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时代,聚餐的样式琳琅满目,从精致餐厅到街头烧烤,再到热气腾腾的火锅,无一不彰显着美食文化的繁荣与就餐形式的多样化。然而,回溯历史长河,古人的聚餐方式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诗仙李白笔下“金樽美酒斗十千,玉盘珍馐值万钱”,勾勒出一幅奢华的宴饮画面,透露出古人宴会上那份无拘无束的欢畅与友人间的深情厚谊。他们围坐一堂,话题从诗词歌赋的雅致跨越到人生哲理的深邃,大小事皆宜,共享那份难能可贵的悠闲时光。而在这背后,还隐藏着古人聚餐时独有的仪式感,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怀呢?

图源网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源网络

追溯至《周礼》的古老篇章,我们发现古人聚餐的源头竟与祭祀神明紧密相连。在那个时代,食物不仅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媒介,更是人与天地沟通的神圣桥梁。通过向神明献上美食,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饮食因此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宗教色彩。随着文明的演进,这份对神明的敬畏逐渐转化为对礼仪与文明的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唐朝之前,由于椅子的尚未普及,古人聚餐时多需跪坐于地,使用低矮的几案。这样的用餐环境自然限制了聚餐的形式,分食制应运而生,成为当时的主流。然而,随着唐高祖时期胡床(即高脚椅)的引入,这一局面悄然改变。胡汉文化的交融为唐朝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革新,高脚桌椅逐渐普及,人们终于能够挺直腰板,围坐于一桌,共享美食,这也是用餐方式的变革,社交礼仪的一大进步。

桌椅的革新不仅促进了聚餐形式的多样化,更推动了酒桌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不同阶层的人们在聚餐时展现出各自独特的风格与习惯。皇室聚餐,规模宏大,奢华非凡,皇帝与大臣及其家眷共聚一堂,乐声悠扬,觥筹交错,尽显皇家气派。而民间聚餐则更显质朴与温馨,亲朋好友或家人围坐一起,虽无皇室之奢华,却多了几分亲切与自在。

自古以来,中国便对饮食文化情有独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人们总爱选择聚餐这一方式来表达情感、增进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