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记者 刘海天

编者按: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主题是“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根据教育部、人民日报社、全国少工委《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2024“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主题活动的通知》,由四川省教育厅指导,人民网四川频道、四川省教师发展中心、四川省教育学会邀请川内40位教育工作者,开展“学习新思想 争做教育家——人民网聚焦四川教育强省系列访谈”,全面展现广大教育工作者坚定“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志向与抱负,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省,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四川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

【个人简介】

张晓容,女,四川眉山人,本科学历,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科技教师,正高级,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特级教师。长期进行中小学科技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研究,构建了“3+1”跨学科进阶融合实践课程,提出了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SGC&UP实践模式,出版专著3部、教程14册,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研究成果获国际工程与技术教育优秀项目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学校形成了以“育心启智”为显著特征的科技创新教育

人民网记者:感谢您接受人民网专访。请您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您所在学校的科创教育发展情况。

张晓容:四川天府新区华阳中学成立于2001年7月,是一所享有盛誉的四川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同时也是全国十佳科技教育创新学校、全国“中学生英才计划”优秀学校。目前,学校拥有四河和香山2个校区,共有初中及高中在校生4206人、教职工413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阳中学香山校区。华阳中学供图

华阳中学秉持“学生成长第一”的核心理念,致力于成为“西部领先、全国知名的完全中学”。学校将科技创新教育视为推动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并践行“为迁移而教,为应用而学”的教育原则。为此,在组织架构、硬件设施、规章制度、师资队伍、课程研发及实践活动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措施,形成了以“育心启智”为显著特征的科技创新教育。

华阳中学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拔尖后备人才的早期发现与培养。学校从全员科普及到个性培育,从兴趣激发到志趣导向,构建了“3+1”科技教育课程体系,获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创新项目多、获奖面广、获奖层级高,成为支撑学校特色高中建设,西部领先、全国知名完全中学战略目标的重要内容。

为启智育心播下一颗颗科技启蒙的种子

人民网:今年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请结合您的从教经历,给我们分享您的考量和实践。

张晓容:教育在强国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家是对教育思想和实践产生重要影响的杰出人物,担当着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责任和使命。

面对充满未知的世界,如何启智育心播下一颗颗科技启蒙的种子?为回答这个问题,我和我的团队进行了20多年的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创造技能”的融合实践(2004—2011年)

2004年,我刚刚接触科创教育,没有科创教育的经验。我们成立科创社团,以学生共同的科技兴趣爱好为桥梁,基于学生的科技兴趣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学校很支持科创教育,给予社团学生开放的时间和空间,用于学习创新技巧,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2007年,为解决学生“发现问题难、缺乏创意”的难题,将创造技法融进研究性学习项目。“研究性学习+创造技能”的融合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提高了创造效率。学生科创成果显现,获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全国奖4项、省级奖12项,其探索经验在乐山市10个区县交流分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科创社团焊接技术体验活动。华阳中学供图

(二)构建科普到创新的课程体系(2011—2016年)

2011年,为解决学生创造性与融合能力弱的问题,着力探索科技创新特长生涌现与持续发展路径,我和团队开展了《基于育心的中学科技创新教育有效性策略研究》。组建科创试点班,创建了学科拓展、工程技术、跨学科学习、主题科研等实践活动课程,构建起“全员普及到个性培育”的“3+1”进阶式融合课程结构,形成了“学科+创造、操作+创造、学科+学科+创造、学术+创新”的融合实践课程样态。

“3+1”融合实践课程取得了初步成功,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高,科技创新特长生呈涌现态势,培育效果显著,引起了政府和媒体的关注。政府斥巨资为学校创建了创新实验室。国家英才计划办公室、省市电视台对我校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多次报道。2015年,经“全国英才计划管理办公室”推荐,我在全国“中学英才计划”研讨会上交流了“科技创新后备人才早期发现与培养”经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阳中学教师陈勇梅指导化学学科拓展课程。华阳中学供图

(三)探索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策略(2017—2020年)

2017年,我和同事们引进STEM教育理念进行实践探索,先后申请了四川省“十三五”教育信息技术科研课题《STEAM课程培养高中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实践研究》、四川省教育规划课题《STEAM课程培养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实践研究》、成都市教育科研规划课题《基于学术科技创新的STEAM课程实践研究》。

我们把STEM理念嵌入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体系中,将创造的动机、专业领域的知识、创造技能、实践技能等融入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依据思维型教学原理和STEM教育理论,以创新思维发展为核心,提炼了“创造性学习”串珠模型,探索出从认知冲突到应用迁移的“创造性学习”操作程序“六步教学法”。

我们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级奖项的同时在国际上斩获奖项。团队成员在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论文,在省内外以及国际场合进行成果推广,多家权威媒体深度报道。2016年,省科协在全省推广我校的“3+1”课程,来自本省的6个区市县加入这一课程的实践运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指导学生观察探究实验现象。华阳中学供图

(四)深化学科融合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2020年-至今)

2020年开始,我和团队通过线上线下进行大面积的验证性实践研究,从科学探究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倾向、创造性水平4个方面对“3+1”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

我们坚持知行合一,在深化研究中实现理论与实践正向循环反馈,同时不断总结提炼,研发了《实践与创新——中小学STEM教程》10册,编辑出版了《基于STEM的PBL教学案例》和《创新之路》2部专著、创新实验教学片74集。研究成果被多家媒体跟踪报道,并纳入国家援外项目。

2022年,我们的教学成果《学科融合培养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获得四川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2023年,我们的教学成果《融合实践·思维发展·层级提升: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阳中学航模队队员分享遥控技巧。华阳中学供图

建议在学科教学中强化应用实践,解决基础教育阶段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

人民网: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进行了部署。请您谈谈您对这方面工作的建议和意见。

张晓容:目前,我国中小学生静态知识的掌握水平良好,但在基础教育领域存在重知识记忆与考试分数、轻视科学与逻辑思维训练现象,由此导致青少年高阶思维培养不足,错过了激发儿童潜能的最佳时期。此外,由于记忆方法对解决复杂问题作用有限,面对依赖高阶思维的复杂实际问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较弱。

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呢?

第一,加强跨学科教学能力的培训,全面提升中小学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建议在学科教学中强化应用实践,在学科专业培训方案中增加工程技术实践、工程技术教育类课程,关注工程思维融入学科教学。

第二,改革陈旧的教学模式,加强实验教学与科学实践。强化面向科学素养、工程技术实践能力提升和科学本质理解的实验教学。积极创设多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实验、竞赛项目,将相关学科的科学知识关联起来,帮助学生形成跨学科的科学思维与视野。

第三,推进人才培养体系多样化,实施人才选拔机制多元化。设立绿色通道,对具有特殊潜质的考生予以破格录取,以此作为高考制度的重要补充。突破以竞赛和中高考分数为主的知识评价体系,形成以兴趣、信念、能力、潜能、创新等综合素质为导向的过程性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