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是川藏、青藏公路建成通车70周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就“两路”建成通车60周年作出重要批示、明确提出弘扬“两路”精神10周年。穿越世界屋脊的两条公路,宛如洁白的哈达,将雪域高原和祖国大家庭紧密联系在一起。

70年前,绵延4360公里的川藏、青藏公路穿越历史和未来,同时通车拉萨。11万藏汉筑路军民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世界屋脊,跨怒江天险,攀横断山脉,渡通天激浪,越巍峨昆仑,创造了世界公路建筑史的不朽奇迹。

70年来,“两路”已然由交通物流大动脉,发展成为新时代的经济发展大走廊、文化交流大走廊和民族融合大走廊。

近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军事频道走进甘孜推出“两路上高原”融媒体特别报道;四川日报社、西藏日报社和青海日报社联合推出“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大型行走调研报道;中共四川省委党刊《四川党的建设》、中共重庆市委党刊《当代党员》联合推出“行走川藏线看变化”主题采访。各家中省媒体行走川藏路看甘孜巨变,用镜头和笔触聚焦甘孜,深度深入川藏线上甘孜州的每一个角落,以媒体视角生动展现了一代代甘孜儿女顽强拼搏、切身传承“两路”精神和甘孜州这70年在经济、文化、旅游、医疗、教育以及新质生产力等方面的巨大变迁和发展。

甘孜州传媒中心《“两路”精神 甘孜印记》栏目分期展示中省媒体的报道,用文字、图片、短视频、AIGC等多元产品形态,展现川藏公路甘孜沿线发展新亮点,探寻民族团结新风尚,挖掘“两路”精神新表达,向世界呈现一个新时代川藏路上团结富裕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甘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今(13)日,四川日报头版及第5版整版“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特别报道又一次整版聚焦我州甘孜县,报道了甘孜县从依托交通要道从繁华的茶马古道成为川藏线上 现代化物流要道的蜕变过程;展示了甘孜县作为“高原粮仓”秋日唯美景色和丰收的繁荣景象; 讲述了来马镇丹霞小镇山海情粤菜馆的老板李丝丹的创业故事。 一起来关注今天的《向云端·甘孜 》。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云端·寻路记丨雪山下的“闹市”

路标名片

甘孜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甘孜州北部,历史上素有“商品集散腹地、兵家常争要地”之称,是川西北交通枢纽、康北旅游集散中心和康北商贸物流中心,也是甘孜州“十四五”规划打造的川青藏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静谧的卓达拉雪山下,是喧闹的甘孜县城。8月22日傍晚,甘孜县康北财富中心广场上,一边是围成一圈的锅庄舞,一边是人来人往的展销会,轻快的音乐声在空中飘荡。不远处,沿着老川藏公路布置的夜市,渐渐点亮了灯,当地居民和外来背包客的身影交织其中。

当天,“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沿着国道317线抵达甘孜县。行走在这个被雪山环抱的高原小城中,我们的第一印象是:酒店一家挨着一家,数量奇多。再仔细看,浓厚的商业氛围与十足的烟火气息交织,竟不输省内的一些闹市区。

奔流不息的雅砻江纵贯全境,修缮一新的国道317线横穿县域,历史与现实的纵横间,标定了甘孜县“康北中心”的坐标。在当地,采访组深入走访调研,在商贸物流业的发展历程中,探寻川藏线上的新变化。

“商”的基因

茶马古道上,往日的繁华依稀可见

从甘孜县城出发,驱车10分钟,采访组来到甘孜县呷拉乡。烈日下,一段长约三四百米的低矮黄土墙格外显眼。研究呷拉乡历史文化多年的当地人伍须介绍,距此不远曾有温泉和驿站,是来往商队休憩的地方。注视这些茶马古道上的遗迹,往日的繁华依稀可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孜县城。何海洋 摄

翻阅甘孜县的发展历史,“商贸”是一个绕不开的关键词。千百年前,人类跨越座座险峰,靠着人挑马驮,跋山涉水,将茶叶和马匹互换。绵延千里的川藏茶马古道上,甘孜县地势平坦、气候适宜、交通便利,成了物品流动的中转站,往来的马帮商贾在这里驻足停留,互易商品。《甘孜县志》载,自唐茶入藏以来,甘孜县就是商贸发达之地,吸引了川、陕、甘、青、藏等地的商人纷纷在甘孜设商行、开货栈。

1954年,川藏公路建成通车,这里的商贸愈加繁荣。甘孜县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组,以甘孜县城为中心、川藏公路为骨架,一个覆盖康北并辐射川、藏、青三地的商贸流通网络逐步成型。

“康北商贸物流中心——甘孜县的这个名头名副其实。”年近70岁的退休干部柯柯告诉采访组,沿着川藏公路和周边的联络道路,商品在甘孜县中转,再流向周边的白玉县、石渠县、炉霍县、德格县、新龙县等地,最初川藏公路上车还不多,但牦牛、马匹驮着货物,买货、卖货的人络绎不绝,“如今货车越来越多,马铃声渐渐变成了喇叭声,商品的样式越来越丰富,但交易的地点依旧集中在甘孜县城。”

2019年,甘孜格萨尔机场建成通航,国道317线和周边的路网也更加完善,甘孜县作为康北商贸物流中心的地位更加稳固——在甘孜县城的超市店里,可以看到来自几千公里外的乌拉圭牛肉;在水果店里,可以发现来自南美洲智利的车厘子,南非的苹果;在藏装店里,可以找到来自蒙古国、尼泊尔的鞋子。此外,“甘孜造”的藏服、手工艺品也开始卖向美国、英国、法国、瑞士等地。

甘孜县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许多甘孜人经历了从农户到商户的身份转变,甘孜商贸也实现了从辐射区域到融入全国、对接全球的拓展,交易方式则由以物易物进化为批发零售、网络交易等,“商”的基因在传承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

如今漫步在甘孜街头,昔日的老街、打金滩等商品交易市场依旧繁华,一旁的商业中心也在逐渐成型,昔日的繁华和如今的辉煌,同时交汇在这片商贸的乐土。

“市”的繁荣

老川藏公路边,藏着康北地区的“荷花池”

甘孜县城的解放街,被视作康北地区的“荷花池”。老川藏公路从甘孜县城横穿而过,把解放街分成了南北两条不同的主题街区——往南是“藏服一条街”,汇聚了上百家藏服店;往北则是“木匠一条街”,有数十家店铺,主营各种藏式家具。

在“藏服一条街”,拉姆则玛经营着一家民族服饰店,主要做手工定制的藏族装饰,至今已有28年,被当地人称为藏服的“时尚中心”。在这家店铺内,除了当地的常见面料,你还可以找到一些印度、尼泊尔的面料,以及一些产自蒙古国等地的皮靴,从早到晚,店铺内挤满了客人。

“现在游客也多了,不单单是当地人购买。”谈到近年来的变化,拉姆则玛表示,前来采购的外地人越来越多,去年她还将扩大了店铺,“我们以前是一间门铺,现在已经是两间了。”

除了在门店卖货,拉姆则玛还在女儿的帮助下,拓展了线上业务。她拉了一个微信群,每当有新款服饰到时,都会发到群里,供客人参考。“这些群帮我们拓展了市场,我们家的藏服还卖到美国、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地。”拉姆则玛说。

在“木匠一条街”,拉珍经营着一家已有12年历史的家具店,主营的产品来自西藏拉萨。“你在拉萨看到的产品,我都能帮你搞定。”拉珍说。

“我们来得太晚了,街上已经‘满员’了。”洛如恩珠没有挤进“木匠一条街”的中心,原来做彩绘师的他把彩绘和木作技艺结合,在解放街的尾巴上开了一家全新的藏式家具店。洛如恩珠的隔壁,是青海人多杰才让的木制家具店,主营印度进口产品。“我们虽然挤不进去街区,但还是要尽量靠近,挤进市场。”在多杰才让看来,只有在甘孜县解放街站稳了脚跟,藏式木制家具的生意才算打开了局面,“这是兵家必争之地。”

在解放街不远处,来自甘孜各地的古玩客商和收藏家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珍品文玩,包括蜜蜡、奇石、古玩杂项、金银铜器和民间手工艺品等;夜晚的格萨尔王城,商铺林立、游人如织,酒吧、餐饮夜灯闪烁……

“在甘孜县,繁荣的街市还在不断拓展。”甘孜县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从商贸批发到夜市经济,从藏式家具、藏式服装到手机数码、精品服饰、黄金珠宝,美食、购物、娱乐等多元消费业态不断成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周边居民和外地游客,让雪山下的“闹市”越来越热闹。

“链”的支撑

新川藏公路旁,现代化物流园区作用凸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忙碌的物流园区。古单宇 摄

如今的国道317线从甘孜县城边绕过,新老川藏公路在县城东端交汇,一个物流园区坐落在这里。园区外,几块牌子昭示了这里的演变:“康北汽贸服务中心”“甘孜县骏马物流园区有限公司”“康北物流园区”——从来往大车保养换件的去处,变为辐射整个康北地区的现代化物流园区。

26岁的单真是园区负责人。十几年前,单真的父亲靠着销售汽车配件发家,借着第一桶金,投资6000万建设了这座现代化的物流园区。大学毕业后单真回到家乡,接手父业。

单真记得,2018年刚开园时,每天往来的车辆了了,快运货物不足10000公斤;如今,园区每天吞吐快运货物超过20000公斤,另外还有6000余件快递。这些年,园区从最初一个只有2000多平方米仓储空间的集散地,发展到如今总面积30000多平方米,仓库面积6000平方米,冷链仓储2000平方米,停车区6000平方米的中心园区。

物流是反映经济活力的“晴雨表”。与物流园区快速发展相对应的是,2018年到2023年间,甘孜县地区生产总值从108656万元增长到224694万元,翻了一番。

“以现代化的物流园区为支撑,打造现代化的物流体系,对甘孜商贸业的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甘孜县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依托不断延伸的物流链条,新的商贸形态在蓬勃发展。

2018年入驻园区的秦歌物流公司,最开始主要运输建材等大件,客户以企业、商家为主;前些年,公司开始面向个人客户,开展小件快递业务。“大家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都喜欢在网上购置生活用品。”说起转型的初衷,公司负责人张光亮告诉记者。

不只是物流企业,近些年,中通、圆通、汇通、申通、韵达、顺丰等拥有完整服务体系的快递企业陆续入驻,让网购网销成了常态。

在甘孜县城范围内,当天在购物平台上下单,三天左右就能收到快递。在广袤的农牧地区,甘孜县建成了194个“邮快驿站”,推进乡村客运、货运、邮政快递、电子商务融合发展,打通了“农品进城、城品下乡”的“最后一公里”,全县日均投寄量达3000余件。

甘孜县经信商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采访组,在甘孜县拖坝乡竹溪村,一个集现代物流区、生产加工区等于一体的园区正在建设。今后,来自甘孜县的特色农牧产品将在这里进行加工,并直接发往全国各地,物流成本降低,附加值更高。

NEXT


向云端·见闻丨青稞地里一片“新”意

秋日的甘孜县,像是打翻了的调色盘——蓝天白云下、绿色草地间,等待收割的青稞一片金黄。当地20万余亩青稞地迎来了新一年的丰收,数十辆收割机穿梭其中。“这几十亩青稞地,人工收割需要半个月左右。”在甘孜县生康乡巴学底村,来自河南的王明星驾驶收割机忙碌,“如今机械化收割只需要几个小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孜县青稞丰收的场景。洛绒尼玛 摄

近日,“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来到有“康北粮仓”之称的甘孜县。正值当地的青稞收获季,采访组行走在广袤的田野,驰骋的新农机、落地的新技术、研发的新产品随处可见,青稞地里一片“新”意。

新农机,不只有走在地上的收割机,还有飞在天上的无人机。“收获时节我们用它来估产,种植阶段还有更多用处。”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农机人员石华杰介绍,用无人机施肥,一袋百斤重的肥料仅需抛洒一两分钟,一分钟就能完成一亩多地的田间施肥工作,与传统的人工施肥相比,速度提升了几十倍,极大地减少了人力、物力和时间,而且抛洒更精准、均匀。

一些传统的农机,也用上了新技术。除了有人驾驶的收割机,我们在地里发现了一台无人驾驶的收割机。石华杰介绍,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无人驾驶的收割机可以按照预先设定的路线匀速前进,不仅节省了人力,还提高了精准程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孜县青稞丰收的场景。洛绒尼玛 摄

收获的青稞,被送到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现代化生产车间。一粒粒饱满的青稞进入生产线,伴随着浓郁的炒青稞香味,经过炒制、配料、打粉、成型、烘烤等工序,五种口味的青稞饼干生产出来。格萨尔青稞文化产业园总经理王建利介绍,如今园区已研发生产出青稞饼干、青稞爆米花、青稞面等精深加工产品,畅销全国,大大拓宽了青稞的销售市场,“现在,每天都有来自甘孜县各个乡镇的青稞进入园区,同时有10吨青稞饼干等产品下线发运。”

甘孜县农牧农村和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这片世世代代传下来的良田上,甘孜县将坚持以良种、良机、良法精耕细作,推动青稞产业向更高质量、更高效益、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高水平建设川西北“高原粮仓”。

NEXT

向云端·特写丨川西高原上 开起了一家粤菜馆

“你就是想吃澳洲龙虾,都只需要提前一天预定。”8月24日,在距离成都700多公里的甘孜州甘孜县来马镇丹霞小镇,山海情粤菜馆的老板李丝丹向记者介绍,“通过冷链空运,海鲜能在第二天摆上餐桌。”

在川西高原腹地、国道317线旁边,吃粤菜,这让我们一时有点“穿越”的感觉。面对“向云端——寻路川藏线上的中国”采访组,李丝丹讲述了她的“生意经”。

去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资深驴友”李丝丹来到了甘孜县在来马镇打造的文旅新地标——丹霞小镇,被如画的风景吸引,在此投资了一家酒店和餐馆。“大厨从广东高薪聘请,食材从成都高价空运,我们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忙活了一上午,李丝丹抽空和记者聊了起来,“我们的定位就是‘高端’‘小众’,成本自然高一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甘孜县丹霞小镇。洛绒尼玛 摄

为什么选择粤菜?

“我考察了周边的餐饮业态,还没有一家正宗的粤菜。”李丝丹说,“来这里的游客多是自驾,从成都出发,沿317线开到这里,行程在三天左右,一路上火锅、川菜、藏餐吃腻了,都想换换口味。”

“独辟蹊径”的想法要践行起来似乎不容易。“粤菜对食材新鲜程度要求很高,这里这么远,一开始我们很担心运输的问题。”李丝丹说,考察发现,食材运输的问题解决起来很容易——离来马镇20公里远,就是甘孜格萨尔机场;甘孜县域内,还有完善的物流园区,能实现冷链运输。

给李丝丹带来信心的还不止便捷的物流,在丹霞小镇,栋栋整齐又富有特色的藏房林立湖畔,远处的雪山倒映湖中。

“这里是我们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希望。”来马镇党委书记白玛降措告诉记者,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优化周边环境、挖掘本地文化等措施,丹霞小镇开园以来,年吸引游客达3万余人,周边“吃、住、行、游、购、娱”各要素产业也不断聚集。

采访结束,离开丹霞小镇前,记者还是忍不住问:“在这样远的地方,花这么高的成本开一家粤菜馆,到底赚不赚钱?”

“如果只讨论短期回报,这里当然不是最佳选择。”李丝丹笑了,“但我相信,来过的人,都能明白我为什么要在这里投资。”

来源/ 川观新闻

编辑/ 泽桑

责编/ 王凤

审核/ 贺文怡

监制/ 谭荣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