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伊始,新入学的七年级学生,在飘着油墨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中,读到了济南的新元素——“章丘焦家遗址”和“龙山文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能被写进教科书的,那肯定是“教科书级别”的,非同凡响!

在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第3课《中华文明起源》章节中,新版教材用了将近一页的篇幅介绍了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其中以章丘焦家遗址墓葬和出土文物介绍了大汶口文化晚期社会出现的显著变化;龙山文化则是以独立段落进行了介绍,并用龙山文化典型代表器物“蛋壳黑陶杯”印证了龙山文化时期高超的制陶技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考古成果表明,焦家遗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黄河下游年代最早的史前城址,也是在短时间内获得极高学术殊荣和极大社会影响的原生型“古国”代表,是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典型黄河样本。

而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是中国文明起源路径上的关键环节,所以,龙山文化始终是中国文明起源研究的核心问题。1928年,考古学家吴金鼎在章丘龙山发现了举世闻名的城子崖遗址。在遗址上发现了以磨光黑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最初称“黑陶文化”,1936年,正式命名为“龙山文化”。

作为齐文化与鲁文化的交融地,济南有源远流长、举世闻名的历史文化,除了龙山文化,还有舜文化、东夷文化、嬴文化。

历史教科书里的“章丘焦家遗址”和“龙山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的一个重要缩影,点亮了齐鲁文化赓续的火炬,让求知与传承的种子埋在了下一代的心中。

再说说,什么是教科书?

“教”突出教授方法、次序、容量;“科”强调知识分类、体系、编排;“书”明确编撰体例、规范、版权。教科书为中国社会奠下全新的“文化基层建构”,成为现代中国启蒙的关键词。

教科书里,有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武松打虎、草船借箭、杨修之死……

教科书里,有北京天安门、万里长城、北京博物馆,还有敦煌、黄鹤楼、圆明园……

教科书里,有《吃水不忘挖井人》《八角楼的灯光》《朱德的扁担》,还有《清贫》和《梅岭三章》《狼牙山五壮士》……

小到一篇文章,一句经典,一个公式;大到立德树人,春风化雨,一生回味。从教科书中,你能谈古论今、贯通中外、识天文懂地理。

一本本教科书,是一个人滋养成长的食粮、踔厉前行的路石、勇攀高峰的阶梯、命运逆袭的桥梁。

文化传承,让天下泉城声名远扬。新中国成立以来,济南多次走进中小学语文教科书。

比如李清照的《醉花阴》《如梦令》《声声慢》《渔家傲》,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曾入选一些版本的教科书或必修、选修教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熟读这些诗词,让人记住了李清照、辛弃疾,记住了“二安文化”,记住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趵突泉》《济南的冬天》,是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老舍先生的作品。老舍一生67载光景,其中7年时间生活在山东。1930-1936年,老舍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这期间他共完成200篇作品,其中就包括《济南的冬天》《趵突泉》《骆驼祥子》等作品。

“千佛山、大明湖和趵突泉,是济南的三大名胜,现在单讲趵突泉。在西门外的桥上,便看见一溪活水,清浅鲜洁,由南向北的流着。这就是由趵突泉流出来的。设若没有这泉,济南定会丢失了一半的美……”

“设若单单是有阳光,那也算不了出奇。请闭上眼想: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很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在老舍的笔下,“济南真得算个宝地”。济南是那么的美、那么的有灵气。在朗朗读书声中,同学们会对泉城心驰神往,早晚有一天,他们要去课本上出现过的地方走走,看一看千佛山、大明湖的胜景;听一听“七十二泉”的叮咚交响;寻一寻,老街巷里藏着的诸多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记得《老残游记》吗?那是清末文学家刘鹗的代表作。这篇小说以一位走方郎中老残的游历为主线,详细记载了济南的风土人情与民俗文化。“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名句就是从此而来,生于江南丹徒的作者刘鹗认为比那江南风景,觉得更为有趣。

教科书,是民族智慧和文化延续的载体,是联通古今中外的文明之窗,也是一代又一代孩子学习知识、塑造精神品格的重要来源。相信,在今后的日子里,我们会在教科书里读到更多的济南元素,遇见更加诗意的泉城。(来源:济南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