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将至,画水镇许宅村花灯销售走俏。这段时间,许宅花灯金华市级非遗传承人许宾忙着制作、打包各式灯具,并发往全国各地。“中秋节前这段时间,电商平台销售额比往年同期增长50%。”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并非许宅花灯首次“触电”,早在2015年,许宾就尝试将许宅花灯搬至电商平台上售卖,并取得了不错的销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许宅花灯制作技艺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东阳木雕、竹编、针刺、裁缝等技艺于一体,在中秋、春节、元宵等传统佳节张挂。其中,传统的针刺无骨花灯一直以来受本地百姓的喜爱。

近两年,更符合年轻人审美的鱼灯开始“出圈”,尤其近段时间,在许宾的电商平台上,色彩艳丽、外形独特的鱼灯在一众花灯中脱颖而出,曝光率极高。在许宾的巧手下,一盏盏鱼灯借助电商平台,“游”出许宅,“游”到了北京、上海、山西、西安、广东等地,连马来西亚等海外也有消费者下单。

鱼灯以竹编为骨架,棉布为外皮,彩笔绘饰。许宾说,在制作鱼灯的过程中,他会将东阳木雕、竹编等工艺融入其中,并结合各地消费者的喜好设计造型。“以前鱼灯的外皮是纸糊为主,现在采用棉布制作外皮,更加结实。”

近一个月来,许宾工作室鱼灯订单激增,销量是前几个月的两三倍,每天要发货七八十件。为了提高效率,许宾特地请来村里的老篾匠、老裁缝等搭手,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直接带动了村民增收。

75岁的许太春是老篾匠,从20多岁开始,他就和竹子打交道,如今转行给鱼灯扎骨架也算是“专业对口”。“骨架是鱼灯的基础,支撑着整个结构,骨架做不好,鱼灯就走样,因此要慢工出细活。”许太春说,他一天只能做四五个鱼灯骨架,一个月能有四五千元的收入。目前,像许太春一样从事鱼灯制作的老师傅总共有十多个。

借助电商平台,一盏鱼灯“游”到了更广阔的天地,也让老手艺人变得吃香,纷纷重拾技艺。扎鱼灯这门传统手工艺带火了许宅村指尖上的经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记者丨东阳市融媒体中心 周璐 蒋哲炫 摄影 吴意琼

编辑:厉欢欢

二审:陈云

终审:陈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