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缂丝,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瑰宝,有“织中之圣”的美誉。松江作为中国缂丝名家朱克柔的诞生地,曾因江南缂丝出名品而享誉一方,素有“北定州,南华亭”的隽誉。近日,区文化旅游局邀请《松江织绣系列杂文序》作者林玲,通过浅显易通的语言,追踪松江织绣的故事,展示缂丝艺术的魅力。

01

“北定州,南华亭”

“北定州,南华亭”出自松江县志,特指的是缂丝生产中历史上两大著名产地。华亭是上海松江的古称。明代《松江府志》卷七“风俗”篇中提到,“旧有绒绣,有刻丝,今用劈丝为之,写生如画,间有用孔雀毛为草虫者。”此处“旧有”的概念应该是指南宋,因为南宋时的缂丝高手朱克柔是云间人(松江之别称)。从此点理解,松江缂丝生产极盛的时期应该是南宋、元代和明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克柔《牡丹图》

南宋时期华亭缂丝之所以鼎盛,除了技术外,染色或许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明代《松江府志》中专门对于“染色”有一段描述,“初有大红,桃红,银红,藕色红,今为水红,金红,荔枝红,橘皮红,东方色红。”可见,从南宋开始,华亭的染色色阶就比较丰富。当然,书画艺术的普及和隆盛,也是南宋时期华亭缂丝高手辈出的原因。

02

国宝的创造者: 朱克柔

国家一级文物是具有特别重要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代表性文物,这些文物不仅在艺术和工艺上有特色或有研究价值,而且在历史、文化、科学等方面具有较高的价值。

2017年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联合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多家博物馆,开展国宝级精品的遴选。当时,来自上海博物馆的《缂丝莲塘乳鸭图》被专家专门提到,“作品面积很大,缂丝由于工艺难度大,基本没有赝品,这样一件恢弘巨作所花费的精力难以想象。”而这件国宝的创作者,就是朱克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明代的文从简是吴门画派领袖文徵明之曾孙,善书画,颇得家传。在朱克柔传世缂丝作品《山茶蛱蝶图》上有其题跋,对朱克柔其人和作品作了全面的叙述和评价。“朱克柔,云间人,宋思陵时,以女红行世。人物、树石、花鸟,精巧疑鬼工,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罕购。此尺幅古澹清雅,有胜国诸名家风韵,洗去脂粉,至其运丝如运笔,是其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

可见,“精巧疑鬼工,古澹清雅 ”是对其艺术高度的赞赏;“运丝如运笔,是其绝技”是对其超越书画艺术,卓越技艺的肯定;当然“品价高一时,流传至今,尤成罕购”,是对于其价值的认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克柔《山茶蛱蝶图》

缂丝莲塘乳鸭图代表的是锦绣中华。跟同类别的书画或缂丝相比,朱克柔的这件作品印证了一句,“特殊和出众”。跟这件作品的“稀缺”和“跨界”相比,朱克柔的“跨界”人生同样精彩。《松江府志》中介绍艺文人士的名单长达123页。沈月溪,华亭人,居青村,画山水人物学马远,往往乱真,人莫能辨;沈瑞,华亭人,得画法于黄公望,为杨维祯作《青山吹笛图》木石幽润,山水清远,人物器具点缀绝工。仅仅一个华亭县就如此多的高手,朱克柔以女性之姿,在作品上留名且被评定为上等天一的艺术家,跟其稀缺和跨界绝对有关。清人卞永誉称“以刻丝而具六法,非朱克柔不能作也。”朱克柔成为缂丝艺术的代名词,也是松江艺术和织绣技术的最杰出代表人物。

03

一寸缂丝一寸金

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缂丝为什么贵?正是由于其复杂的工艺。

缂丝的工艺看似比较简单,是单经单纬,十字平梭。单看工艺,似乎没有织锦复杂,机器也没有织锦机庞大。缂丝的织成,在于纬线通过不断变化颜色而形成图案,即纬地起花,也是缂字的本意。与织锦的“通纬”相比,缂丝的“断纬”更容易形成独立的图案和拥有更多的渐变色彩;而织锦通过花本的控制,只能把图案限制在一个极小的范围,色彩一般也控制在七至八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体显微镜下朱克柔作品的高清细节

朱克柔的作品一般经线(纵向)设置每厘米丝线40-50根,纬线(横向)则设置为每厘米120根丝线。她的纬线设置的数字记录,简称纬密,历经千年,后人未能打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缂丝纬地起花 (每支竹梭代表了一个色彩)

在纬线起花过程中,需要在经线处一支一支,穿上穿下,每次穿过后需要用指甲或小梳子扯紧纬线。如果纬线间不能平行,就会出现缂丝呈波浪状。北宋年间的缂丝,可能技术不到位,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可以阅读《松江织绣系列杂文序》全文,了解更多缂丝的前世今生,以及传承人与工艺之间发生的故事。

资料:区文旅局工作站

编辑:周正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