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国之道·G312|“西部985高校,性价比或许更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起点在上海,终点是新疆霍尔果斯,312国道全程4967千米,经过上海、江苏、安徽、河南、湖北、陕西、宁夏、甘肃、新疆九省区,是贯穿东西的一条经济大动脉,也是东西部协调发展的一条重要纽带。

这条路上,有小桥流水、中原沃野,也有大漠孤烟;有边城异域风情,有深厚文化底蕴,也有现代都市时尚……当312国道把如此多样化的区域连通后,沿途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资源要素,实现了更自由的流动和更合理的配置。

今年7-8月,解放日报“信仰之路Ⅱ·大国之道”报道组踏上312国道,试图寻找这条联动东中西道路沿线的发展密码。

张看制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张看制图

5年前,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师吴铎和新入职教师一起参加座谈,在座教师将近20人,绝大多数是甘肃人,省外籍贯教师要么曾求学于兰大,要么与兰大有合作关系,也都与兰大有渊源。

这样的现象并非偶然出现。兰州大学是中国西北地区第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高等学校。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才引进都是让兰大头疼的问题。网上有很多调侃。比如,“最孤独的985”“兰大流失的人才可以再办一所兰大”。

为了扭转这种窘境,2019年起,兰大实施“青年研究员”项目,提供优厚的薪酬待遇、充足的科研启动资金、明确且相对快速的职称晋升机制、合理的科研考核标准等各方面保障,在大西北为青年人才提供土壤肥沃、雨露充足的“温室”。

兰州大学校园风光。王倩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大学校园风光。王倩摄。

今年4月,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过去‘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已有所扭转,‘人才西北汇’的态势逐渐形成”。

以制度为“阀门”的调节作用逐步显现。兰大现有青年研究员179人,其中已有13人入选“四青人才”,49人转为长聘教授。

兰大招引人才的做法,对中西部其他高校有何启示?

引进来

人才到西部高校任职,他们想要什么?

几年前,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张景平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他本可以选择去发达地区工作。很多人问张景平,为什么会选兰大?

当时的张景平,渴望一个“自己能说了算”的平台。“我在清华做博士后工作时,就已有些研究成果了。因此在博士后出站时,考虑到未来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特别需要组建自己的研究团队。”兰大很慷慨地邀请他,并给了青年研究员的职位。

张景平进校即享受正教授待遇,没有经历讲师、副教授阶段,也不用像普通高校新人一样担任班主任等繁杂的行政工作,专心做好自己的研究即可。这给他的学术研究带来很大自主权。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张景平。于量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张景平。于量摄

和张景平一样,吴铎同样以青年研究员的身份入职兰大。采用聘用制,合同期5年。5年期满,完成考核的教师顺利转岗为正教授。

“考虑到科研成果的周期性,在考核方面,兰大采用的是聘期考核,它并不会考评每年的工作量,而是设置三年和五年两个档。”吴铎说,中期考核如果通过了,就继续完成后面两年的考核,若未能通过,学校则会重新考虑,并提供其他选择。

5年内,学校会提供扎实的研究保障。兰大青年研究员是正高级职称,相应的薪资是兰州大学四级岗的平均工资,每年薪资超过30万元,再加住房补贴,标准不低于东部平均。此外,兰大理科还会提供100万元的科研启动费,足够支持科研起步阶段。对于刚毕业工作的青年人才来说,丰厚的资金支持至关重要。

5年合同期内,吴铎共发表了近30篇以兰大为第一单位、本人为第一或通讯作者的学术文章,无论是篇数还是刊物级别,以及经费数额,都远远超过了考核指标规定的工作量?合同期满,他顺利转为教授。

“青年研究员这项制度并不是让青年研究员之间‘卷’起来,而是为大家提供一个良性竞争的平台。”张景平说。考核期内,青年人才会与签订合同时所制定的目标进行比较,对外界和他人无需太多关注,能够根据自己的研究计划和节奏,有条不紊地沉下心进行学术研究和探索。

相对宽松又有包容度的环境,帮助不少青年人才留在兰大。

兰州大学校史馆。 王倩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大学校史馆。 王倩摄

留得住

在西部搞研究比在发达地区更有成就感和获得感,这是大部分兰州大学引进人才愿意留下的又一重要原因。

吴铎主要从事自然地理学领域的研究,方向为湖沼学与气候变化,研究区域围绕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他的研究要通过湖泊沉积物的钻探与分析,揭示自然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历史与规律,为青藏高原生态安全屏障保驾护航。

“冬天湖面结冰,在冰面上采样更便捷,工作起来更快,但高寒缺氧,非常辛苦。”吴铎说。高原上,人类活动稀少,研究涉及到高山湖泊,没有路,需要自己探路,有时得手脚并用爬上去。

“兰州大学最吸引我的是‘人’。”从本科时候开始,吴铎便一直在兰大求学,兰大的科研团队踏实、团结、不怕吃苦,实验室、教师办公室经常彻夜灯火通明,“我常常被兰大人干事创业的劲头打动。”

选择兰大,青年人才同样满怀学术追求。“地理学很注重区域性,关于青藏高原的气候与环境变化研究,兰大有传统优势。”吴铎说。20世纪70年代,国家开展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兰大的科研团队便参与其中。兰州大学的李吉均院士,是冰川考察队的组长之一。2019年,国家启动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科考兰州办公室设立在兰大,吴铎认为这是历史性的机会。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吴铎。 王倩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吴铎。 王倩摄

“西北可以产生许多新的学术视角和洞见。”张景平也有相似感受,“这种学术视角可以帮助解决一些问题,为促进这个地区的快速发展提供扎实的理论支持。”

人才队伍建设光“引进来”还不够,还要能“留得住”“用得好”。兰大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说,兰州大学既然不具备地理优势和经济优势,就要努力创造学术环境优势,建立事业留人、感情留人的新机制。

一方面,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等国家重大工程,形成了“大平台、大团队、大项目、大成果”的良性循环,使得不同专业的人才都有事干,能干成事。

另一方面,兰州大学努力为教师打造没有后顾之忧的工作环境,深入挖掘校内外资源,为高层次人才建立健康档案,开通医疗保健“绿色通道”;提供“拎包入住”人才公寓,改善人才安居环境;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解决子女入学的“后顾之忧”,让人才全身心投入事业。

正所谓“西北有高楼,振翅要高飞”。经过多年努力,兰州大学从政策支持、条件改善和物质保障等方面入手,不拘一格延揽人才,越来越多像张景平、吴铎一样的青年人才,选择兰大,并扎根西北。

兰州大学校园风光。 王倩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兰州大学校园风光。 王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