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期间,黑塞的小儿子因病不治身亡,这让黑塞全家陷入了深深的悲痛之中。

然而,祸不单行,在儿子去后不久,黑塞的父亲去世、妻子精神分裂。

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这位著名的作家陷入了深深的抑郁之中。

他不知道自己活着的意义是什么,也不知道未来的路要怎么走。

在这种情况下,黑塞一边接受心理治疗,一边创作小说《悉达多》。

小说描述了主人公悉达多的一生:青年时悉达多是禁欲主义者;中年时悉达多沦落尘世迷失自我;晚年时悉达多在河边撑船的生活中,找到了渡人渡己的生命智慧。

悉达多的成长过程,正是黑塞走出迷茫,自我觉醒的过程。

读懂了《悉达多》你就会明白:一个人真正的觉醒是向内求,最终成为自己生命的摆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着别人的脚印,走不出自己的路

奥地利作家托马斯·伯恩哈德说过这样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他的路,每条路都是正确的。人的不幸在于他们不想走自己的路,总想走别人的路。”

悉达多家境优渥、聪颖好学,有着大好的前途。

然而,他的内心并不快乐,因为他在安逸的环境中,找不到自我生命存在的意义。

为了找寻自我,悉达多不顾父母的强烈反对,加入了苦行僧的队伍。

苦行僧每天在烈日下、雨水里、荆棘丛中苦修,直到身体再也没有任何感觉,以此寂灭“自我”,达到无欲无求、不喜不悲的境界。

可悉达多很快发现,苦修不过是暂时麻木感官,以逃避生活的痛苦和空虚。

这样的修行离悉达多想要的“自我”非常遥远,这让他陷入了迷茫之中。

恰在此时,悉达多听说佛陀是一位渊博的智者,他已经战胜了尘世的苦难,摆脱了轮回。

于是,悉达多毅然决然地离开了苦行僧的队伍,来到佛陀身边。

佛陀面容平静,不喜不悲,他的一举一动无不传达着和平圆满,令悉达多为之倾倒。

可在听了佛陀的教义后,悉达多再一次迷茫了。

他想:“是不是听了佛陀的讲授,遵循佛陀的教义,就一定能成为佛陀呢?”

曾经,佛陀像悉达多一样,也是一位苦修者,后来他沦落红尘,在奢侈和世俗的享受中,慢慢觉醒。

佛陀之所以成为佛陀,是因为他在尘世独行时,通过思考、禅定、领悟、证悟修成正果,而不是从别人的教义中。

想通了这一点,悉达多果断离开了佛陀。

他要去尘世中探索,寻找属于自我的求道之路。

悉达多深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属于自己的思想和灵魂。

若是跟在别人身后亦步亦趋,最终也只能是邯郸学步罢了。

有句话说得好:跟着别人的脚印,走不出自己的路。

盲目跟着别人走,不仅找不到自我,甚至还可能丢失自我。

内心保有一份清醒,不随波逐流,才能走出属于自己的人生大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活,才是最大的道场

稻盛和夫曾说:“人生是为心的修行而设立的道场。”

在人生这个道场,每个人都是修行者。

离开佛陀后,悉达多将苦修和佛陀的教义抛在了脑后,他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顺从本心地生活。

在城镇的边缘,他遇见了漂亮的女子珈玛拉,不由得心生欢喜。

他暗下决心:“我要向你这位美丽的女子学习情爱。”

就这样,悉达多为了讨珈玛拉欢心,开始为珠宝、钱财、豪宅而努力。

在一位富商的帮助下,聪慧的悉达多不仅很快就挣到了让珈玛拉欢心的钱财,还成了富商的合伙人。

一开始,悉达多还仅仅将这一切当作游戏,而他掌握着游戏的主动权。

可渐渐地,当他习惯了锦衣玉食的生活,学会了向仆人趾高气扬地发号施令后,他开始沉迷在爱欲、权势、财富中,变得世俗、懒惰、贪婪。

他和珈玛拉日日厮守,对乞丐和弱者失去了慈悲之心,甚至迷恋上了赌博。

为了偿还赌债,他开始用严厉的手段,逼迫债户偿还欠款。

此时,财富和欲望对悉达多来说,已经不再是游戏,而是枷锁。

直到有一天,珈玛拉请悉达多讲一讲佛陀的故事,悉达多才猛然发现:

原来自己在不知不觉中,变成了他曾经最鄙视的人。

看着镜子中满是倦容的自己,悉达多看到了衰老和死亡。

带着对自我的失望,悉达多抛弃一切,来到河边。

在奔腾的河水中,他仿佛看到了自己灵魂中可怕的空虚,他憎恨自己堕落腐朽的身体,也憎恨自己贪婪的灵魂。

于是,悉达多转过身,想直挺挺地跌入河水中,迎接死亡。

然而就在这时,一个声音从他的灵魂深处传来,这个声音仿佛在说“圆满”。

此刻,悉达多的灵魂突然从沉睡中醒来了。

悉达多恍然大悟:原来自己在痛苦和错误中,找到了真我。

王阳明曾说:“人间道场,淤泥生莲,世间磨难,皆是砥砺切磋我也。”

一个人要有所成长,就必须经受世事的考验。

有人永远沉沦在世俗的欲望中,而有人则通过体会、思索、感悟,发现自我。

经一事,才能长一智。

将人生看作一场修行,不执着于得失成败,把所有悲喜都化作成长的养料。

在事上练,在心中悟,这样的你,必将成为生活的强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向内求,成为自我生命的摆渡人

孟子曾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凡事向内求,才能自渡向前。

在河边顿悟的悉达多,决定往后余生都要留在河边。

他找到在河上撑船的船夫,请求船夫收留,船夫欣然答应。

从此,悉达多每天跟随船夫撑船、制浆、修船、种地、拾柴……

平凡的生活让悉达多内心安宁,他学会了享受当下,不去管过去和未来。

可突然有一天,悉达多宁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那天,珈玛拉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河边,由于被毒蛇咬伤,珈玛拉不幸去世。

临终前,珈玛拉指着小男孩对悉达多说:“他是你儿子。”

原来,在悉达多离开后,珈玛拉才发现自己怀孕了。

突然多了个儿子,悉达多欣喜之余,又惴惴不安。

因为儿子是那样桀骜固执,他不服管教、不愿做事、不尊重老人,对悉达多在河边简陋贫困的生活嗤之以鼻。

他时刻想要回去,回到城里,过养尊处优的小少爷生活。

为了教育儿子,悉达多有时低声下气,有时将他关在破旧的小黑屋,可无论悉达多怎么做,儿子都不领情。

悉达多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让儿子远离轮回、罪恶、贪婪、愚昧,过上幸福的生活,却无济于事。

一日,小男孩竟对悉达多说:“你想让我变得跟你一样虔诚、温和、睿智!但你听着,我要让你痛苦。”

第二天,小男孩就自己撑着木筏过河,逃走了。

悉达多一路追寻,想把儿子找回来,可追了一路他才恍然大悟:儿子只是在走自己的路。

他想起自己当初违背父母的意愿,坚持离家苦修,不也是同样的原因吗?

在这尘世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他是,儿子也是,世间所有人都是。

明白了这一点后,悉达多的内心终于释然。

从此,他不再嘲笑世人的虚荣心、占有欲和荒谬的行为,而是开始理解、热爱,甚至尊重他们。

只因,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修行。

悉达多说:“他、你和所有人,都要敬拜心底那个正在形成、可能形成、隐藏的佛。”

佛,就在每个人的心里。

王阳明曾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圣人的智慧,我们心中本来就有,并不需要去向外界探求。

所谓修,就是修心。

若内心安定,便不会被纷纷扰扰的事务困扰,活得笃定从容。

只有修好自己的心,遇事向内求,才能成为自我生命的摆渡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曾说:“读黑塞的书,就像在暴风雨的深夜,感受到灯塔的闪耀。”

《悉达多》作为黑塞的心灵成长之书,让无数人找到了精神归宿。

我们每个人都在生活中修行,在红尘中炼心。

一个人的觉醒,从来不是脱离尘世的苦修,也不是亦步亦趋的随行。

而是踏入纷纷扰扰的尘世,做个局内人,经历一次次灵魂的洗涤和淬炼。

然后,在自己的内心,寻找适合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道路。

唯有如此,才能找到自我,获得生命的圆满。

作者:旧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