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继位之后,大汉对匈奴的态度开始变得越来越强硬,但年轻气盛的汉武帝刘彻并没有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年轻气盛的他,更倾向于毕其功于一役,迅速解决匈奴人的威胁。上有所想,下有所谋。大行令王恢看出了汉武帝刘彻的意图,于是就献上了马邑之谋,利用马邑城诱使匈奴单于率军来袭,而后围点打援。汉军囤积几十万的人马,将匈奴人团团围住,一战而歼灭匈奴人的主力,从而彻底解决北方匈奴人对大汉的威胁。大行令王恢的这个想法,立刻得到了汉武帝刘彻的认可,在他看来,这是解决匈奴人问题的良策。
当然汉武帝刘彻并不是那么轻易相信人的,王恢先是支持汉武帝刘彻对匈奴人用兵的打算,选择站在了几乎所有大臣的对立面上,而赢得了汉武帝的信任。王恢在大殿上说:“大汉苦匈奴人久矣,高祖建国以来,匈奴人不断侵袭边关,对我大汉百姓烧杀掠夺,多次威胁京师安全,以往我们采取隐忍不发的政策,那是因为国力不济,如今大汉兵强马壮、猛将如云,难道还要继续忍耐下去,纵容匈奴人的恶行吗?因此臣认为大汉应该给予匈奴人迎头痛击!”王恢的发言,汉武帝听了非常满意,他不禁点了点头。“你们都怎么看?说说,今天可以畅所欲言!”
很多老臣对这个畅所欲言很耳熟,因为汉景帝刘启就有一次让大家畅所欲言,实际目的是推行削藩策,畅所欲言是假,看谁支持谁反对是真。但不能不说话,因为汉武帝刘彻是要对匈奴开战,田蚡自己虽然是丞相,但他不想说话,于是他示意大司农韩安国要说话,韩安国也是硬着头皮开口的。因为和皇帝的意图相左,是不会有什么好下场的,这个道理韩安国心里是清楚的,但得罪田蚡的下场只会更惨!于是韩安国说:“陛下,和匈奴人和亲,是高祖时就定下来的国策,到了文皇帝和先帝时一直秉承的,这是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收益,如今大汉的强大,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
“战争是不可预期的,一旦开始就难以预料结果,这对于大汉来说是灾难!况且北方匈奴和我们距离遥远,有道是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我们劳师袭远,只能是得不偿失!”韩安国是个参与过平定七王之乱的将军,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因此他也不完全是在替田蚡说话,战争对于一般的百姓来讲就是灾难,这些都是韩安国亲眼所见,亲身经历过的。韩安国说的这些话并不是纸上谈兵,而都是真情实感,和急于开边兴利的汉武帝刘彻相比,自然是有所不同的。
因为韩安国是公认的贤者,汉武帝刘彻也不好公开反对,于是他说:“这位韩大人可是个贤人,他的话是要听的!”实际上汉武帝的心里在想:这个老东西和丞相田蚡沆瀣一气,在朝堂上根深蒂固,朕不和你一般见识!韩安国的意见,并不代表他个人,而是丞相田蚡的主张,大多数朝臣也反对对匈奴用兵,因为一旦开战,战争将成为主旋律,他们这些大臣们,就没有好日子过了。田蚡不仅反对对匈奴用兵,当初出征闽越国的时候,他也坚决反对,而汉武帝力排众议,派严助和卫青前往会稽郡调兵,不战而屈人之兵。
等到散朝以后,王恢主动找到汉武帝刘彻,他对汉武帝刘彻说:“陛下,臣已经安排商人聂壹和匈奴人搞贸易多年,聂壹得到了匈奴人的信任,匈奴人的单于也多次接见他,匈奴人都是短视无智之人,只要有足够的利益,他们就会铤而走险。臣谋划由聂壹出手,就说他可以把马邑城的郡守杀死,而后作为内应,为匈奴人打开城门,只不过马邑城内的物资太多,一定得多带些人来搬运才行!”汉武帝刘彻的眼睛放出了光,“你继续说下去!”王恢继续说道:“我们可以提前安排重兵埋伏在马邑城附近,并在城内放置金银财物布帛,同时把袋子里的粮草换成沙子,用来迷惑匈奴人的哨探。一旦匈奴人进城,我们就关闭城门来个围点打援,一战就可以打掉匈奴人的精锐,进而获得速胜!”
“这个主意真不错,为什么其他人想不到呢?”汉武帝刘彻疑惑的问,面对汉武帝刘彻的质询,王恢回答:“臣看大臣们安逸惯了,早就没有危机意识,谈匈奴人而色变,只顾及他们自己的利益,完全无视国家社稷之责!”“难道韩安国这样的智者也想不到吗?”对于这个问题,王恢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说:“陛下,看破不说破的人不是明哲保身,就是趋炎附势罢了!”王恢和韩安国的关系还是可以的,在征伐南越国时他们是搭档,当时王恢想急行军,而韩安国告诉他说:“我们要步步为营,不用急于进兵,只需要制造声势,保持对南越国的威慑,想南越国就没见过这个阵仗,我们甚至可以不战而胜!”王恢按照韩安国的办法,并不急于前进,结果还没到南越国的边境,就传来消息,说南越国的人把带头闹事的国王杀了,拥立了新国王,而新国王改变了政策,和大汉要和平相处。
不战而屈人之兵,不战而胜才是兵家一直追求的兵法极致,这是用最小代价获得最大收益的办法。对于韩安国这样的智者来说,如果能够不战而胜,就不用继续赶尽杀绝,这符合他自己一贯的做派:“不能把话说绝,也不可以把事情做绝,就算是对待罪人,也要留三分人道!”马邑之谋听上去是个好主意,但事以密成,这么大的阵仗,调动这么多的部队,只要有一个人泄露出去,这个计划就会满盘皆输!匈奴人又不是傻子,很难做到滴水不漏,因此韩安国并不看好这个计划。但他没反对,因为他已经在田蚡的示意下,反对汉武帝刘彻直接对匈奴用兵,马邑之谋如果还反对,估计他这个汉武帝嘴里的贤人,就得被汉武帝刘彻立刻收拾了!
因此韩安国不仅没反对,还再次和王恢做起了搭档,一起来到马邑设伏。一开始的时候一切很顺利,单于亲自带着十万人马赶来,聂壹作为向导,很快就来到了距离马邑城百里之外,眼看着马上就要进入伏击圈了,可意外发生了。单于发现自己的部队一路走来,连一个汉军的影子都没看到,不禁起了疑心。他派人去附近抓了烽火台的一个汉军军官审问,结果马邑之谋被泄露,单于仰天大笑,“天不绝我!退兵!”看到匈奴人撤退,韩安国赶紧对王恢说:“不好,看来匈奴人要跑,快追,不然没办法交代!”王恢说:“匈奴人彪悍,我们去追损失了人马可怎么办?”韩安国对王恢大声说:“陛下会在乎这点人马吗?就算你把这点人马打光了,陛下也不会生气的,可如果让匈奴人彻底跑了,你回去就没办法交代了!”
韩安国所说的话,是为了救王恢的命。当初不反对,是为了不扫汉武帝的兴,万一要是成功了呢?如今劝王恢追击匈奴,是为了救王恢的命,奋力一战就算是损兵折将,没准性命还可以保住,可王恢却没有想到这一层。马邑之谋失败,是很多人都预见到的,但大家都没人说话,因为汉武帝刘彻想做的事儿,谁会去反对呢?作为马邑之谋的谋主,王恢责无旁贷,立刻就被下狱。也许有人会说王恢之死,就是汉武帝要为自己的失败找个背锅侠,这种说法有一定道理,却也有些片面。大行令王恢最终的命运,决定于他做的一个错误的决定,那就是他让儿子带上千金,去向丞相田蚡行贿。
“很多人说朕太刻薄了,人家王恢为我呕心沥血出谋划策,结果我却让人家背锅,你也认为是这样吗?”当汉武帝向卫青问他这些话的时候,卫青的心头一震,他知道自己如果说错话,恐怕命运不会比王恢好到哪里去。“很多人确实是有些不解,在臣看来,王恢作为马邑之谋的谋主,似乎罪不至死!”“是吗?他让儿子带上千金去求田蚡救命,这不是背叛是什么?他不向朕求情而是向田蚡求救,这样的人能留吗?”卫青不说话了,雷霆雨露、俱是天恩,没把这件事想清楚,才是王恢的死因。而韩安国则秉承了智者寡言的做派,这个时候替王恢说话是于事无补的,当初马邑之谋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军事冒险,风险之大是可以预期的,但韩安国不能阻止,因为那是汉武帝刘彻确定的事儿。
请记住一个职场上的道理:领导问大家意见时,他的心里一般已经有了注意,这时候沉默才是最好的应对,如果非要你说话,你可以去看看卫绾的说辞,一定会受益匪浅的。
,一家之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