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语杨

九月开学季,一场特别的“开学第一课”正在四川传媒专业的同学间进行。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推动高校学生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学习研究和深入了解四川省优秀历史文化内涵,进一步努力将四川报业博物馆打造成为四川文化教育传习的主阵地,9月13日下午,“开学第一课”研学活动在四川报业博物馆举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在报博门前合影

记者了解到,参与研学的主要是来自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大学、四川传媒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7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师生,大多为新闻传媒方向的学子。活动不仅是对四川报业辉煌历史的深情回望,也是高校学子积极探索新闻学术史研究的重要实践。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朱至刚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四川近代传媒业的发展特征》的学术讲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志刚教授讲座

朱至刚并非枯燥地就传媒史讲传媒史,而是站在整个四川近代发展的角度进行切入,使同学们获得了更宏观的视野。例如,朱至刚教授提到四川近现代浪潮中的一个典型特征,正是有了这个特征,使得四川传媒业有了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和特点。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四川的近现代浪潮对比全国其他区域,是要晚一些的。哪怕是与我们临近的云南,他们也比我们早拥有了铁路。”朱至刚提到,百年前的中国是一边抵御外敌入侵,一边积极自我探索。四川处于内陆,与东南沿海,以及边境区域的东北、西北、云南等地不同,在与国外先进技术的接触上稍显落后,但从自尊自强的角度来说,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举个例子,当时的汉口,连许多中文报纸都是外国人办的,但是四川从没让外国人办过报。”

同时,朱至刚还通过结合当下四川的社会人文环境,与历史上的四川进行对照,讲述了四川传媒业的百年历程,包括在全面抗战时期作为大后方,成为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以及三线建设时期产生第二次高潮等等。朱至刚教授学术素养深厚、研究视角独特,令同学们赞叹不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学们参观报博

活动现场,同学们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四川报博馆的各个展厅。了解了四川报业的历史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各市州党委机关报、都市报、行业报等百花齐放的盛况;了解了从“铅与火”到“光与电”,从“数与网”到“智与云”的报业技术变迁等等。同时还参观了重要历史时期的报纸、采编用具、印刷设施设备。讲解员生动而详细地介绍展览内容,并为同学们答疑解惑。大家在报博馆的展览内容中深入了解到四川报业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历程,感受到报业技术的巨大变迁和新闻工作的伟大力量。

据了解,本次活动是报博馆“开学第一课”系列研学活动之一,对于提升报博馆的社会影响力和文化吸引力具有积极作用。未来,报博馆还将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不断创新研学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努力成为连接报业文化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形成“馆校共育”的研学生态,打造群团共建的研学机制,构建传媒文化新媒体传播体系,为传承和弘扬四川优秀文化贡献更大的力量。