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9月12日,普陀区举办居村党组织书记论坛。书记们带着"第二梯队"、社区"朋友",共同讲述为民服务的"金点子""好故事";年轻书记带着新思路、新办法,晒出AI浪潮下书记们的新气象;聚焦"共治""数治""法治"等关键词进行头脑风暴、深度讨论,在共商共议中巧妙破解治理难题。

社区"朋友"的魅力和实力

在这期书记论坛上,来自石泉、长征、桃浦等街镇的3名居村书记带着他们的"朋友"讲述了这些感人故事。

"健身房关闭了,我们怎么办?"在"四百"大走访中,发现居民对家门口健身器材有强烈的需求,阳光威尼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金鑫立即行动,与社区达人王昊一起将闲置的健身器材和活动室,改造成了家门口的"15分钟健身圈",并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和安全告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现在这个桥洞,可比以前美观安全多了。"来自石泉路街道品尊国际居民区的居民逢人便说。让人难以想象的是,一个月前,这里还是垃圾堆积、安全隐患频发。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究竟是如何实现的呢?答案就藏在品尊国际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沈馗的"朋友圈"里。

在这个圈子里,聚集了众多热心的"异见者",他们的不同意见其实更多的是对"美好生活"的呼唤。品尊国际居民区党总支不仅没有回避,反而将这些"意见"视作宝贵的"金点子",一一进行回应,一一推进落实。

在"四百"大走访的过程中,长征镇梅川路第二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张永俭发现小区停车困难、停车管理不规范、停车收费偏高等问题是居民反映最集中的问题。张书记找到了小区开发商代表李智敏。他们一起走访、一起实地考察,共同为地下车库管理单位和居民代表搭建共建共治共享平台,共同商讨解决小区停车难题。历经五个月的协商,最终达成共识,收费标准降低、地锁全部拆除、释放出20多个停车位,居民们拍手称赞。

数治共治让流量变能量

近年来,普陀区在全市率先探索"数字居委",率先打造"AI党务一键通",在推进为居村组织减负增能的过程中,部门联动、上下齐心,聚焦居民需求、居村干部能力提升,多措并举,让新声变为新生,让流量变能量,推动基层治理难题解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长寿路街道大上海城市花园居民区,一场科技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正悄然改变着居民生活。通过社区云新技术,社工利用新增的社区人群信息新建、打印申请功能,让"随手记"变成现实;曾经繁琐的"孕产妇走访核实""就业调查"任务,现在只需指尖点击,就能一键派发,工作效率大幅提升。通过移动端图文混排功能,居村干部发布公告既快速又准确,居民再也不用担心错过重要信息。同时,居村干部通过社区百事能、"AI党务一键通",一键找政策、一键搜信息,大大改变了以往"老带新"的局面,让新手干部也不再迷茫。

车站新村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朱俊介绍说,在"四百"大走访过程中,了解到居民深受非机动车飞线充电、楼内充电等乱象困扰。居民区党总支多次通过红色议事厅,发挥"四行工作法"精准施策作用,将科技化、数字化融入基层治理的细枝末节。在小区路面巧妙布局,试点智能充电桩,让百余辆电瓶车同时享受安全快充的便利,还彻底解决老年群体充电难题。居民区党总支还通过引入5G信号与智能支付系统,让小区地下车库告别充电盲区,投币扫码随心选,价格亲民更贴心。

法治善治链接服务居民的"最后一米"

如何运用法治思维、依靠法治手段,破解基层治理的各种难题,解决基层矛盾纠纷和百姓急难愁盼?如何将超大型社区纷繁复杂的多元声音凝聚成推动治理的合力?宜川路街道中远两湾城居民区给出答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次论坛上,中远三委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富有感情地分享了超大型社区业委会换届选举背后的感人故事和为民服务工作法。11755户、近5万名居民,要在一周之内敲门三次完成回票,难度非常大。中远三委居民区党总支发挥微网格、楼组党支部作用,把办公场所前移至楼组,逐户敲门,耐心告知。仅用五天时间,便实现多幢楼栋回票率超80%,还有的楼栋甚至实现了100%回票。恽梅提到,特大型社区业委会换届选举的顺利推进,关键是织密建强组织工作架构。街道、居村干部不分昼夜,深入楼组与居民面对面,倾听需求,及时回应居民的诉求,确保每一条声音都能被重视。

上级部门的赋能也至关重要。通过"居委法苑""法治观察点",聘请专业法律顾问和有关职能部门法务专家组建宣讲团队,全程参与换届改选召开的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推进会,保障了业委会选举的规范性、严谨性。同样在新兴领域党的组织体系全覆盖工作中,通过凝聚各方力量,下沉沿街店铺,运用法治思维,开展群众工作,顺利拆除8处具有安全隐患的店招店牌。

普陀区司法局、区数据局围绕论坛中居村书记提出的数字化、法治化期望进行现场回应,并报告了下一步深入推进"数字居委"、居委法苑等工作安排。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教授潘鸿雁进行专家点评。

作者:张晓鸣

文:张晓鸣 图:采访对象供图 编辑:占悦 责任编辑:王嘉旖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