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过紧日子,已成了一种常态,职场也不例外。

也不是说紧日子不好过,什么日子都得过啊。

只是金鱼都有7秒钟的记忆,何况人呢,

所以在新常态下,我常常想起起之前的那些日子,

个人觉得吧,以前的很多事情真是很沙雕,

就拿一个单位的预算和支出来说吧,

个人认为以前最沙雕事情,就是CZ局制定的绩效考核

没有按预算计划完成支出的单位,要被扣分,然后影响单位绩效。

简单的说,就是某单位预算支出100万,如果年底一结算超支了,当然是要扣绩效的,这一点我觉得天经地义,可以有效防止浪费。

但是啊但是,如果该单位这100万预算没有用完,也是属于不合格,也是要扣绩效的。

而且作为惩罚,没用完的部分今后就不能纳入预算了,比如说一个单位预算100万,年底只花了80万,那么这个单位首先绩效方面要扣分,然后没花完的这20万要收回去,来年再制定预算时,这个单位的预算只能做到80万,不能再做到100万。

若干年后回头来看,这样的规定真TM奇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这样的奇葩考核规则之下,不少单位出现了年底突击花钱的现象,与其没花完再等你扣我绩效,还不如我自己花完是吧,有钱谁不会花呢?

然后年底突击花钱现象也产生了一定的舆论影响,

有关部门敏锐的捕捉了这种趋势,及时创新修正了考核细则。

想年底突击花钱,那就从制度上堵死单位的想法,

怎么堵死呢,新的考核细则要求各单位9月份时完成预算的70%,就是到9月底时已经花了70万,这个单位就是合格的,如果没花到70万,那就是财务不合格。

这样不管单位年底怎么折腾,需要突击去花的数额就不大了。

你看看,这就叫制度创新,一下解决年底突击花钱的隐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问题是,年底突击花钱又变成了年中突击花钱,

只是相比年底突击花钱,年中花钱的舆论影响就少了很多,所以这一创新考核机制被争相模仿,逐步推广。

但是这个逻辑我当年始终没整明白,一个单位少用点钱不好吗,留作将来作为不时之需不好吗。

为什么一个单位少花钱能导致绩效不合格呢?

后来我想明白了,这种事本质上是考核制度下部门权力的失序扩张

本来CZ局管好用钱管好花钱就完了,但是绩效考核赋予了少数部门不一样的权力,一个部门一旦拥有考核的权力,就获得了一种凌驾于平级部门之上的利益。

所以CZ局积极把握了机会,甚至创造了机会,来行使自己的考核权甚至不惜修改考核规则。

最终形成了TZ内省钱也是要扣绩效的沙雕共识。

所以在以前,一个单位年度预算多少,那么年度支出就得花多少,没花完只说明领导水平不行。

如今连续过了几年紧日子,每年都收到通知,要求明年的预算在今年的基础上再减去**%,

这种紧日子不是说不好,只是回想往事,真的觉得很沙雕啊。

那么多本来可以不用花掉的钱为了考核过关而花掉了,假如那些钱能留下来的话,很多单位的日子根本不需要这么“紧”啊!

假设当年的规则能修改一下,一个单位每年能结余15%的预算,不仅算合格而且还能加分,那么一个单位连续6年结余15%,这个单位理论上就可以不用新增预算再过一个财年了。

可惜,现实中这样的单位会连续6年被判绩效不合格,还会被连续几年被削减预算……提前过上紧日子

但是相比如今过“紧日子”,以前的过法是不是太

沙雕啊沙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