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师范大学始终坚持科学的人才观,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围绕人才“引、育、稳、用、管、服”全过程,加强师德师风长效机制建设,持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增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着力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为深入推进学校“三大行动计划”落实落地,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学校受邀参加紫云英人才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赭津之约”人才交流恳谈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百名博士师大行”主题活动

革新人才观念 千方百计“以才引才”

学校强化人才工作观念,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将人才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达成 “全员引才”“以才引才”的共识。

充分发挥引才政策的磁场效应。调动校友、全校师生、外请专家等多方力量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充分发挥“信息灵”“路子广”等优势,让他们成为安徽师范大学的政策“宣传员”、引才“信息员”、情感“联络员”,通过柔性顾问、柔性引进、双聘等方式引进人才。

充分发挥专家库的辐射作用。学校对人才引进工作领导组进行调整,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学校人才工作领导组组长,从名校邀请315名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高层次人才担任人才引进评议专家,学校充分发挥他们对人才引进的把关作用,并请他们作为“引才大使”“引才顾问”通过同事圈、校友圈、学会圈招引人才。

优化人才引进待遇。出台《关于调整安徽师范大学人才引进标准和待遇的方案》,调高现行的人才引进待遇,提高学校在人才薪酬待遇的市场竞争力,对人才的估价更加接近市场标准。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各学院教师学科专业结构,每年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根据学院申报、学校审核,综合考虑各学院的岗位设置、学科专业、人才梯队等因素进行论证,探索岗位供给侧改革方式,集中发展优势学科,对新兴学科加大支持力度,给与安家费上浮、配偶优先安置等倾斜政策。

完善体制机制 追求人才评价实效

在高层次人才评价工作中,学校更加注重高层次人才的能力、实绩和贡献三个维度,避免评价标准“一刀切”。

优化人才评价工作流程。成立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出台《人才引进工作委员会章程》,委员会全面负责学校人才引进、考核、推荐等相关事务。人才晋升职称、校内外人才项目评审采取校外专家评审制。

充分发挥学术机构的估价作用。教师职称评聘、人才评定等学术事务,由校内外学术人员组建成的学术机构来组织进行人才评价,行政机构仅仅负责服务和组织会务等事宜,以才评才。

完善人才评价制度。根据《安徽省事业单位特设岗位设置管理实施细则》,制定学校特设岗位实施办法,出台《安徽师范大学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校聘”暂行办法》解决学校高级岗位紧缺的难题,修订出台《安徽师范大学专业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进一步规范职称晋升条件。

校地合作共赢 借力人才相关政策

争取属地政策支持。积极争取享受芜湖市“紫云英”计划等人才政策,帮助人才申请芜湖市生活补贴、人才滚动支持补贴、购房补贴等,协助人才申请税收减免,享受芜湖市对人才配偶的安置政策。

落实省厅建设支持。贯彻落实省厅《关于支持安徽师范大学建设一流师范大学若干举措》,细化任务分工,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队伍的评价体系改革,着力加强高层次人才梯队建设。

推进校校战略合作。推进与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战略合作协议,聘请国家领军人才或青年骨干人才到安徽师范大学挂(任)学术副校长、名誉院长、学术院长。

多元分层评价 构建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

人才引进考核定性定量相结合。从师德师风、科研潜力、教学能力等方面评价其岗位匹配度,良好的师德师风是引进的前提,在人才招聘中加强政治把关,对于有思想政治问题的人员“一票否决”。

首聘期考核破“五唯”立新标。加强对引进人才的首聘期考核,坚持“全面发展”理念。不仅仅关注科研项目和论文,在教学、社会服务、指导学生等方面也要明确职责。原则上教学方面考核分数占40%,科研方面(成果+项目)考核分数占40%;社会服务等其他方面考核分数占20%。教学或科研特别突出者(前10%),可直接视为首聘期合格。

学校学科、教学人才入围渠道灵活。“学科领军人才”“学科特聘人才”“卓越名师”,采取校长提名方式,其他项目采用评审的方式。评价标准既重视教学科研,根据学科特点又有所侧重;评审条件多维度呈现、“菜单”式可选;评审方式既重视同行专家评议,又把日常表现作为重要参考。

二级单位考核多维激励。修订二级单位绩效考核指标,通过纵向对比的方式,侧重对学院发展过程的评价、兼顾发展水平,重点关注学院在学科评估指标要素方面的业绩情况,突出聚焦中心工作的评价导向,对不同学科分类设置部分个性化考核指标,注重激发各学院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将学院的发展与高层次人才自身发展相融合,达到人才自动的效果。

结语

“十四五”规划实施以来,安徽师范大学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办学治校的重要工作和关键环节,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走遍千山万水联系人才、说尽千言万语吸引人才、想尽千方百计服务人才、吃尽千辛万苦培育人才”理念,实现师资队伍规模和质量结构性改变,为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现在学校拥有院士1人,聘任院士2人,拥有“长江学者”7人、国家“杰青”9人,“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人、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人、教学名师2人、青年拔尖人才1人,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人,“千人”2人,中科院“百人”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7人,国家“优青”4人,海外“优青”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5人,奥运冠军和世界冠军等3人,共有在职的省级以上人才称号(荣誉)教师600余人次。拥有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51个、省级教学名师24人、省级教坛新秀45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