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下称服贸会)9月12日在北京开幕,将持续至16日。本届服贸会综合展设在国家会议中心,专题展设在首钢园区。这是首钢园区作为“双会址”之一,连续第四年承接服贸会。
从2021年首次承接服贸会,到如今成为服贸会永久会址,服贸会已成为新首钢的亮丽金名片。新首钢因夏奥而生,因冬奥而兴,如今已成为一个集商业、科技、体育、文旅等多种业态于一体的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
▲9月11日,工作人员经过北京首钢园区内的服贸会标识。(图片来自中新社)
老钢城变身“新IP”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是中国钢铁工业的缩影,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的历史跨越。二十世纪末,首钢正处在生产黄金期。1994年,首钢以824万吨的产量,位居当年全国第一。
伴随钢铁产量迅猛增长,首钢绕不开环境污染问题。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为了“绿色奥运”,还首都一片蓝天,首钢于2005年拉开了中国钢铁史上最大规模迁移的序幕。自此,首钢开始逐年减产,直至2010年最后一座高炉三号炉熄火。
北京成功申办第24届冬季奥运会后,曾用来储存炼铁原料的筒仓,变作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曾经的精煤车间,变作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矗立在群明湖畔的原首钢冷却塔,见证世界首座被永久性保留使用的滑雪大跳台的诞生和精彩。
一场世界盛会唤醒了这个钢铁巨人,最顶尖的运动员在这里腾跃翻转,首钢园区成为文化创意、休闲娱乐、人工智能、绿色低碳、体育培训、会展服务于一体的新区域。
工业“迪士尼”破圈
2019年落成的首钢滑雪大跳台,被打造成为世界首个与工业遗产相结合的奥运场馆,“最美水晶鞋”“时空雪飞天”“工业迪士尼”“京西新地标”等美誉纷至沓来,代表了中外媒体以及运动员们对它的盛赞。
走到首钢园内宽阔的十字路口处,刘永亮时常想起二十年前作为普通工人的自己。烈日当头的夏天,首钢园三号高炉旁,20岁出头的他正在把火车车厢一节节连上,火车拉着几千摄氏度的铁水去往钢厂。熔化的铁水像近在咫尺的太阳,烤得人脸滚烫。
那昔日热火朝天的“十里钢城”,如今已矗立起十几米高的LED大屏。火车穿行、高炉滚烫、钢花四溢的画面,都被定格在另一个时空里。
▲9月11日,在北京首钢园区内,整体改造为会展综合体的四高炉作为1号馆。(图片来自中新社)
如今的首钢园,已经成为了热门“打卡地”。很多人来到首钢园遛弯、遛娃、拍照、跑步,工业遗产旅游已成为现代人们了解工业文化和文明的新方式。
从首钢厂东门新址广场进入,一路往北,大约走5分钟的路程,便来到了全长约3.4千米的“空中步道”(首钢高线公园)。这条由蒸汽管道等组成的工业架空管廊,几乎贯穿整个厂区。这里过去连接着不同生产环节,如今工业架空管廊及通廊系统被改造成“空中步道”,连接起新首钢的不同功能区。
▲首钢国际会展中心12号馆,也是服贸会唯一的露天展馆。(图片来自中新社)
“它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套设备都有故事”。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吴晨和他的团队2009年正式参与这片区域的更新和发展,主持了总体城市设计工作,直至今天。吴晨说,工业遗产是首钢园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宝贵财富,“在我心中,赋予老建筑新的功能、让老厂区焕发新的生机是最重要的任务。”
2023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承接服贸会三年多来,首钢园区以工业风、花园式、聚落式为鲜明特色的现代会展新模式令人耳目一新,在服贸会的辐射带动下,“会展+”成为园区快速融入国际化潮流、促进多业态融合发展的重要牵引,三届服贸会累计入园客流量达80万人次,创出10.54万人次的单日入园新纪录,极大地带动了园区的活力与消费。
“沉睡”的厂房重现生机
英国文化历史学者罗伯特·休伊森总结过,“100根工厂烟囱是繁荣时的污染,10根冷却的烟囱却是丑陋的眼中钉,最后一根工厂烟囱受到了拆毁的威胁,却成为过去工业时代骄傲的象征。”
放眼国外,大家耳熟能详的德国鲁尔区,曾是德国的煤炭和钢铁生产基地,被称为“德国工业心脏”。随着传统工业的衰败,煤矿关闭,冶炼厂停产,大量工人失业,鲁尔工业区也一度陷入低谷。如今,废弃的钢铁厂变成了露天博物馆,废旧的贮气罐被改造成潜水俱乐部的训练池,仓库和厂房被改造成音乐厅、电影取景地。这些见证了德国百余年工业历史变迁的工业遗存,随着时代的发展“涅槃重生”。
吴晨介绍,与地处京西的首钢园不同,鲁尔区的工业遗产原址远离城市中心,其保护模式偏于静态保护。虽然煤矿井架、烟囱和高炉仍然是鲁尔区最为典型的城市景观,但这些昔日的“钢铁巨人”都静谧地掩映在大片的绿色海洋之中。曾在二战时期以钢铁产业闻名的德国鲁尔区经历了转型升级,如今在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领先世界。并且,它还拥有优质的自然生态环境,其独特的“工业文化之路”每年吸引着超千万人次的游客量。
工业遗产是人类文明和历史发展的见证,其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知识价值、科学技术价值、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受到普遍重视。老厂房、老设备、旧产品、旧车间,这些曾承续工业文明、书写现代化进程的工业遗产,承载着行业发展的历史记忆。让工业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就需要让其更好地“活”在当下,从尘封的记忆中走出来,在优雅平静的叙事中,讲述今天的故事、焕发当代价值。
让工业遗产“活”,就要让工业遗产重新回到城市的生产生活轨道上,成为市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首钢工业遗产不仅要保护,还要保留工业风、首钢味儿,让历史与自然相融合。”吴晨说。(完)
综合中新社、《中国新闻》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