱经楼。唱经楼西街是斜插到丹凤街的。如果说丹凤街是人的上半身,那到了唱经楼时便伸出了两条腿,一条腿是唱经楼西街,一条腿是丹凤街北端,而唱经楼便是丹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唱经楼西街斜插到丹凤街

我每次路过唱经楼,都要驻足良久,因为那飞檐翘角的袖珍古建筑在其他地方十分罕见,加上我有特殊的喜欢沧桑古朴衰朽的审美怪癖,且唱经楼的地名与那个时候大庆路、模范马路等高大上的路名形成强烈反差,特别是在1984年冬天,天寒地冻,街上一片肃杀,而唱经楼里确实不断传来一缕缕丝竹声,让我心里有了温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老照片中的唱经楼 图片来自方志南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唱经楼西街和丹凤街交叉口

我查了资料,一些地方志资料说“唱经楼在北门桥北,明仁孝皇后建”,又说“至忏经楼:南唐后主讽经处。明永乐中建楼于此,徐皇后尝临幸焉”。朱棣的徐皇后,是徐达的女儿,很贤能的一位皇后。因为这些人,唱经楼沾上了皇家气息。不过,“忏经楼”这一严肃地方如何变成了“唱经楼”?我猜测与南京人前后鼻音分不清有关。比如我同事张在健,就常常将“担当”说成“蛋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江苏文库史料编《新都名胜记》中记载唱经楼

过了唱经楼急左拐朝北,进入另一条腿——丹凤街北端。张恨水当年就住在唱经楼边上,后来写成了小说《丹凤街》。往前再走百步左右,右拐进入土得掉渣的巷名大石桥街。沿着大石桥街数百步后穿过著名的进香河路,便到了四牌楼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进香河路

沿着四牌楼路即将见到东南大学沙塘园校区同学前,我都要把心提到嗓子眼上,因为马路右边是民国时期的江苏省第一监狱(好像清朝就有),陈独秀曾在此受牢狱之苦。我本来见老同学之前心里总是充满阳光的,并不知道到东大还要经过监狱,直到某日我们的刑法老师把我们带到第一监狱参观,我才知道我已经在这条阴暗的道路上走过多时,而此前步行时心里总是充满阳光的,从那以后,我对我们刑法学教授丧失了好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日四牌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南大学

如今,薛家巷小院没了,酒香肉香没了;唱经楼没了,神圣感和温暖感没了;第一监狱没了,阴暗感也没了。不过,南大毕业后,30多年我再也没有重走过从南大到东大的这条路。

编辑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白雁王凡

摄影 |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牛华新

视频摄制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顾闻 苏蕊

江苏文脉整理研究与传播工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和现代快报联合推出“江苏文脉”微信公众号

长按即可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