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矿业职业技术学院 刘 磊

教育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引领性地位,对于民族强盛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国家民族的兴盛、国民素质的提高、综合国力的增强都离不开教育事业,而教育事业恰恰要以义务教育作为基础,义务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着重要影响。

教育资源配置的不均衡问题,始终关系着教育质量,也是教育是否公平的核心,它直接导致了“择校热”现象的存在,尤其是义务教育资源的不均衡问题异常突出。义务教育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国民素质的基础,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义务教育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义务”二字,是国家用法律形式,对适龄儿童、少年实施的具有一定年限和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免费性、普及性、公共性基础教育。

但是在发展义务教育事业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需要对区域性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投入,是义务教育发展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保障。当前仍有很多人对义务教育存在一种错误观念,就是没有把教育场所与社会实践场所明确区分开来,有很多学校认为学校就是社会,社会就是学校,二者是相同的,认为在学校成绩好的孩子将来一定是在社会中的佼佼者,从而出现了对各个区域教育资源的追捧,学而优则仕的思想深扎家长、教师和学生的心底,导致义务教育资源的迅速不平衡化。为了保障义务教育的公平,近年来党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特别针对于教育资源薄弱的农村地区,也出台了很多有针对性的指导意见,对改善办学条件、提升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教育公平是人类自古至今的追求。从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思想,到孔子的“有教无类”主张,再到新中国成立后《共同纲领》确定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都体现了教育公平的基本价值观念,大众对于教育公平的理念早就铭记心中,一直被广泛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积极推动农民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把教育摆在了突出位置,强调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我国教育的基本政策。

现有研究表明,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中小学师资配置、政府财政投入情况、中小学硬件设施配备情况、教师的文化程度、师资力量的配置、文体活动开展的硬件需求、教师教科研的研究、针对遇到的困难克服力度等,但多数研究局限于传统固定性方式的理论与按部就班式的推导,对于上述影响因素的具体影响现状与具体解决办法方面,分析的还是较少,甚至是空白。

但是目前义务教育的经费来源仍局限于政府资本的投入,民间资本对义务教育的投资动力不足,尤其是缺少对偏远地区义务教育的社会投资,使得两极分化现象严重。社会团体、企业等社会资本更倾向于投入高等教育院校的建设,民间资本对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义务教育办学社会参与力量较少,经费的投入也不足。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义务教育投入的情况显著优于经济落后的地区,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很大的不均衡性,资源的利用效率还需要加强,特别是针对于一些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这部分地区的学校通常纯技术效率偏低,只有做好地区内的资源共享,做好校际之间的设施共享,才能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

鉴于义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存在的现象,在优化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过程中,要解决资源没有最优化配置的问题。比如在改进师资力量、师资共享方面,建议区域内的教师资源共享,并对跨地区的师资力量的流动提出了合理化建议;完善教育投入机制,重视义务教育财政支出与总财政支出规模之间的匹配性和适应度,这就要求将义务教育经费支出占财政总支出以及教育财政支出控制在稳定而适当的比例,并从多角度出发改进义务教育财政支出技术效率,淘汰废旧不用的机器设备,引进先进的科学实验仪器,配足教学科研所需的实验设备,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更好地达到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的目标。通过制度化管理,引导学校利用有限的资金,购买更多有助于教学、能够丰富学生知识的图书,提高图书的利用率。合理调整土地和校舍配置,将有限的建设经费投入到最需要的地区,通过充分的实地调研,选择人口流入大、校舍资源紧缺、需要改扩建的地区,这样才能够提高财政支出资金的有效利用,避免投入浪费的现象,有效改善义务教育的基本办学条件。

目前,部分地区在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上仍然存在一定的不均衡现象,在不同的地区和学校之间教育资源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师资力量、地域因素、教育水平、重视程度以及历史遗留问题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制约因素,供需矛盾、教育支出分配不均现象依然存在,对于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义务教育的均衡性已经成为当前各地区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而怎样优化资源配置,制定完善的对策,保障教育公平,成为当前义务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